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農業2022-10-01
簡介2004年,中俄雙方確定合作一部話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向俄方推薦了兩部題材新穎的原創劇本,但尼克拉等一行俄羅斯創作人員卻唯獨選中了《良辰美景》

杜麗娘為什麼遊園而驚夢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大幕開啟,舞臺上空懸著三面銅鑼,鑼下是六面高高的鏡子。象徵舊時記憶的無數串黃色宣紙,從天花板垂至地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開幕之作、中俄合作話劇《良辰美景》在時隔14年後回到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舞臺。這部由編劇趙耀民創作於1997年的戲劇作品,以人文化的方式展現了一個戲曲世家的悲歡離合,關棟天主演。據悉,該劇將從6月8日起上演至6月16日。

一曲《牡丹亭》演繹了大家閨秀與夢中情郎兩情繾綣的愛情故事,也蘊含了一個崑曲世家三代的悲歡離合。在經濟快速發展而傳統戲劇文化處於低谷的大時代中,崑曲大師吳一蕉作為崑曲第四代吳派傳人,膝下三子卻無一人可以繼承衣缽,只有關門弟子錦繡維繫著吳派崑曲這一傳統藝術的命脈,吳家上下對她都懷有複雜的感情和希冀。承載著恩師畢生的期盼,錦繡懷著對古老藝術的戀戀不捨,在戲中化身為渴望愛情的杜麗娘,在戲外她則是一名為藝術甘願燃燒青春、愛情甚至生命的苦修者,而她內心卻依然有著與杜麗娘同樣的夢,戲裡戲外、現實與虛幻的反覆交錯,使她逐漸沉迷在一個古老而優美的夢中,演繹了一出現代杜麗娘的遊園驚夢。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該劇是一次“中俄合作”,趙耀民擔綱編劇,俄羅斯人尼古拉·杜契克擔任導演,在第六屆“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上得到了廣泛關注。編劇趙耀民的這部作品讓尼克拉感受到的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種寧靜與深刻,“這正是古老藝術的特點,而現代藝術則是匆匆忙忙的”。

2004年,中俄雙方確定合作一部話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向俄方推薦了兩部題材新穎的原創劇本,但尼克拉等一行俄羅斯創作人員卻唯獨選中了《良辰美景》。2005年,當尼克拉拿著翻譯為俄文的劇本第三次抵達上海時,不但劇本有了俄文名字——《俄羅斯的中國夢》,其厚度也減去了一半。在劇本的悲涼底色上,尼克拉將劇情發展集中在錦繡身上,並一再精簡人物對話。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比起原劇本,修改後的臺詞量不到原作的十分之一。簡化了的對白,讓俄羅斯觀眾不看字幕就能感受到情節的急轉。在場記密密麻麻的記錄彙總就可看出,崑曲在整場戲中幾乎佔到一半。臺詞雖少,但與崑曲相關聯的肢體動作或唱段卻很多。透過戲曲指導石宗豪老師的指導訓練,話劇舞臺上的演員不光要學習崑曲的唱、念、做、打,還要學會在劇中吹笛子吹簫,無論對導演,還是對演員,這都是一種新的嘗試。

在尼克拉開始執導這部作品之後,他發現崑曲的傳統其實是生長在每個中國人內心的。但尼古拉否認《良辰美景》的形式接近崑曲,“這畢竟是一臺話劇,但崑曲與話劇是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的,而重點還是體現劇中人的心靈。”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無論怎樣借殼於崑曲的俏麗,怎樣在柔回曼轉中慼慼切切,編劇趙耀民“想說的不僅是崑曲”,這便突破了所有的美麗溫情。“良辰美景奈何天”這一文雅詞句本身也值得玩味,“良辰美景”固然是人神共趨的美好之境,“奈何天”卻是各安天命和無能助力的終極無奈。在《良辰美景》中,崑曲的優美與精緻,其實糾結著生活的痛楚和無奈,舞臺上所演繹的正是一出中國式人生的傳統蘊味。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傳統藝術的魅力與現代人的追求,能否不在此消彼長中成為彼此的犧牲,能否不在尷尬與哀憐中漸行漸遠,都成為《良辰美景》深底裡的一聲嘆惋。

話劇《良辰美景》14年後重回上話舞臺,講述崑曲世家的悲歡離合

這一聲嘆惋,自然擊中了俄羅斯導演那善感的心靈,還有飄逸在《良辰美景》中的那個輕靈而無奈的藝術之魂,都令他神往不已。趙耀民對尼克拉二度創作始終保持了一個“不干涉”的立場,他更為關注的是藝術的完整性。在《良辰美景》中,崑曲的優美與精緻,其實糾結著生活的痛楚和無奈,舞臺上所演繹的正是一出中國式人生的傳統蘊味。

劇照均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製作:童薇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