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由 三農小毛 發表于 飲食2023-01-26
簡介本來洋品種的豬生長速度快,肉質就要鬆散得多,同時它又是偏瘦肉型的豬,其瘦肉率可以達到60%以上,而瘦肉多就意味著豬肉間的“大理石紋”少了很多,這樣的豬肉吃起來不如土豬香,口感也不如它脆嫩

粑粑幹什麼時候最好吃

導讀: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豬肉是我國食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肉類了,

有資料統計在我國平均每人一年要吃掉20斤左右的豬肉。

豬肉在我國很多的美食中都是離不開它的身影,炒菜、煮湯,或者是包餃子、餡餅等都會用到豬肉。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但是在近些年卻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抱怨,現在的豬肉不好吃了。就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可並不是錯覺,也不是大家的嘴巴變挑剔了,而是一個事實。

主觀層面也有一定的原因

在過去的物質比較匱乏,一年中吃肉的日子是屈指可數。筆者還記得在自己小時候,平時是很少吃豬肉的,一般都是過節了,或者是辦喜事的時候才會大口吃肉。

特別是在年底,當家裡的豬殺掉了,就會連著有一段時間天天吃豬肉。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也是由於在以前吃豬肉的機會少,所以每一次吃豬肉

感覺非常的好吃。而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只要大家願意,哪怕天天吃豬肉也可以,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的。但也是因為經常大魚大肉的生活,對豬肉有些人吃膩了,甚至感覺味蕾都已經遲鈍、麻木了,所以就感覺豬肉不好吃了。

雖然也有這些方面的一層意思。但就算是讓你一段時間不吃肉,等到再次吃的時候,還是會發現現在的豬肉沒有以前香和美味了。即便是在農村養殖的一些“土豬”,味道也要差一些。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而究其原因,還在於如今豬的品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養殖的基本都是“洋品種”的豬了,而本土的豬有很多都已經瀕臨滅絕了。

“洋豬”大行其道,而本土豬越來越少見了

在過去我國的本土豬的品種非常多,有資料統計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我國的本土品種的豬還有四五十種之多,而到了現在很多的都已經銷聲匿跡了。

在過去較為出名的土豬品種有深縣豬、碧湖豬、蘭溪豬、河套大耳豬、馬身豬等。筆者還記得在小時候,村裡人所養殖的豬基本都是黑豬,而現在村裡已經很難再見到黑豬了,養殖的基本都是清一色鵝“外三元”品種的豬,而這些豬就都是“洋豬”。

養殖過土豬的農民應該都很清楚,這類豬的肉品質要比“洋豬”得高一些,因為它們基本都是脂肪型的豬,一般其肥肉率能佔據到一半以上。

而經常購買豬肉的朋友就知道,挑選豬肉一般都是看其“大理石紋”,這個就和選牛肉要看

“雪花”紋理是一樣的道理,這些“大理石紋”實際上是指肌肉小肌束間脂肪結締組織形成的大理石狀紋理,肉眼可以直接看見,而且它的佔有率越高,分佈越均勻,就意味著其吃起來口感更為鮮嫩。

但是土豬的品質高,卻也有缺點,那就是它的生長速度慢,並且個頭也要小得多。

像過去農民養殖的土豬,從年初養到年底,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也就是100來斤而已。

養殖週期長,個頭還不是太大,這對於農民來說養殖的成本高了不說,同時也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市場對豬肉的需求量開始明顯增大了。再加上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更多的人偏愛瘦肉多的豬肉。

也是在此背景下,我國先後從國外引進了

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約克夏豬等品種的“洋豬”。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話確實不假,這些引進來的“洋種豬”,它們不僅具有個頭大,生長快的優勢,同時它們的瘦肉率也要高得多,也就滿足了大眾對於瘦肉的需求。

當洋種豬在國內開始推廣的時候,它最先獲得的就是養殖戶的青睞,畢竟這種豬的生長快,個頭大,一般正常養殖的洋種豬只要半年的時間就可以出欄了,而傳統的土豬卻要近一年的時間,同時養殖週期短,但是它的個頭卻比養殖一年的都要大,

於是在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洋種豬的優勢以後,紛紛放棄了本地的土豬品種。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不過洋種豬也並不全都是優點,它的缺點也有,

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肉質要差一些。

本來洋品種的豬生長速度快,肉質就要鬆散得多,同時它又是偏瘦肉型的豬,其瘦肉率可以達到60%以上,而瘦肉多就意味著豬肉間的“大理石紋”少了很多,這樣的豬肉吃起來不如土豬香,口感也不如它脆嫩。

有科研資料證實了,一般豬肉中肌肉間的脂肪含量越高,豬肉的品質就越好,因此它也是衡量豬肉質量好壞的一個標準,

當其數值不低於 2.5% 時,便可認為該豬肉的品質較好,吃起來會更鮮嫩多汁。

像過去土豬的肌肉內脂肪含量都在絕大部分在 4% 左右,如果是農民養殖的土豬甚至能達到 6.12%。

然而現在市場上所流通的商品豬肉肌肉內脂肪含量基本都是在“及格線”附近徘徊。從這個角度也看得出來,現在的豬肉確實變得比以前的難吃了。

其實除了這個主要原因以外,還有就是養殖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農民養殖的豬肉,一般都是農戶散養為主,一個豬欄裡面養一兩頭豬,它們的運動量大一些。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而且餵食的都是剩菜剩飯,和一些青菜、豬草,基本都是沒有汙染,沒有任何新增劑的食物。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前農民養的豬無論是公母基本都會閹割,這樣就有效去除了騷味。

可是現在農村散養豬的很少了,基本都是來自養殖場集中圈養的,一個豬欄裡面養著數十頭豬,其活動範圍極其有限。並且餵食的也都是飼料為主,這樣的豬吃了睡,睡了就吃,自然飼料的轉化率明顯高得多。

豬就生長快,個頭也大得多,但是肉品質肯定就會差一些了。

寫在後面

不過,現在本土豬大量被洋品種的豬所取代,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畢竟它的生長快,個頭大,利潤高得多。即便有點瑕疵,也會被忽略掉。

為什麼現在連農村的豬肉也變得難吃了?這可不是錯覺

也是因為洋種豬養的多了,才逐漸讓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肉,並且還是更符合口味的瘦豬肉。但其結果就是我國本土品種的豬好些都被淘汰,甚至都已經滅絕了。

這也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養殖傳統的土豬,生長週期長,個頭小,自然它的售價會更高。如果讓大家來選擇,

一個是品質高而價格更貴的土豬肉,一個是親民的“洋種豬”,大家會怎麼選擇呢?

估計多數人都是選擇後者,而這也是導致土品種豬無人養殖慘遭淘汰的原因。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