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由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發表于 飲食2022-01-06
簡介(可愛的陽泉油果)說了“油果”,再說涼粉,我不知道是否陽泉人有做涼粉的習俗,在這個外來移民遠遠大於本地宿民的地方

柳林碗坨怎麼製作?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坨兒?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陽泉晨曦)

晉東的陽泉實在算不上是個有多少傳統的城市。

就是小小的,新新的,散落在獅腦山6北,桃河兩岸。

儘管當地人原先愛袒護地自稱“小香港”,“小上海”,但是自己城市在中國的沒名末號,卻是不爭的事實。有個“

中共建立第一城

”稱號倒是可以查證。

說來也奇怪,陽泉西去

山西省會太原

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條是“麻葉”,類似下圖所示,好像就是和好的油條面,置窄案上,壓扁,用刀切塊,中間再來一刀,並不切斷,油炸即可。取“麻葉”,也許酥脆香甜之意吧。

倒像個鐘錶上希臘數字的二,無論如何不像葉的形狀。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美味麻葉)

陽泉東距

河北省會石家莊

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條,就是油條,恐怕全中國大多叫油條呢。就是下圖所示,直愣愣像兩頭禿禿的木棍兒。

好數易拿又好炸,四面見油,中孔可愛。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油條的樣子)

陽泉,也許為了顯示自己的晉東臨冀位置,叫成了“油果”,就是下圖的樣子。兩個長方環形緊靠的樣子。就是太原的兩個“麻葉”,摞在一塊,再揪長的形式,呵呵,做得也累。

不知是思考方式決定了食品的製作方式,還是常年吃這樣形狀的“油果”,決定了思考方式。總之,是個想開放而始終開放不得的城市。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可愛的陽泉油果)

說了“油果”,再說涼粉,我不知道是否陽泉人有做涼粉的習俗,在這個外來移民遠遠大於本地宿民的地方。但是近些年來,五花陳雜的小吃應有漸有。

那時常去北京,夏天裡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北京街頭做涼粉的認真勁兒,他們的涼粉,分為漏魚兒和旋子兩種。漏魚兒口感爽滑,兩頭尖尖,童趣可愛。

取土豆粉在涼水中攪化,文火慢煮,邊煮邊攪,色變凝固關火。舀一勺凝固的土豆粉倒入漏勺,用勺下擠,顆顆滴入下面涼白開水中。

適量酸菜鍋中煮開,放入漏魚兒煮兩分鐘,出鍋裝碗,撒蔥花,鹹鹽,淋若干香油即可大快朵熙。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爽滑童趣的漏魚兒)

正宗的應該用豌豆粉,或者綠豆粉做。當然顏色各異,成本不一。玉米澱粉做,是不算好的。

至於佐料,滴答辣椒油,還是芝麻醬,也有加炒熟芝麻和花生炒熟花生碎末,依個人口味。下圖就是。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爽口的豌豆粉)

旋子涼粉,旋子涼粉也叫川北涼粉,和酸辣豆花一樣,都是以擔子挑著走街串巷賣的。

清末南充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遂辦起川北涼粉。

閬中是川北涼粉的家鄉,它品類多,佐料考究,細嫩爽口。

和上面漏魚兒做法相似,不過是把熟了的涼粉倒在蘸油的盆中,涼透後,用一旋子,順時針一旋一把,剛好一碗,澆上鮮紅的辣椒紅油、花椒、生薑、蔥葉、冰糖、麻油及精選大蒜搗制的蒜泥。滴答酸醋,就算完工了。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食慾大增旋子涼粉)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另一種可口)

究竟叫碗坨兒,還是碗托兒,因地而異,都有道理。碗坨兒,像碗的坨樣兒,託呢?因為是用碗託以定型的,也有做“脫”的,更形象,類似磚脫模子。

山西柳林、臨縣的“碗禿則”,則是用的當地發音,我認為“碗脫子”也實在是妙。而汾河谷地一帶愛說的“碗託的”,類似動詞+的,組成的名詞。

碗坨兒的種類很多的,完全可以和涼粉媲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當然原料各異,輔料不一。

有名的有天津薊縣碗坨兒,山西保德蕎麵碗托兒,東北碗坨兒,張家口碗坨兒,陝北碗坨兒,準格爾旗碗坨兒,山西柳林碗坨兒,平遙碗坨兒,靈石、霍州的碗坨兒。

大致都是甜蕎麥麵麵粉,用涼水打成糊狀,有地方還用渣滓,用拳頭搗爛,文火慢煮,漸漸等待它凝固成漿糊狀,再盛入涼水中放置過的碗裡面。冷卻即成型,待用。

有地方用莜麥面的,比如晉北,內蒙等地,有用豌豆麵,綠豆麵,土豆粉的。但是,真正最地道的還是苦蕎麥麵。就是墨綠色的那種。

雖然好多地方用的是甜蕎麥麵,但是,打小吃的墨綠色碗坨兒,我認為最地道。

苦蕎麥是少有的食藥兩用的低產高寒作物,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減肥明目,清心益氣。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塑型待用的碗托兒)

張家口吃法,將它切成條,盛入碗內,澆上辣椒、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

山西平遙的碗坨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嚐這種食品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

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看來,碗坨兒也要慈禧老佛爺代言呀,呵呵。其實,酸辣口味,因人而異。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碗團——碗托兒別名)

做成香辣味道,未嘗不可,也見過飯店,把紅燒牛肉和碗坨兒炒在一起的創新做法。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別有風味兒)

變革個切的花樣,也可以。晉東陽泉的盂縣人會用玉米麵做涼粉,精細加工的玉米麵煮成糊狀,熟透,再貼摸在洗乾淨的水缸外壁,涼透後拿下來,切片涼拌,佐以蔥花,香菜,鹹鹽,老醋,香油,香,涼,糯,爽,倒也新奇可口。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精緻可口)

前段時間,有人把蜂花粉當成苦蕎茶時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叫人想起童年的苦蕎碗坨兒了。

童年的碗坨兒就是酸,辣,甜,苦,涼,沁人心脾的爽。

每到夏季酷暑難當,就是家家做苦蕎碗坨兒的時候,那時候,孩子們高興得像過節,跑出跑進,大人們一做就是一大鍋,用大把筷子,在糊狀的苦蕎裡面蘸下,一根根,順手別在門搭扣上面,等待涼透,於是,大家都舉著吃。還有搶著吃鍋底鍋巴樣的殘渣。

廚刀在井水裡面涼透,左手拿著碗坨兒,右手嫻熟切下,伴著幽香爽甜的胡蘿蔔扁絲醃漬的酸菜,還有自家地裡面摘下的青紅辣椒圈,再淋幾滴香油,加點鹹鹽,滴答陳醋,紅,青,綠,黃,棕,一碗彩色誘惑,吃得人人舌頭都會染成綠色的呢。

給張三家送一碗,給李四家送一碗;趙奶奶送一碗,楊伯伯送一碗,送涼粉,也成了當時夏天的一景;更多時候,就成了換來換去的歡慶了,各家都在做,雖大家都沒少什麼,也沒多什麼,卻家家人臉上掛著笑,孩子們趁機歡做一團,也不知道誰是誰家的孩子。

是濃濃的鄉俗,把人們,用喜悅聯絡在一起。看到下面的這碗苦蕎碗坨兒,我想,童年的夥伴,你們還好?歲月,也不知道把這幫人,都失散在哪裡?別來無恙啊?!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托兒?

(口感Q彈,清涼苦辣)

四川地區愛吃的魔芋,也類似涼粉,卻很有降三高的功效。因為它沒有味道,和什麼煎炒,便是什麼味道。

美食者都知道,鴨肉炒魔芋最好吃。想著,不禁兩頰生津了。但是,最令我回憶的,還是酸爽苦辣的苦蕎碗坨兒,因為,那最是種悠長的夢。

著作權歸作者阿尚青子,轉載請聯絡本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