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年讀多少本書最合適?做不到這六個字,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

由 薛定諤的圓盒子 發表于 人文2021-05-07
簡介“輸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向別人講述書的內容和讀書感受”、“寫短評”,也可以是寫書評

一年讀多少本書合適

不知從何時起,“我一年讀100本書”“我一年讀200本書”這樣的話題開始被熱捧,甚至還有人說“我一年讀1000本書”,讀書的數量成了很多人炫耀的資本。

越來越多愛讀書的人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開始自我懷疑起來:我是不是書讀得太少了?

當然不是。

麥肯錫韓國公司創始人、《零秒思考》的作者赤羽雄二在他的新書《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提出了一個觀點:30歲之前讀完300本書、之後每年讀50本書就足夠了。

“書讀得越多越好”的觀點之所以會流行,是因為很多人都忘記了我們讀書的真正意義。

林語堂先生說過: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讀書不僅能夠讓我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從其中看到解決各種各樣的人生問題的方向。

那些一味追求讀書數量卻什麼也沒記住的人通常會用這句毒雞湯安慰自己:“讀完了的書即使記不住,但終究會像你吃過的飯一樣,融入你的血液”。

你連讀過些什麼都記不住,不是白讀是什麼?

那麼怎樣才能不白讀,怎樣才能真正“讀有所獲”呢?

結合《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的內容和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我認為,做好以下六個字,你就可以“讀一本勝讀十本”,獲得超好的讀書效果。

一年讀多少本書最合適?做不到這六個字,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

一、輸出

有些明明讀了很多書,卻被周圍的人稱為“書呆子”“讀書讀傻了”,其原因就是,他們只讀書,不思考。

叔本華在《關於讀書》一書中提到,“讀書是讓別人幫自己思考。過度依賴多讀書,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

你可能會辯解,我讀書的時候思考了呀,你怎麼知道我沒有思考?

那麼,請回憶一本你剛讀過不久的書,回答一下下面的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你能概括地講出來嗎?

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這本書的目標受眾是哪些人?

這本書中你最有收穫的點是哪些?你不贊成的作者的觀點有哪些?為什麼?

這本書裡講到的哪些觀點是你可以在今後的生活中用起來的?你打算怎樣用?

是不是有點懵?如果讓你把上面這些問題的回答寫下來,並且組織成一篇文章呢?你寫得出來嗎?

這其實就是在“輸出”。

叔本華還說,光是不停讀書,過後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紮根。

要讓知識在精神中紮根,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輸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向別人講述書的內容和讀書感受”、“寫短評”,也可以是寫書評。

我在讀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後,就開始寫書評了。

到今天為止,我已經寫了近50篇書評,寫書評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那些我寫過書評的書,才是真的“融入了我的血液”。書中一些好的理念,已經成為了我的固有觀念;書中一些好的方法和習慣,已經成為了我的生活日常。

如果你覺得寫書評耗費的時間太長,也可以採用其它“輸出”方式,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不要認為“書讀完了就完了”。

事實上,即使你寫完了書評,書也還遠遠沒有“讀完”。

一年讀多少本書最合適?做不到這六個字,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

二、行動

剛開始寫書評的那段時間,我是這樣的:讀完一本書,寫完一篇書評,把書評發到網上,然後沉浸在讀者的點贊中沾沾自喜。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你介紹的方法我已經用了一個月了,受益匪淺!

我在開心的同時,又重新翻閱了一下這個我寫在書評中的方法,結果卻很慚愧地發現:雖然我把這個方法寫在了書評裡,但自己卻並沒有用!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最好的詩評是默唸一遍這首詩,然後攜帶著這首詩生活。

我不僅默唸了,還思考和分享了,卻並沒有“攜帶著它生活”,也說是沒有“行動”。

赤羽雄二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分享了可以督促自己行動的“讀書筆記”格式。

這個“讀書筆記”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分別是:

1。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2。閱讀後的收穫、感受?

3。閱讀此書後,會採取哪些行動?

4。3個月後會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改變?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我目前使用的閱讀筆記體系中已經有了,但是三和四正是我缺少的“行動”指導。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曾說過:如果你覺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

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是為了尋找答案:尋找解答我們人生困惑的答案,尋找提升我們專業技能的答案,尋找解開我們心結的答案。

當我們已經透過閱讀找到了這些答案,但卻不去實踐,那不就相當於得到了武功秘笈,卻不去練習嗎?

行動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斷修正。

也就是說,你在實踐的過程中,會不斷髮現現有方法的侷限性,因此,你會不斷地進行改進,並最終形成真正適合你的、獨一無二的方法。

舉個例子,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就把我之前使用的讀書筆記模板進行了最佳化——增加了“閱讀此書後,會採取哪些行動”和“3個月後會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改變”這兩項內容。

一年讀多少本書最合適?做不到這六個字,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

三、回顧

赤羽雄二說,“一本書要讀兩遍才有意義”。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知識儲備下讀同一本書,我們的收穫常常也會不同。

因而,重讀可以帶來新知。

據說張愛玲在出名以前,《紅樓夢》讀了四五十遍;愛因斯坦喜歡反覆閱讀《堂·吉訶德》,就連生病臥床的時候,《堂·吉訶德》也放在他的床頭櫃上。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書都像《紅樓夢》和《堂·吉訶德》一樣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但讀兩遍,卻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具體應該怎樣讀呢?

赤羽雄二重新閱讀一本書通常會採用兩種方法:

一種是隻讀之前做過標記的內容。一些不是很重要,或者是乾貨較少的書籍,在讀第一遍的時候,可以用熒光筆標記出自己覺得有收穫的地方,第二遍閱讀的時候,只需要重讀這些內容即可。

另外一種是從頭到尾重新閱讀。對於一些資訊量比較大、質量很高,或者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讀懂的書,就可以採用從頭到尾重讀的方法。

除了回顧書籍本身以外,我們還應該回顧自己的“讀書筆記”。

赤羽雄二建議每週抽出固定的15分鐘時間,快速回顧自己的“讀書筆記”,回憶一下已經讀過的書帶給你的收穫,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按照筆記中計劃的去“行動”。

一年讀多少本書最合適?做不到這六個字,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

下一次,當你讀完了一本書,一定要問問自己:書讀完了嗎?

書沒讀完!中有當你做完了“輸出、行動、回顧”這六個字,才是真正“讀完”了一本書。

梁文道說,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去生活。

願你讀過的書,都能夠引領你走向更好的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