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我們的節日|七夕,崇明人這樣“乞巧”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飲食2023-02-02
簡介1989年編纂出版的《崇明縣誌風俗》中,載有七夕節“乞巧”第四法:“農曆七月初七晚上,攤一白紙於地,據說可得天上織女散落的脂粉,塗之便得智慧,此舉謂之‘乞巧’

上海人吃的巧果是什麼

夏秋之夜,

繁星閃爍,

如白色天橋般的銀河橫貫南北,

東西兩側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

隔河遙遙相望,

是為牽牛星和織女星。

我們的節日|七夕,崇明人這樣“乞巧”

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織女相會在銀河鵲橋上,因而這天稱之為“七夕節”。傳說中的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天仙,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贏得凡間崇敬,成為神州大地年輕女子仰慕的偶像。每年七夕節這天,人們趁著織女與牛郎鵲橋相會的難得時機,乞求智巧、靈巧、技巧,謂之“乞巧”,故而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乞巧節”。

古瀛崇明女子,有多種乞巧的方法

之一是“穿針乞巧”

現存明朝中葉以來的幾部縣誌中均有記載,《康熙崇明縣誌時序》:“七月七日,少女結伴對月穿針,名曰乞巧。”

這天晚上,左鄰右舍的姑娘們,相約聚會在一起,分先後手持五色絲線,對著月亮穿針引線,且要連穿七個針孔。初七夜裡的月光不甚明亮,針孔又細小得很,還有風動,穿針眼並不容易,個個全神貫注,屏息斂氣,小心翼翼。順利穿過七個針孔的,說明“得巧”了。或幾個姑娘同時穿七個針孔,先穿完的為“得巧”,晚穿完的謂“輸巧”。

我們的節日|七夕,崇明人這樣“乞巧”

再一方法為“珠絲乞巧”

古往今來,蛛絲乞巧風行大江南北,只是檢看的標準不盡相同,有的以蛛絲網的稀密為得巧的多與少,有以蛛絲網的圓正謂之得巧。崇明與別的地方有所不同,做法是:捉一隻蜘蛛,放進盒子裡,加上蓋子以防逃脫,第二天開啟,觀察蜘蛛吐的絲網,條理清晰的,算是得了巧;條理不清的,謂少得巧。有乾隆、光緒二朝《崇明縣誌·風俗》為證:“藏蜘蛛於盒,晨起視之,其絲清且理者,謂之得巧。”

我們的節日|七夕,崇明人這樣“乞巧”

“七月七日,稚子以鳳仙花染指,謂之乞巧。”這是《萬曆崇明縣誌·風俗》裡的記述,是崇明人“乞巧”的第三法。七月初鳳仙花盛開,少女們採紅色鳳仙花捻碎,將花汁塗抹在指甲上,連染三次之後,鮮豔紅色不褪,經月尚存,益顯漂亮靈巧。家長還給童男童女染甲,祈願他們長大後如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1989年編纂出版的《崇明縣誌風俗》中,載有七夕節“乞巧”第四法:“農曆七月初七晚上,攤一白紙於地,據說可得天上織女散落的脂粉,塗之便得智慧,此舉謂之‘乞巧’。”

還有一法,是“吃考乞巧”。

舊時崇明七巧節還有個風俗,“設瓜果作會”祭拜織女。晚上月當空時,家庭或宗族裡的年輕女子結伴,在庭院裡擺設香案,案上的供物中,巧果必有。巧果,指七巧節的美食,崇明風行的是“考”。請看1989年版《崇明縣誌風俗》:“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也稱‘乞巧節’。乞巧節這天,人們以麵粉加糖水揉和成團,然後擀成薄皮,切成長方形小片,入油煎而成‘考’。”

我們的節日|七夕,崇明人這樣“乞巧”

姑娘們虔誠焚香禮拜後,面向織女星座,品味香甜鬆脆的巧果——考,祈求天仙織女賜巧,這有如正月半吃餛飩寓意兜財、重陽節登高為了求祥。

因為吃考能乞巧,故而“吃考一習,至今尚存。

【來源:新聞晨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