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由 遙古看盡長安花 發表于 遊戲2023-01-08
簡介而這樣大的社會問題,畫家張擇端僅僅透過一個酣睡在大樹下計程車兵,就生動形象地剖析出來了,不得不說,《清明上河圖》確實值得一寸一寸的耐心研究

古人所說的喝一斗酒是多少

《清明上河圖》作為國寶級別的文物,除了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能為歷史學家們提供許多更有力地研究宋代風土人情的資料之外,還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筆觸細膩生動。

但在如此盛讚之下,也有一些別的聲音,

譬如說畫作中暗含了宋朝即將走向滅亡的預言

,張擇端想用此畫警示當朝統治者等等說法……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眾說紛紜下,《清明上河圖》更加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也有人將畫作放大10倍,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小細節,

其中有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01

“清明”與“上河”究竟是什麼?

正如同神秘的《蒙娜麗莎》臉上的笑容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一般,《清明上河圖》作為一副傳世名作也籠罩著層層疑團,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最直接引起質疑的便是,

畫作名稱中的“清明”與“上河”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以為,這裡的清明指的就是清明節,但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對於“清明”二字的含義,專家們總結出了三種說法: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一,指的就是清明節,這也是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說法;二,指的是清明坊的意思,畫作畫的是這個坊內的熱鬧場景,所以是個地名;最後一種觀點則認為,這裡說的是政治一派清明的太平盛世的意思。

這三種對於“清明”兩個字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

時間說、地點說和內容說。

那麼對於“上河”這兩個字,專家們的意見就更加不同了。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首先,一部分專家認為,

這裡的“上河”指的是河的上游,

這也是最直觀的理解方向。

但也有人提出頗具政治含義的說法,這裡的上河指的是“逆水行舟”的含義。

宋朝的史料中,將河流的西北向東南流向稱之為下水,畫作中畫的正是下水,但畫家稱之為上河,有逆轉之意,

代表著在逆水行船的含義,其中的政治隱喻自不必多說;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以上兩種關於“上河”的說法還是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的,但第三種說法就令人意想不到了。

因為在畫作的題跋上,一位明代的官員留字內容將“上河”比作“上冢”,因此有一部分人堅信,

這裡的“上河”指的就是上墳的意思。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單單五個字的名稱就能引起這樣大的討論空間,更能與當時的官場現狀、民間習俗等等掛鉤,那麼畫作在如今會被放大數倍,精細研究也就十分合理了。

02

大樹下酣睡的“不羈”少年

在《清明上河圖》所畫的一處大樹下,衙門院子前幾個士兵在偷懶睡覺,他們互相依靠著在小憩,但其中一個士兵睡得過於舒適,直接躺到了地上睡起來,

大紅內褲也直接呈現在眼前,而他的褲子也不翼而飛了!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仔細看他們周圍的環境能夠看出,可能這一天氣候比較炎熱,所以大多數人都衣著單薄清涼,還有的人拿著蒲扇祛除熱氣。

如果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這樣灑脫得在樹下呼呼大睡,

還能說得上一句社會穩定,隨地休息也不用擔心個人安全問題

,值得比個贊。

但發生在一個士兵身上,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了。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不論何朝何代,不論興衰與否,士兵作為國家的武力防線,能在大門前睡得這樣沉,都不是一件好事,一群士兵呼呼大睡,更是讓人不禁膽寒。

一旦老百姓發生什麼險情,難道還要等著士兵們穿好衣服,才能過來處理突發情況嗎?如果外敵打過來了,憑著些衣衫不整計程車兵們,怎麼保證能夠守衛國家?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或許是被這些睏倦計程車兵們感染,

連院子內的馬匹也在臥倒在地,閒散舒適。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與院門前成群計程車兵們安閒度日相比,城內本應多人守衛的望火樓卻空無一人。

要知道,

宋朝時期的汴京作為當時人口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人口多達130多萬

,城內的房屋大多為磚石木質結構,火災問題更是當時城防上的一大難題。

北宋年間,大型火災多達四十多起,但縱使如此,在如此熱鬧的市集、熙熙攘攘的人群背景下,政府卻依舊懶惰懈怠,不重視城內的消防安全,士兵們也毫無軍紀二字可言。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而這樣大的社會問題,畫家張擇端僅僅透過一個酣睡在大樹下計程車兵,就生動形象地剖析出來了,

不得不說,《清明上河圖》確實值得一寸一寸的耐心研究。

03

苦心被忽視

1101年,張擇端的這幅畫作被呈送給了宋徽宗趙佶。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因為《清明上河圖》其中暗含的玄機,因此被稱之為“曲諫”

,張擇端以一副盛世危機圖來婉言向高坐廟堂的皇帝提出社會上的幾大隱患。

但可惜的是,這位歷史上最具“藝術家”氣質的皇帝並未被打動,一向喜愛祥瑞和大吉之兆的宋徽宗,是否看穿了張擇端的用意我們不得而知。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作為一個精通書畫的皇帝,他選擇了無視,而這副凝結了張擇端心血的畫作,

只被帝王草草看了幾眼,題字後就賞賜了出去。

宋代,選擇用書畫進諫的官員不止一位,曾經有位名叫鄭俠的參軍,用《流民圖》來向皇帝表明當時大災之年下,民不聊生的狀態,用一副栩栩如生的畫作來暗示帝王。

有以畫進諫的例子在前,加上宋徽宗本人對於書法繪畫天賦異稟又極為痴迷,很難讓人相信,他沒有看出來張擇端筆下的社會危機。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清明上河圖》也隨著二十多年後的王朝衰敗,漸漸流落出去。

輾轉多人,也被許多人收藏、保管、題字、蓋章,到了1945年,才被攔截,正式收入博物館中,而後到了北京博物院珍藏。

在戰火中顛沛流離的畫作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歸宿,接受了專業的養護。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發現一尷尬場景,樹下酣睡的小夥在幹什麼?

如今早已不是張擇端身處的金玉其外的大宋了,但從畫家的畫作中,

我們依舊能夠窺視到那個遙遠朝代的某一個角落。

畫作中幾百個人物中的其中一個,都能夠引發我們的思考和探究,或許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像一壺老酒一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遙古看盡長安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