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國家代表金正喜》:<歲寒圖>漂泊了178年,終於回到國人的懷抱

由 恩妮介紹韓文書 發表于 遊戲2021-10-25
簡介金正喜回到朝鮮後,繼續與翁方綱先生的兒子翁樹坤和阮元先生保持通訊

幽字的筆順是什麼

2020年2月,流浪了178年的韓國168號國寶<歲寒圖>,終於回到了國人的懷抱,為漫長的旅程畫上了句號。

這幅名家的絕筆<歲寒圖>,靈感來自於蘇東坡的《偃松圖》,它是韓國文人畫的巔峰之作,還是韓國考證學的代表之作。

這幅圖的作者是誰?這幅圖有著什麼不一樣的故事呢?

《國家代表金正喜》:<歲寒圖>漂泊了178年,終於回到國人的懷抱

請大家跟我一起開啟這本書

《國家代表金正喜》,這本書的作者樸哲尚,從小受到漢學者父親的影響,對古代的書非常

感興趣

。他出版過8本關於韓國曆史研究的書籍,以及50多篇學術論文。

在這本書裡,樸哲尚將為我們介紹朝鮮書法家、文人畫家、金史研究家金正喜的一生,以及他的成就和對國家的貢獻。

那我們趕緊開始吧。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家中只要有一個人得勢,全家都要跟著沾光,金正喜就是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金正喜小時候,就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給大伯父家做兒子。在當時的朝鮮,每家一定要有兒子,因為兒子承擔著祭祖的重任。所以當時把兒子贈送給別人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金正喜的祖父的祖父是金興慶,他最小的兒子金漢藎和朝鮮後期第21代王英祖的第二個女兒和順翁主結婚後,金漢藎被封為‘月城尉’, 任五衛都總府都總管,成為了王室的一員。

金漢藎39歲英年早逝,他的妻子為了追隨他,絕食兩個星期後也身亡了,因為他們沒有孩子,所以大哥家的第三個兒子金頤柱過繼給他們,為他們祭祀並繼承了官職。

可惜金頤柱的大兒子金魯勇也沒生下兒子,所以金頤柱的第四個兒子金魯敬的兒子金正喜成為了金魯勇的繼子。

因此,金正喜成為了王室的成員。他的父親金魯勇並沒有把他送去私塾和學堂學習,而是專門請老師來家裡教他。

金正喜對老師教的東西不感興趣,反倒是喜歡看《諸子百家》。他平時喜歡吟詩作畫,為成為韓國有名的書法家奠定了基礎。

他讀了很多中國古代的書籍,對中國的文學和書法心生嚮往,他決定要親自去燕京看一看。

24歲,實現了十年的心願

喜歡書法的金正喜,16歲的時候對書法家翁方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心願就是能夠和翁方綱先生見上一面。

當時,翁方綱先生精通金石,書法與同時的

劉墉

梁同書

王文治

齊名

。此外,翁方綱還是著名的收藏家,儲存著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畫。

大家也許不太瞭解金石吧?金石文字就是,在金屬製成的雕刻、器物及石雕、石碑、瓦磚等上,所刻的銘文或

文章

為了和翁方綱先生見面,金正喜做了十年的準備,只要與翁方綱先生有關的字帖或書,他都一律收藏在 “寶覃齋”裡,覃溪是翁方綱先生的別號,寶覃就是尊敬翁方綱先生的意思。

按今天的話來說,他就是翁方綱先生的鐵粉,他還為翁方綱先生寫了一篇詩。

慨然起別想

四海皆知己

如得契心人

可以為一死

日下多名士

豔羨不自己

24歲的他第一次隨父親到了燕京(今北京),在那裡他結交了很多清代的文人墨客,並積極打聽如何才能見到翁方綱先生。

他的真心和渴望感動了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幫他創造了與翁方綱先生見面的機會。最終,在離開燕京的前一天,金正喜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和老師翁方綱。

大家一定和我一樣吧,好奇他們是怎麼交談的?難道金正喜會說漢語?

其實,金正喜不會說漢語,他在燕京的活動通常是由翻譯陪同的,但與翁方綱老師的面談時,當時沒有翻譯,所以他們兩個人用的方法是筆談。

當時朝鮮的高官和知識分子都學習漢字,所以雖然他們不會說漢語,但是他們都能看懂漢字,也會寫漢字。

翁方綱先生把他帶到了自己的書房,並給他看了自己收藏的蘇軾的作品《偃松圖》,並有蘇東坡親筆寫的撰文,和宋朝時代寫在木板上的《施注蘇詩》。

這些都對金正喜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偃松圖》的撰文也成為了《歲寒圖》誕生的契機。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金正喜知道翁方綱先生的摯友叫江得亮,號秋史,他也用“秋史”作為自己的號。所以當翁方綱先生聽到這個名字時,他肯定會對金正喜產生好感。

就像一個外國人來中國,如果他起了一箇中文,你叫他的中文名時,會不會感到更加親切呢?

除此之外,他還潛心準備了幾個有關經學的高水準的問題,也讓翁方綱先生對他讚歎不已。

這次燕京之行,不僅與自己的偶像翁方綱先生見了面,拿到了翁先生的親筆字跡,還認識了另一位老師兼朋友阮元。

回到朝鮮後,他還繼續與翁方綱先生的兒子翁樹坤、阮元先生通訊和交流,為研究清朝的學術和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30歲,解開了新羅千年的秘密

《國家代表金正喜》:<歲寒圖>漂泊了178年,終於回到國人的懷抱

位於首爾市北部的北漢山上,有一塊碑,上面刻著兩行字,“此新羅真興王巡狩之碑丙子七月金正喜金敬淵來讀 丁丑六月八日金正喜趙寅永來審定殘字六十八字”

這塊碑石上內容是新羅時期(公元前57年~935年)真興王在這裡巡視時刻下的。

那金正喜是如何發現的呢?

金正喜去燕京的時候,當時清朝正流行金石學,大家都在研究刻在金屬或者石碑上的文字。金正喜回到朝鮮後,繼續與翁方綱先生的兒子翁樹坤和阮元先生保持通訊。

聽說在韓國發現了宋朝王羲之的字跡,翁樹坤趕緊給金正喜寫信求考證,在他們的共同研究下,才發現,原來這些從石碑上覆刻下來的字帖,不過是文人們模仿王羲之的字型寫成的,並不是王羲之本人的真跡。

為什麼王羲之的字跡這麼難找呢?因為當時宋朝時文人分為南方文人和北方文人。北方文人通常把自己寫的字刻在石碑上,所以他們的自己蒼勁有力。

而南方文人的字通常是寫在紙上或木板上,清新飄逸,但很難長久儲存,這也就是無法找到王羲之真跡的原因之一。

雖然發現王羲之的真跡這件事讓他們空歡喜一場,但他們對於書法字型的研究並沒有停止。

在通訊5年後,翁樹坤因病去世,這件事讓金正喜悲痛欲絕,不過在平息了內心的傷痛之後,他更加努力地研究金石學。

1816年,他與朋友一起登上北漢山時發現了這塊石碑,不過當時,他並不知道碑上寫的是什麼,他復刻碑文後,經過1年的研究和考證,證實了這是新羅時代刻下的石碑,距離當時已經有1000年左右。

解開了這個千年之謎,對新羅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幫助。

他開創了朝鮮金石學的研究,除此之外,他還遊歷這個國家,還發現了另外7塊碑文,對研究歷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晚年時期,畢生研究的成果<歲寒圖>

“不是有了一張紙和一支筆,就能畫出一幅畫兒,寫出一篇文章。只有當作家有了興致,才能寫出一篇文章、畫出一幅畫兒。”金正喜先生說。

《國家代表金正喜》:<歲寒圖>漂泊了178年,終於回到國人的懷抱

這裡我來介紹一下當時<歲寒圖>的創作背景:

1。 金正喜在老師翁方綱先生的書齋裡,第一次看到蘇軾的《偃松圖》時,他被蘇軾寫的撰文深深吸引,那時就在心裡種下了<歲寒圖>的種子。

2。 金正喜晚年遭到誣陷,被髮配到濟州島,他聽聞好友和妻子相繼去世的訊息,捶胸放聲大哭。以前那些官場上的朋友都紛紛避嫌與他斷了聯絡,唯獨只有他的弟子李尚迪還時時掛念他。

而且不遠千里,從中國用重金買了一套《皇朝經世文編》全集,共79本,派人送到了他的住處。

他被弟子的善舉深深感動,所以決定畫<歲寒圖>報答他。

3。 同時這套《皇朝經世文編》也成為了他創作的動機,就在大家都批判朱子學的時候,這套書裡卻沒有任何謾罵朱子學的內容,所以它成為了當時朝鮮知識人談論的話題。

說完了創作背景,再來說說圖中的松樹和撰文。

<歲寒圖>圖中的高聳挺拔的松樹,象徵著金正喜對理想主義的信念和道義。

在撰文中,金正喜引用了孔子先生在《論語·子罕》說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意思是,“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

表達了金正喜在成為流放人之後,才領悟到了弟子李尚迪的情義。

當然這幅畫還有一個看點,就是它的畫法。

金正喜長時間研究元代文人畫家倪瓚和黃公望的畫法,他只從書中看到過,但是從來沒有親眼見過這些畫家是如何作畫的。

經過30年的努力,他終於習得了焦墨法,焦墨法的代表作就是<歲寒圖>,它是金正喜先生努力後得到的果實。

這幅畫後來被弟子李尚迪帶到燕京,給很多文人墨客們觀賞,同時金正喜先生的近況也都被大家知道了,文人都紛紛題詞鼓勵金正喜先生。

金正喜先生在看到後,感到非常的欣慰。

<歲寒圖>的迴歸

這幅圖的首位收藏者是弟子李尚迪,在李尚迪去世後,由李尚迪的弟子代為保管。在日本人殖民統治時期突然消失的<歲寒圖>,20多年後在朝鮮美術品的拍賣會上再次出現,被日本藤冢鄰買下後帶回了日本。

朝鮮書法家孫在賢趕到日本懇求買回這幅畫,最終他的誠心打動了藤冢鄰,<歲寒圖>終於再次回到了朝鮮的土地。

不過好景不長,書法家孫在賢遇到了經濟上的危機,不得不轉手賣給了企業家孫世紀,孫世紀去世後,孫世紀的兒子孫昌在收藏了50年之後,在2020年2年贈予了國家。

178年後,人們終於可以在博物館裡欣賞<歲寒圖>了。

《國家代表金正喜》:<歲寒圖>漂泊了178年,終於回到國人的懷抱

以古創今的先驅者金正喜先生,是活躍在學問和藝術領域的朝鮮國家代表,他畢生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正是這種匠人的精神照亮了他璀璨的一生。

我是恩妮,為你介紹韓國的好書。期待與你再次相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