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咋回事?北京最早的運河能通航全託龍王的福?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2-08-08
簡介北京交通廣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於向大家傳播運河文化包容、開放、開拓、進取和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打造京味廣播,重塑城市記憶,透過聚焦大運河的地理、歷史、文化、民俗、人物、旅遊,以及歷史掌故、考古、故事傳說等多個角度和節目互動、線下活

九江八河是什麼意思

「本文來源:北京交通廣播」

以下文字內容為音訊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選音訊收聽!

白浮山下白浮泉

郭守敬不辭辛苦找到的白浮泉,在京城北邊的昌平區化莊村東。那有個孤山,也不高,但名字卻不少,有龍泉山、龍山、神山、鳳凰山、白浮山、神嶺山等,整這麼多名字,恐怕山神都記不住。

這不重要,關鍵是在山的東麓有個白浮泉,也叫龍泉。山的半腰有一塊盆地,清澈的泉水從碎石間奔湧而出,形成一潭清水。

咋回事?北京最早的運河能通航全託龍王的福?

白浮泉舊址

明朝時修建了九龍池,池壁是花崗岩,龍頭是用漢白玉雕刻的,嵌在石壁裡,水從龍口噴出,人稱九龍戲水、又叫九龍噴玉,僅從名稱也可以想見那宏大的出水量,否則,郭守敬也不會把這兒當做源頭。那時候,元大都的空氣溼潤,地下水非常充沛。

山頂有個龍王廟,這個廟不一般,叫“都龍王廟”。都,總領的意思,所有的龍王廟都歸這領導,地位相當於總公司,十分了得!

咋回事?北京最早的運河能通航全託龍王的福?

建於龍山頂的都龍王廟

廟是元代建的,雖然不大,但正殿配殿都有,格局規整,尤其是那對聯寫得有氣魄:九江八河天水總彙,五湖四海飲水思源。

對仗雖然不工,但天下龍王都是下屬,真是牛大了!

清代光緒年間,確切說是1879年,李鴻章曾經給皇上寫過一個請示,說白浮山有個都龍王廟,每當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就去那祈禱,十分靈驗。‘今年春夏以來,長時間不下雨,地裡的莊稼都生了蟲子,旱災嚴重,老百姓餓得就差人吃人了,於是,這裡的百姓就虔誠地到都龍王廟求雨,結果三天之內,普降甘霖,被蟲子吃過的莊稼也得雨復生,到了秋天,收成很好,百姓都慶賀!這得感謝龍王啊!

可當時龍王廟已經牆倒梁塌了,當地的官民就打算自籌資金,給總領龍王的廟重新裝修一下,希望皇上御賜一個匾額,以表示您也很重視這事。

李中堂還說:我核實了,該種的莊稼因為有雨了,都補種了,所以,我也懇請您天恩俯準,賜個匾吧,肯定一下龍王的工作。

要說起來,當地百姓也太實用了,不求雨就想不起來給龍王裝修房子。光緒皇帝大約也被感動了,還就此做了批示,果真寫了個匾,上書四個大字:祥徵時若。

最高領導親賜匾額,那下邊官員敢不重視?

每年的六月十一到十三,州官都要到龍王廟上香,因為傳說六月十三是龍王爺的生日,到底是哪位爺,那就不管了。

借這機會,老百姓也樂呵樂呵,搞廟會,建個戲樓,唱大戲,還有花會表演,小商品市場當然更少不了。

還說白浮泉吧,這是水源,但卻不能挖個溝直接把水向南引到京城,因為半路要經過沙河、清河,河道都是低窪的地方,水流到這兒,會被分散,那就到不了城裡了。

郭守敬經過仔細勘察,可能還有計算,怎麼算的不知道,反正他想出瞭解決辦法。先把水先往西引,順著西山山麓,透過繞道,讓水緩緩地降低高度,這就是海拔由高到低的道理,可那時候老郭有這概念嗎?

今天測量很容易了,白浮泉海拔55米,甕山泊,也就是今天頤和園的昆明湖,海拔40米。

這一繞就是六十里地,一路之上又匯聚了西山的泉水,沿著修好的白浮堰,儲存在昆明湖中。再由昆明湖向南到積水潭,再由積水潭出東便門奔通州。

忽必烈聽完彙報,不但肯定了郭守敬的方案,而且指示迅速啟動工程。並下令,丞相以下的官員都得去工地參加勞動,一切都聽老郭指揮!

什麼事,領導一重視那就不一樣了,工程從1292年春天動工,到1293年秋天,歷時一年半,大功告成!就是那年,忽必烈有一次路過積水潭,當他看到船多得連水面都看不見了,大悅,太高興了,說修的這河,就叫通惠河吧!

22年後,郭守敬去世,享年86歲。

到了明朝,朝廷把白浮泉北邊二十里的黃土山改叫天壽山,要在那建皇陵。風水先生說了,陵區前面有水,而且是往西流,這是逆流,犯忌諱,於是,白浮泉就不招人待見了。

流入京城的水,因為永樂年間城牆南移到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通航的河道就被斷開了。

到了民國和解放後,原東皇城那側的河道先後被埋入地下,成了蓋板河,通惠河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2014年,昌平區啟動了昌平新城的建設,建設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是重要內容,其中,從十三陵水庫溢洪口到京密引水渠是公園的北區,而白浮泉就是北區的閃光點。

這一建設,白浮泉的九龍又吐水了,只不過,這水不是從地下自然湧出的,而是機器把水抽到高處再灌注下來的噴湧。

因為斗轉星移,幾百年的變遷,原來的泉水乾涸了。撫今追昔,想到白浮泉曾經的貢獻和風光,多少還是會有些遺憾的。

從白浮泉出發,就將進入通惠河北部的第一段,那裡有什麼美景呢?咱們下期接著聊。

北京交通廣播FM1039推出60集 “千里舟行下江南” 全景再現大運河文化

“水波瀲灩,直向江南秀色;舳艫千里,彰顯通漕天下”。“北京廣播電視網路視聽發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廣播特別策劃的60集音影片立體式專題節目《千里舟行下江南》本週起在FM1039正式推出,同步登陸各大新媒體平臺,帶領大家從萬里長城到西子湖畔,觸控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脈搏,感受千年古“運”,錦繡長“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運河中開鑿年代最久,流域最廣,全長1700多公里,“揚波之櫓,多於東溟之魚;馳風之檣,繁於南山之筍”,即為當年漕運忙碌景象的真實寫照。大運河是中華民族融合交流的靈魂和國家統一強盛的命脈,積澱了深厚的運河文化。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交通廣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於向大家傳播運河文化包容、開放、開拓、進取和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打造京味廣播,重塑城市記憶,透過聚焦大運河的地理、歷史、文化、民俗、人物、旅遊,以及歷史掌故、考古、故事傳說等多個角度和節目互動、線下活動等多種傳播形式,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篇文章做大、做實、做好,傳播運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設文化中心,傳承中華文明。

關於大運河的歷史記載,散落在多部史籍資料中,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廣播創作團隊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前期採訪組歷時16天,遊歷10座大運河沿線城市,後期加以提煉整理,將古今故事和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形成稿件,由金話筒獎獲得者郭煒演播、資深廣播音響製作團隊完成這一專題的後期製作。

本系列節目採用全媒體、多平臺的傳播模式,輔以影片紀錄短片和3D音訊選集,帶大家全方位感受“大運河文化帶”的悠遠神韻。

用現在講述過去,用歷史告訴未來!

每天13點到13點30分

鎖定北京交通廣播FM103。9

大運河紀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1039聽天下》正在播出

戳圖片,在聽聽FM收聽

總策劃:邊建、李秀磊

監製:蔡明可、唐瓊、陳炳巖、延安、張麗、李哲勇

編輯製作:程涵

播講:郭煒

音訊包裝製作:梁和芝

新媒體包裝製作:薛曉明

專案執行:張世強、郝冬梅

素材來源:網路

實習編輯:丁敏行

值班主編:車水

點個

和更多朋友一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