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年俗丨應該過一個怎樣的春節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遊戲2022-05-30
簡介在新時代,我們既要尊重不同人的現實選擇,也要促使春節的內涵能夠不斷豐富,特別是發展與時代內涵相交融的文化元素,不斷擴充新的節日文化體系,使大眾能夠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

過一個什麼樣的春節合適的詞語

2018-02-12 16:46 | 南方日報

年俗丨應該過一個怎樣的春節

說到春節,一頓接一頓的美味大餐、放飛自我的懶覺讓很多人無法抗拒。然而吃吃吃、睡睡睡之外,如何才能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最近,多部門紛紛帶來好訊息。

在2月6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文化部宣佈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節日期間不休息,照常免費向公眾開放。不僅如此,各類文化服務機構也準備了形式多樣的春節活動,如國家圖書館將開展館長拜年、“看《永樂大典》 過戊戌新年”等各類活動,國家博物館開放“古代中國”“復興之路”“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等近20個展覽,國家文物局指導舉辦“戊戌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此外,國家旅遊局也表示,春節假日國內旅遊市場預計達3。85億人次,南下避寒、北上玩雪是廣大遊客春節出遊的重要動機,度假休閒遊成春節出遊首選。為保障節日旅遊市場秩序平穩和有序,各地旅遊主管部門被要求安排24小時假日值班,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遊客投訴。

各部門紛紛開展春節服務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國人接受並準備過一個“輕量文化年”“出門旅行年”,意味著過年形式在當今社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在人們的印象中,讓春節生出“年味”的形式似乎總是那麼幾種,無論在外多遠都要“回家”,全家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到長輩家拜年領壓歲錢,穿新衣、掃陽塵、放鞭炮……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交通便捷讓“家”的概念模糊,物質再豐富也似乎不能使人滿足,至於看春晚、放鞭炮等傳統習俗,也無法拾回曾經的那份樂趣。這種“年味”越來越淡的背後,是社會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斷提升。因此,大可不必沉溺在某些因循守舊的舊式習俗裡,為了“傳統”而“傳統”。事實上,在新舊交融的狀態中,已經有很多富有創新元素的方式被開發出來,如到大城市過年的“反向探親”,全家搶紅包、唱KTV、看電影,甚至一起看博物館、出國旅遊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個性化、定製化,契合每家每戶的需要。

然而,變的是過年的形式,不變的是過年作為一種節日意象所呈現出的那種“儀式感”。在分析節日的意義時,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曾這麼說:“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流逝,而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義。”應該看到,春節是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更承載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無論在哪裡過,以什麼樣的形式過,那種辭舊迎新的感覺是共同的,那種閤家團圓的喜樂是共通的。至於年夜飯在不在家吃,紅包要不要用紙包,這都是依情況而行的選擇,無礙於家人團聚、心繫彼此這一重要命題。另一方面,也應該要提防有些地方把“形式”推向另一種極端,比如調動一切力量把注意力引導到消費上,不考慮節日內涵,有些人則過度娛樂,把棋牌遊戲變成賭博犯罪等。

春節是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情感、激發民族活力的第一大節,不能把它變成浮泛的時間單位。眾所周知,節假日是不同的概念,假日更倡導休閒放鬆,各過各的,而節日則有社會性,強調文化內涵。在新時代,我們既要尊重不同人的現實選擇,也要促使春節的內涵能夠不斷豐富,特別是發展與時代內涵相交融的文化元素,不斷擴充新的節日文化體系,使大眾能夠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

(原標題《應該過一個怎樣的春節》,作者扶青。編輯 張萍)

推薦文章

  • 以下幾種人不適合長久接觸,容易把你的好心當驢肝肺

    【1】不肯聽從別人勸告從來都不願意聽別人勸告的人,不要覺得他們非常有主見,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固執的想法,他們總是被自己圈在自己的條條框框之中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也就意味著他不會把自己的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發展,而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

  • 查出問題豈能“一笑了之”

    筆者發現,在一些單位機關檢查基層工作過程中,一旦被查出問題,有的基層主官忙不迭地“陪笑臉”“說好話”,希望不被通報批評試圖搞“下不為例”...

  • 瘦出來的腹肌與健身練出來的腹肌 存在多大的差距?

    身體差距透過觀察不難發現,腹肌靠瘦出來的人,身材都比較瘦弱,自身塊頭也大不到哪去,畢竟低體脂在那擺著,身體的肌肉含量還沒有一個胖子的肌肉含量高,體能方面也是非常弱,大塊頭也是練出來的並不是先天就有的,如果這類人堅持訓練調整好飲食,半年就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