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由 天下將令 發表于 遊戲2023-01-22
簡介實際上,包拯準備21口棺材,目的正是為了不讓百姓為他傷心,並因此影響到人民日常的生活

一個一一個屍念什麼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有關包拯去世時的場景,在《宋史》中進行了明確的記載,但讓人疑惑的是,在他出殯之時,竟然同時有21口棺材,從不同的城門中抬出,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甚至還有傳言,盜墓賊看見這一場景後,還特意立下了一條規矩,這條規矩又是什麼呢?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清官包拯

世人都知道,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幾個月前,包拯成功升任為

監察御史

裡行(宋朝官職名)。

至於其中原因,主要在於包拯當初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的時候,往屆知府都藉著進貢之名,大肆收斂當地特產硯臺。

唯有包拯一人,任職滿一年,也沒拿走一方硯臺。百姓驚詫之餘,給予包拯高度的肯定,甚至讓宋朝朝堂都大吃一驚。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此後,包拯奉命出使遼朝並完成使命歸來,上書建議,朝廷應該重視“素習邊事”的將領駐守邊疆,隨時應對邊境突發情況。

後人只知道包拯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卻不清楚包拯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遠非尋常官員能夠比較。

在他的心中,廉潔公正與不附權貴只不過是方法,唯有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國家發展越來越壯大,才是最終的目的。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時至

嘉祐七年

包拯年六十四而逝世

,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人以其諡號為尊稱,並撰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二十一口棺材

那麼包拯在離世後,為何要以21口棺材外出下葬呢?如此作為,不是顯得有些鋪張浪費?

實際上,包拯準備21口棺材,目的正是為了不讓百姓為他傷心,並因此影響到人民日常的生活。

由於曾經的功績,包拯在民間的聲望,已經到達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去世前就已預料到,離世之後,百姓必然會自發前往悼念。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於是在21口棺材的迷惑下,百姓不知那一口棺材內,真正放有包拯的屍身,自然會選擇更加妥帖的方式紀念他。

其次,包拯一心為民,因此得罪了無數權貴。由於迷信風水之說的影響,包拯也擔心死後,會遭受到某些權貴的報復。

所以選擇以21口棺材告別,也是為了確保他真正的墓地不會被發現,其子孫後代的風水不會受到影響。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不僅如此,在包拯的安排下,真正的棺材下葬後,剩餘的棺材都被收回來,送給了有需要的百姓。後人認為這未免是種詛咒,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古人有“升官發財”之說,對棺材並沒有太大忌諱。何況包拯選擇贈予的老百姓,大都是一些窮苦人家,他們根本買不起棺材。

對於包拯的善念,無數人感激涕零。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官員能夠做到,至死仍然心繫百姓。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盜賊的規矩

至於彼時盜墓賊們立下的規矩,其實就是

天下所有盜墓賊,即便真的找到了包拯的墓穴,也決不能動任何歪心思

一旦被其他同行發現,不僅會發自內心的鄙視、看輕對方,還會直接將其送往官府。哪怕魚死網破,也絕不姑息。

如果不是生活過不下去,古代沒有那個人會主動去從事盜墓這種行當。尤其是對鬼神充滿敬畏的年代,這種職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空前可怕。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哪怕是三國年間的曹操,那也是實在沒有軍費了,這才發展出

摸金校尉

一行。而像包拯這樣為民著想的官員,死後的確不應該受到丁點打擾。

所謂盜亦有道,連包拯都不放過,那盜墓賊本人以及他的後人,也註定不會被其他人放過。

事實上,就包拯的一生來說,天下間少有人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甚至於包拯出生在宋朝,不是包拯的福氣,而是宋朝的福氣。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曾經宋仁宗與包拯就立太子之位,有過一段對話,包拯建議宋仁宗儘早確立太子,宋仁宗卻反問包拯:我應該立誰為太子好呢?

包拯只是淡淡解釋:臣未曾考慮,無非是為天下蒼生著想。陛下反問,是懷疑我有自己的考量。可我年逾六十、膝下無子,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

真摯且純粹,讓宋仁宗一時語塞,更為包拯的坦誠與忠心所感動。像包拯這樣一心為國為民的官員,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少?

包拯出殯時,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規矩

時至今日,後人仍然透過不同的方式紀念包拯,也足以說明後人對包拯的肯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