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由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發表于 飲食2022-02-14
簡介許多客人是專程尋來買馮氏綠豆包,所以一次性買走幾百個包子是很常見的

能做綠豆包子嗎

清明,青團又綠了江南岸,江浙的小夥伴們早已開始一年一度的吃青團熱潮。遠在1000多公里外的武漢吃貨們,隔著網路螢幕看著這顆綠色軟萌的春季糕點,臉上表情冷漠的好像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沒吃過,沒見過,甚至是近幾年才從網上聽說過,在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武漢人實在難以對這款網紅糕點產生情感共鳴。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網路圖

春光爛漫,江那邊的吃得正香,我們江這邊的總不好嘴裡空蕩蕩。武漢春天吃什麼糕點呢?吃貨君苦苦搜尋,終於捕獲到一種屬於武漢小夥伴們清明時節的綠色美味——大集綠豆包子。

綠豆一年四季常有,武漢人夏季吃得更多。大集的綠豆包子之所以成為武漢人的春季糕點,主要是地理位置原因。蔡甸大集與玉筍山距離較近,許多武漢人清明節、春節掃墓祭祖時便會順路彎一jio過來,買點綠豆包子回家分給親朋嚐鮮。

所以但凡家裡有親朋好友能和蔡甸沾上親的,一聽到“大集綠豆包子”都會倍感親切表示:這個包子我小時候過節經常吃啊!

比童年回憶更久遠的是大集綠豆包子的歷史,一直可以溯源到300多年前的清朝,傳說是乾隆爺微服私行路過此地時品嚐贊絕的糕點。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級別的美味流傳數百年,至今在大集仍有一家150年曆史的古老綠豆包店在營業中,得知訊息後吃貨君貓不停蹄地就尋去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蔡甸大集以綠豆包出名,其中以馮氏為正宗。但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綠豆包鋪子的大集,找到馮氏的店鋪不是件容易事兒,買到最正宗的綠豆包前,將會有無數的綠豆包店出現在你面前,非常具有迷惑性。不過沒關係,吃貨君這次已經為你們找到了準確的座標。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地圖上顯示店鋪地址為:大集鎮財神殿巷13號。我們一路跟著導航來到蔡甸大集,眼看距離目的地只有15米了,手機導航突然發出語音提示:目的地在您附近,本次步行導航結束。(難道我不知道就在附近?!)

我們站在原地三百六十度環視了好幾遍,可見範圍內並沒有在發現任何馮氏包子。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依次問了四個當地居民,走錯進了另一家綠豆包店,與老闆攀談幾句才發現又尷尬出來後,我們才終於找到了重要線索。

在無數看起來非常相似的私房小巷子中,有一條兩人寬的窄巷口掛著『財神殿巷的路牌』,從這條巷子走進去就能找到馮氏綠豆包。巷子口有一家比較醒目的兄弟理髮店可以作為參照,建議大家導航或者問路的時候直接用『兄弟理髮店』當關鍵詞,會更快速找到正確的路。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走進巷子前行了幾步,就發現牆上寫著『馮氏包子前行20米』的指示語,再往前走一會兒馬上就能看到一幢醒目的紅色小樓房,馮氏綠豆包的小屋就緊挨在紅色小樓房的旁邊。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一幢普通3層小樓房邊搭建的小側屋,瓦簷木窗水泥牆,牆上掛了一塊白底紅字的簡潔招牌,屋外還整齊擺放著一堆柴火。

很難想象關於綠豆包的那些民間盛名,就是從這樣一間樸素而低調的小店裡流傳出去的,頗有幾分隱士高人的境界。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一走近店就聞到了綠豆特有的清香。說是包子店,其實更像家庭小作坊,前屋兩間房是操作間,後屋的幾間房就是老闆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

操作間收拾得乾淨整潔,與私人生活區域完全隔離,只有一個土灶、一個案板、兩條長凳。我們趕到時,老闆夫婦和兒媳婦正坐在案板前一刻不停歇地做綠豆包。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年過六旬的老闆馮啟彪是馮氏綠豆包的第八代傳人,訥言少語不很擅言辭,在被問到家裡的綠豆包是否真的經營了150年時,他只說:“我爺爺那代就做了一輩子綠豆包,我從小也跟著我爸爸開始做綠豆包,做到了現在。”

老闆娘笑著接嘴:“其實沒有真的去算過,我十九歲嫁進來開始做綠豆包,也一直做到了現在。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只做這一件事,因為也不會做別的,算起來怎麼都超過一兩百年了吧。”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建國初期馮家還專門為農村合作社包綠豆包,合作社解散後又成立了人民公社,馮家就只能在家包給自己吃,多的拿到附近的村子裡偷偷賣,換取一些生活費。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馮家才再次把綠豆包當成一門生意。

不知是何年開始,大集甚至有了一句打油詩:久負盛名綠豆包,獨有馮家領風騷。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談笑間手上的功夫片刻不停,公婆兒媳三人分工明確如工廠流水線。一面飯桌大小的案板就是操作檯,案板上擺著麵粉、麵糰、餡料以及幾樣簡單的麵點工具。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新鮮的小麥粉溫水揉合,發酵不用蘇打或麴酒,只加一點老面讓麵糰自然發酵。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醒好的麵糰緊實而富有彈力,拉扯間盡顯精神勁道。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馮老闆負責將麵糰切段後搓成長條,雙手起落間又揪成了一個個小麵糰。看似隨意的動作,甩到案板上小麵糰的大小几乎完全一致,是六十年來日復一日積累而成的基本功。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小麵糰撒上面粉搓圓,用手拍平就成了包子皮。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案板上的兩碟大瓷盤裡堆滿餡料,是清早就調配好的綠豆餡。

餡料配料十分簡單,帶殼的綠豆燜得爛熟磨成綠豆泥,新鮮生薑削皮剁成末兒,最後與熟菜油、鹽、胡椒一起攪拌均勻就行了。訣竅只在於真材實料,以及調配時熟稔於心的比例把控。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老闆娘和兒媳婦負責包綠豆包。

搓好的麵皮攤在左手掌,右手舀一大勺綠豆餡放上去。左手一邊把麵皮往裡握緊,右手一邊沿著麵皮的邊緣捏褶收邊,直到綠豆餡全部被包進了麵皮裡,包口花紋順盤而下如同一朵盛開的菊花,就包好了。最後輕輕往案板上一扔,手微微用力一壓,圓鼓鼓的生包子變成了扁扁的,才算大功告成。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整個過程不超過10秒鐘,一個綠豆包子就誕生了。

這樣10秒為一個週期的動作,全家人平均每天要重複2000次,全年無休,週而復始,連舀綠豆餡的竹製扁匙都被歲月打磨出一層溫潤的光澤。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包好的生包子擺成一片,大小模樣如同孿生。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包到了一定的數量,老闆便會把蒸籠搬進來,小心翼翼地把包子碼進去。蒸籠裡打底用的布料是以前蔡甸國棉廠裡手工織的老棉布,吸水性很好,包子蒸好後就不會粘鍋,每用一次都會換洗。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一籠摞一籠,六大籠為一摞搬出去蒸。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之前老闆一直堅持燒柴火在土灶上蒸綠豆包,用最古樸也最麻煩的烹調方法,來保持百分百老味道的傳承。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但隨著兩位老人年紀越來越大而體力不支,兒子白天要出去上班不能幫忙,兒媳婦畢竟是女人體力不強。近幾年來只好放棄了土灶,引進了新科技的蒸鍋,插上電一次性就能蒸好六籠,省力不少。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半個小時不到,六籠綠豆包就蒸好了。胖乎乎的包子擠在一起,熱氣撲騰出一縷縷小麥與綠豆的濃烈清香。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蒸好的綠豆包全部都被倒進了灶房裡的兩個大筲箕裡,再一個個分開碼好,蓋上薄棉布,等它們自然放涼。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老闆趁熱給我們嚐了幾個剛出爐的綠豆包。

包子麵皮是淡淡的黃色,我們看到附近別家都是白色麵皮的綠豆包,外觀上就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吃起來十分有嚼勁,越嚼越能吃出小麥自身的香甜。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豆餡水分適中,稠而不幹,稀而不溼,鬆軟沙綿,一口咬下去清香的綠豆伴著淡淡的鹹味,對於喝慣甜綠豆湯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新奇的味道。吮嚼幾下還能感受到一絲絲生薑的辛辣,第一次吃感覺非常特別。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老闆卻說這還只是半成品,正宗的大集綠豆包應該蒸好以後放涼,再入熱油鍋裡炸成金黃脆皮才算成品。

因為綠豆包的誕生本就是源於祖上生活貧困買不起肉餡做包子,便用廉價的綠豆加上一些調料代替。又為了食物可以儲存得更久不會浪費,只能用油炸的方法來延長保質期。沒想到如此幾番折騰下,歪打正著竟有了非常美味的口感,才會一直流傳至今。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但馮氏店裡已經不提供油炸的綠豆包了,只能自己買回家去加工。

蒸好的綠豆包子6毛錢一個,平均每天能賣2000個。遇到清明節、春節期間掃墓祭祖的人流多時,每天賣出綠豆包的數量還要翻倍。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許多客人是專程尋來買馮氏綠豆包,所以一次性買走幾百個包子是很常見的。附近的居民家裡有紅白喜事要辦宴席,或者有遊子回鄉探親帶特產,提前來預定成千上萬個包子也是有的。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老闆告訴我們,蔡甸市集上有的地方也會在馮氏店裡進一些綠豆包去賣,但貨源不會給很多。有時候賣完了沒貨,他們也會去收別家的包子賣,所以不好分清楚是誰家的,要吃正宗的還是自己來馮氏店裡買最好最新鮮。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生意這麼好,又有名氣在外,我們原本以為馮氏一家靠賣綠豆包的收入很不錯。但老闆卻表示幾毛錢一個的包子,利潤很微薄,全家人全年無休的做包子,一年也才能賺幾萬塊錢。

曾經想過開工廠把馮氏綠豆包做成品牌,進入超市賣出去,但最終還是因為成本太高放棄了。所以現在兒子才會選擇白天出去開公交車,下班回家了再幫著家人一起做包子。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最後吃貨君買了一大袋綠豆包子回家,當晚就迫不及待地按照老闆教的方法炸了一盤品嚐。

回家後先將綠豆包放進冰箱的冷凍區,可以保證兩個月左右不會壞。吃的時候拿一些出來,放進蒸鍋裡蒸幾分鐘,蒸到綠豆包上汽重新變軟了即可拿出,放涼後油炸。熱鍋裡放清油,油量剛剛到包子的一半高度即可。油加熱至冒煙,將綠豆包平整的放進油鍋裡。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中小火煎綠豆包,用筷子時不時的翻面,一直炸至兩面金黃便可以起鍋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炸好的包子一定要趁熱吃最香,炸過的包子皮變得焦脆鹹香,居然比剛蒸好的麵皮更好吃,回味無窮。而綠豆餡的水分變少,質地變得緊緻,口感也更加的清香酥鬆。果然是比蒸綠豆包還要好吃許多。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據說舊時吃綠豆包更講究,夏秋季要選用新鮮的荷葉來包裝炸好的綠豆包子,讓荷葉的清香滲進包子裡。冬春季則用蒸乾的幹荷葉來包裹炸綠豆包,金荷包金包,喜氣洋洋。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濃重薑辣的鹹味綠豆包子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新時代的年輕人對這種老口味的興趣度也越來越低。所以即使大集綠豆包名氣不小,但也沒人願意投資到武漢市區來經營。

好在還有天南地北的吃貨們惦記著這道舊時的美味,時不時專程跑到大集來品嚐,讓這門古老的美食還在繼續傳承。清明時節,春光正好,掃墓踏青時不妨繞路去蔡甸大集嘗一嘗這道流傳百年的糕點吧。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300年前皇帝吃的綠豆包子,我們在蔡甸大集找到了

1。不能接受生薑味道的小夥伴就不用去啦~

2。全年無休,天天開張,但有時會遇到大客戶一次性買走很多,所以去之前最好打電話給老闆諮詢一下。(027-69161450)

3。買回家如果當天不能吃完,一定要放進冰箱冷凍區才能保質不壞。

4。油炸再吃絕對美味翻倍。

店名:馮氏綠豆包子

地址:大集鎮財神殿巷13號

營業時間:全年無休,天天開張

編輯 / Gire

主編 / 白廓

攝影 / Anna

武漢十點半文化傳播 出品

由武漢吃貨原創釋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