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話劇門票正在越來越難買,誰還說這只是小眾藝術?

由 央廣網 發表于 遊戲2021-10-28
簡介網友“婕婕”第一次看話劇,就選擇了《櫻桃園》,她看完了之後還有點“雲裡霧裡”,並一直在想,櫻桃園對她來講是什麼,這種感覺讓她很新奇

話劇上下本是一張票嗎

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袁秀月)“北京人藝買票最艱難的三場戲我都看過了,可惜《櫻桃園》沒買到票。”網友“辛迪”表示,自己“很鬱悶”。11月23日,話劇《櫻桃園》在首都劇場再次上演。記者在某購票網站上看到,《櫻桃園》的9場演出都已呈現無票狀態。

人藝版《櫻桃園》由童道明翻譯,李六乙導演,盧芳、濮存昕主演。去年6月份,《櫻桃園》在北京進行首輪演出。演出後即被爭議包圍,有觀眾很喜歡,有的觀眾則表示,“看了二十分鐘就睡著了”,“中場休息就提前退場”。雖口碑兩極化,但本輪演出熱度依舊不減。從《喜劇的憂傷》到《斷金》,再到《窩頭會館》,話劇的門票越來越難買,誰說話劇還只是小眾藝術?

前衛風格將觀眾擋之門外?依然滿座

“看話劇要是怕踩雷,就選人藝的話劇,一般次不了。不過,《櫻桃園》除外。”有網友如此評價。從去年首演,人藝版話劇《櫻桃園》就飽受爭議。

《櫻桃園》是契訶夫的最後一部戲劇作品,被稱為“四幕抒情喜劇”。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貴族莊園徹底崩潰。女地主柳苞芙是櫻桃園的主人,長期旅居國外,突然有一天回到家鄉,但卻面臨櫻桃園被拍賣的情形。原為柳苞芙僕人的羅巴辛卻搖身一變成為暴發戶,併成為櫻桃園的新主人。

作為契訶夫的名劇,《櫻桃園》是世界劇壇演出最多的經典劇目之一,單在北京演出過的就有林兆華版、中戲版和俄羅斯版。

一個五面的空蕩蕩舞臺,身著白衣的演員們靜止或走動,三個多小時中,演員們多數面對觀眾講話,中間還夾雜著大量的停頓和留白。這是李六乙版本的《櫻桃園》,也是爭議最多的一版。

“契訶夫的本子李六乙的戲,感覺導演是在用力表現自己,而不是在表達故事或者表現演員,大概這就是藝術吧。”網友“胖胖”23日晚看了《櫻桃園》後表示,話劇最後那段伐樹的音效太過沖擊,“坐音響邊上快被震聾了”。

不過,也有人很喜歡這種風格。網友“小年”是濮存昕的劇迷,她認為,雖然人藝版的《櫻桃園》跟其他版本有差距,但是幾個主演的表演還不錯,算是值回票價。最近人藝上的幾部話劇她幾乎都看過了,《櫻桃園》自然也沒放過,早早就買了票。網友“晨晨”本來對翻譯劇本不感冒,但看了之後卻覺得“這部長達3小時單一場景的《櫻桃園》很不錯。”

記者在大麥網上看到,《櫻桃園》的9場演出都已呈現無票狀態。而在北京人藝官方售票網站上,也只剩零星的幾張票。不管是衝著演員,還是衝著導演,亦或是衝著契訶夫,就目前來看,《櫻桃園》依然還很火熱。

市場小眾?話劇才是一票難求

“《窩頭會館》、《櫻桃園》同時開票,滿滿的11月。”北京人藝演員雷佳剛告別《窩頭會館》的舞臺,就迎來了《櫻桃園》。在北京人藝最近幾部大火的話劇中,不少都有他的身影。 而近幾年,話劇“一票難求”也越來越不是一件新鮮事。

“我沒搶到《如夢之夢》,剛開搶就沒票了。”11月16日,話劇《如夢之夢》北京場門票開售,一上線即告售罄。早幾個月,小田就開始期待這個話劇,最後還是沒買到票,她表示很沮喪。

剛結束演出的《窩頭會館》更是創下近年來話劇搶票新記錄,“半夜排隊賣票,6小時即告售罄”的新聞早已衝出話劇圈,一時成為文化現象。而今年的《斷金》、《貴婦還鄉》、《戲臺》、《李白》、《羞羞的鐵拳》等也在上演時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看似小眾的話劇愈發引起大眾關注,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話劇在中國的現狀恐怕不能用小眾來形容了。不過也有人認為,雖然有的話劇很熱,但卻不能代表話劇就走出了小眾,在很多非一線城市,看話劇的人還在少數。

編劇俞白眉曾評價人藝的話劇票房火爆現象,他認為,人藝的票房數字不能孤立來看,這與整個戲劇生態的變化有著直接關係。

這種變化從話劇的票房資料可見一斑,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公佈的資料,2016年北京演出票房收入突破17億元,話劇演出票房達到2。60億元,位於第二,僅次於演唱會。

明星大腕助陣演出,話劇改編電影,小劇場日漸興盛,戲劇節風生水起,這些因素都讓話劇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成為普通觀眾也可以擁抱的藝術。

而在這種話劇熱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觀眾也開始走進劇院,試著瞭解話劇。網友“婕婕”第一次看話劇,就選擇了《櫻桃園》,她看完了之後還有點“雲裡霧裡”,並一直在想,櫻桃園對她來講是什麼,這種感覺讓她很新奇。

不過,話劇熱背後也蘊藏著一些問題。比如原創劇本缺少,話劇演員生存困難,市場機制不完善,觀眾話劇審美有待積累等。

“話劇在‘走’市場的最初過程中,可以用娛樂性的作品去探尋發展之路。但是,一定要避免泛娛樂化的現象。”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曾表示,中國戲劇目前正處於繼20世紀80年代‘新時期戲劇’以後又一個繁榮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力量更為多元,演出的場次和觀眾人次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數量,票房業績更是以前難以想象的。

“不過我們要認識到,繁榮與發展不完全是一回事,繁榮是一種量的積累,發展是質的提升。” 在王曉鷹看來,中國話劇要得到發展,還需要創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透過對生活的觀察,在創作中挖掘出人物更深的內涵意義、生命價值、人生哲理。(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