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讀書這件事,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由 恩師學堂 發表于 娛樂2022-04-02
簡介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可能不會記得自己讀過哪些書

啄字去掉口是什麼字

我認為讀書這件事,一定不能急功近利。

讀書這件事,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帶著急功近利的心讀書,還不如不讀書來得巧。

永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今天讀完一本成功學的書,明天就能走向成功的殿堂;

今天讀了一本關於說話藝術的書,明天與人交談就能婉轉自如;

今天讀完一本心理學的書,明天就能透徹、了悟人性等等。

如果有一絲絲這樣的念頭,那麼對於讀書這件事,就犯了急功近利的病。

絕大多數人讀完一本書,是這樣的狀態。

讀完書後,對前幾章的內容沒有印象,感覺並沒有從書中收穫許多有用的知識;書讀完了,但書中主要講的是什麼,很難準確地複述出來;隔一段時間再開啟這本書,懷疑自己曾經是否讀過這本書。

這就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狀態。

人民日報曾經撰文:

讀書的根本目的,未必是解決現實問題,它更像一場心靈的撫慰。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可能不會記得自己讀過哪些書。但是那些看過的故事、收穫的感悟、浸染過的氣質,就像一顆種子,會在你的身體裡慢慢發芽長大,不斷提升你的認知,開啟你的視野。

所以讀書這件事,歸根結底是一件長久的事情,並不在朝夕間,而需要日積月累的去用功讀書,是一個人堅持一生的習慣。

當讀書的時間長了、久了,變化自然就會有了。

讀書這件事,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董卿是一個特別有氣質的女性,人們常常這樣形容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她的氣質中蘊含著一種美,是一種從容不迫,優雅大方的女性美。

為什麼董卿能養成這種氣質,和她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曾經有一次,董卿接受採訪,主持人問她:“如果你只能帶三件物品到荒島上去求存,你會帶什麼?”

董卿脫口而出的一個答案是:書。

董卿從年少時便已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多年來“書本”早已成了自己生命裡的一部分,讀書是每天的必修課。

俗話說得好: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另一個讀書的例子是李嘉誠。

我們都羨慕李嘉誠的鉅額財富,想要賺到和他一樣的財富高度。

可是這並不容易,有一句話叫做厚德載物,能合理支配這些錢財,沒有在富有的生活中忘記自我,沒有在揮霍浪費中消耗掉財富,這是李嘉誠的智慧。

而李嘉誠的智慧來源,離不開他讀書的習慣。

從早年創業至今,李嘉誠一直保持著睡覺之前看書的習慣,看到精彩處,會捨不得放下,繼續追看,直到把文章讀完才肯關燈休息。李嘉誠曾說:“自言到今天,沒有一天不看書,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都有讀,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瞭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總的來說,讀書是一件長長久久的事情,堅持讀書的習慣,必定會有所收穫。

讀書這件事,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讀書的方法

讀書是一件好事,但掌握讀書的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讀書這件事情上,我本人走了很多彎路。

我曾經讀書有一個毛病,每本書只是泛泛地讀一讀,一本書還沒有讀完,又被另一本書的內容吸引。導致我讀了很多書,但是很少有書能被我讀完。

正因為如此,雖然我讀了很多書,但是收穫卻少得可憐。

俗話說:“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讀書必須要專注,曾國藩談論讀書時,這樣說過:

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一本書沒有讀完,就不要去想另一本書。

是故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經史則專主義理。對於一些好書,應該做到精讀,反覆不斷地閱讀。

李嘉誠的讀書方法也可供我們借鑑:

每季度讀一個專題,比如一季度攻讀哲學專題,二季度又專讀佛學專題,三季度研讀人文歷史專題……專題讀書法既能保證讀書的深度,博採眾家之長,又能確保涉獵知識的廣度。

最後一點,是關於讀歷史書籍的方法,曾國藩說:

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

讀歷史類的書籍,把個人放在歷史的背景中,想象自己就是當事人,是否會做相同的決策。

現實世界是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用學習過的道理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這是讀史的意義。

讀書這件事,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