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補血第一方,藥僅2味,簡單又實用

由 經典經方學堂 發表于 娛樂2021-12-22
簡介—7—在外傷科方面的運用當歸補血湯一方,黃芪自有託瘡排膿之功,佐當歸以活血止痛且調氣,故化裁用於氣血虧虛之虛寒性瘡瘍腫痛及傷口不易癒合等證,皆有卓效

密鑑金的和銀的什麼區別

漫談當歸補血湯

作者/王正宇、張文選

—1—

內傷學說與當歸補血湯的產生

當歸補血湯初見於《內外傷辨惑論·暑傷胃氣論》中。《內外辨惑論》、《脾胃論》是李東垣內傷學說的代表作品,他的主要學術論點及治病方藥多載於此兩書中。

當時正值宋元時期,戰亂頻繁,勞動人民在沉重勞役、流離失所、飢飽失調的艱苦生活條件下,得了許多疾病,特別發生了一種“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洪大、頭痛、或渴不止”的“內傷熱中病變”。

補血第一方,藥僅2味,簡單又實用

症候雖頗似傷寒而實質卻與傷寒大異。

當時醫者不察、浪投辛溫發表、或以巴豆推之,或用承氣下之,以致變證百出,死亡接踵。

李氏對此病的病因、症候、病機作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對比和分析,認為:

“脾胃之氣不足,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

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

於是李氏特別強調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曾提出“脾胃氣虛,百病由生”的論點。

在治療上他根據《內經》“勞者溫之”等扶正祛邪的理論,發揮了

“甘溫除大熱扶正以祛邪”

的治療原則,在總結群眾醫療經驗,結合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創制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等甘溫之劑以治內傷發熱,收到可靠療效。

而且對於祖國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故後人有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

的說法。

—2—

方劑組成與功效主治

【方劑組成】

黃芪一兩(30g)

當歸酒洗二錢(6g)

【功效與主治】

本方補氣生血。可用於勞倦內傷,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則微的

血虛發熱證

以及

婦產科

血海乾枯,氣不攝血,難產、產後頭暈、缺乳、乳縮、血崩;

內科雜病

血虛頭痛,心腹胃脘虛痛、氣虛血尿、血證虛症;

外傷科

膿不外透,瘡不收斂,瘡腫疼痛,瘡口不收;

小兒科

虛性瘡痘,過敏性紫瘢諸方面。

—3—

組方分析

方中黃芪一兩,當歸二錢,其份量比例是5:1,很明顯黃芪居主要地位,而當歸為輔助之品。

但何以不名黃芪補氣湯而反名之為當歸補血湯呢?

因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宅”。氣虛則血無所攝,血虛則氣無所依,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若由於勞倦內傷,營血虧損,或外傷失血等因使氣血失去相互依存的正常關係,以致陰不維陽,血虛氣無所依,陽氣浮越於外。遂見肌熱面赤,煩熱欲飲,脈洪大而虛等血虛陽浮的假熱證。

詳細分析脈證病機,此證已不是單純的血虛證。而主要矛盾在於因血虛進而導致陽浮。此時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故應抓住主要矛盾,將補氣固表作為重點,使氣固表充,陽氣不再浮越,則一系列假熱證象自除,且脾肺元氣固充,生血之源得資,則血亦隨之而生。

故方中重用黃芪甘溫為主,大補脾肺元氣;輔以當歸甘辛苦溫益血和營。兩藥相配,意在扶陽存陰,補氣生血,氣壯血旺則陰平陽秘,諸證自去。

正如《醫宗金鑑集註》吳琨:

“五味之中唯甘能補,當歸味甘而厚,味厚則補血;黃芪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芪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謂耳。”

另外,祖國醫學認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篇》)可見

血液乃主要由水谷精氣所化生

故中醫欲補血,與現代醫學之直接輸鮮血補充血容量大異,其進點是鼓舞脾胃之氣,激發生化之源。

若重用當歸等血藥,滋膩填補,反礙脾陽,阻遏中氣、致脾不運化,豈能“疏布津液”,“化赤為血”?

故本方以黃芪五倍於當歸組方,而名為補血湯,甚為有理。且少量滋膩柔潤之當歸可反佐黃芪,制其溫燥之性,不可不知。

—4—

在血虛發熱及“類白虎證”方面的運用

臨床上,我們據李東垣的用方原則,試用於血虛發熱,及所謂“類白虎證”方面,證明確繫有效,現舉二例於下:

【病案1】

黃某,女,西北國棉七廠工人,於1951年12月初產後第五日,發熱頭痛,體溫40℃,醫生為其注射福白龍,高熱未退,反發生昏厥,後轉中醫治療。

經査:

顏面蒼白,舌淡紅潤、脈浮大而中空。雖無大渴引飲,亦屬血虛發熱之證。

處方:

黃芪一兩,當歸三錢,桑葉七片。

服一劑後,身熱退而頭痛止。

繼又出現子宮出血,乃予《金匱》芎歸膠艾湯加黃芪六錢,兩劑血止。後以人參養榮湯調理而愈。

【病案2】

張某,28歲,岐山縣蒲村公社者坪村人,於1951年生第二胎時出血過多,遂見身熱頭痛,大汗淋漓,面赤煩渴,上氣喘促,舌紅而幹,脈洪大而芤等證。

此即唐容川所謂

“營血暴竭,衛氣無依”

之危候,亦是典型的“類白虎證”。急用當歸補血湯加白芍以斂陰和營,五味子以溫腎納氣。

處方:

黃芪一兩 ,當歸、白芍、五味子各三錢。

連服三劑諸症悉除。

上兩例治驗,其所以獲得良效,正因為我們抓住了

產後陰血虧虛與出血過多這一主要矛盾

,針對血虛陽浮的實質,經投當歸補血湯,正合病機故耳,亦是我們根據李氏原書主治項下而運用的。

然後世在本方應用上,不限於此,隨證加味化裁,廣泛地應用於婦、內、外、兒各科,擴大了它的治療範圍,均收到顯著療效,對我們進一步研究此方,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5—

在婦產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在婦產科方而的應用範圍較廣。在調經、胎前、產後及婦科雜病方面都有隨證運用的機會,例如:

1、調經

(1)血海乾枯:

《女科要旨》雲:室女,氣血正旺,不應阻塞,竟患經閉不行,若非血海乾枯,即為經脈逆轉。

血海乾枯者,宜用當歸補血湯加麥冬、白芍各五錢,炙草二錢,虛極者加附子。

(2)氣不攝血:

除血海乾枯之經閉不行,本方化裁有效外,氣不攝血之痛經及月經過多者,本方加味同樣有效。

曾見老中醫武佩印(已故)以黃芪湯(黃芪、當歸、肉桂)治療氣血虛弱之痛經且月經過多者每獲良效。

2、難產

《女科要旨•胎前篇》雲:

胎猶舟也。血猶水也,水漲則舟浮,血幹則胎滯。若漿水既行,行之過多而不產,恐十全、八珍之功緩而不及,唯此湯黃芪五倍於當歸、借氣藥以生其血。

氣行迅速而血即相隨,則胎遂得血而順下矣。素體虛弱者,必加附子以助藥力。高鼓峰謂:一切難產證於補血大劑中再加肉桂二、三錢,甚為神驗。

3、產後血暈

《時方妙用•婦人科》雲:“產後血暈,如氣血脫而暈者,必唇口手足厥冷。以當歸補血湯加參、附、乾薑以回其陽。”

《付青主女科•正產》雲:“產婦有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此氣血兩脫也。急用銀針刺其眉心,得血出則語矣。然後以人參一兩煎湯灌之,無不生者。即用黃芪二兩,當歸一兩,名當歸補血湯煎湯一碗灌之亦得生。”

4、缺乳

《達生篇》載:通乳用生芪一兩、當歸五錢、白芷、木通各三錢,以豬蹄湯煎服。

此方我們臨床曾多次應用,治驗不少,凡屬產婦氣血虧虛而缺乳者,用之每獲良效。

《付青主女科》雲:

“婦人產後絕無點滴之乳,人以為乳管之閉也,誰知是氣血之兩涸乎……世人不知大補氣血之妙,而一味通乳,豈知無氣則乳無以化,無血則乳無以生。治法重補氣以生血,而乳汁自下,不必利竅以通乳也。”

方用

通乳丹

:生芪一兩、當歸二兩、人參一兩、麥冬五錢、木通三分、桔梗三分、豬蹄一對,水煎服。

5、乳縮

《女科要旨》雲:“乳縮症,乳頭縮收肉內,此肝經受寒,氣斂不舒。宣當歸補血湯加乾薑、肉桂、白芷、防風、木通之類主之。”

6、血崩

《傅青主女科》以加減當歸補血湯治年老血崩。方用當歸、黃芪、三七根末、桑葉。

我們用此方並不侷限於年老血崩,如氣不攝血的青壯年血崩亦有顯效。

【病案舉例】

白某,女,31歲,本院職工家屬。於1961年夏季,

突患血崩如傾如注,脈虛大無力

。此顯系氣不攝血之急症,刻不容緩,當急補氣攝血,隨處加減當歸補血湯,當歸用三錢

。一劑血止,再劑痊癒。

應用本方必須注意一點

當歸雖有補血之功用,但其性滑潤,

故對急劇血崩不宜用量過大

。我們臨床體會到,減少上方當歸用量,仍可收到良好效果。

—6—

在內科雜病方面的應用

當歸補血湯為甘溫補氣益血之劑。

內科雜病因於氣血虧虛者均可隨證化裁應用。

1、血虛頭痛

《醫學實在易》說:“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宜當歸補血湯加鹿茸治之。”

2、內風虛證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加味補血湯,治身形軟弱,肢體漸覺不遂,或頭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或覺腦際緊縮作痛,甚或昏僕移時甦醒,致成偏枯,或全體痿廢,脈象遲弱,內中風證之偏虛寒者,久服此湯當愈。”

加味補血湯:

生芪一兩,當歸五錢,元肉五錢,鹿角膠、丹參、乳香、沒藥、甘松各六錢。

3、心腹胃脘虛痛

《醫學實在易》中黃芪湯,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芪湯:

黃芪一兩、當歸三錢、肉桂一錢半。

4、氣虛血尿

血從尿道出、澀痛者為淋,不痛者為尿血。此症有陰虛,氣虛等等不同。《醫學從眾錄》雲:“男婦尿血,亦有氣虛者,當歸補血湯為主,挾熱者加竹葉、梔子主之;挾寒者加附子主之。”

5、血證虛證

《醫學從眾錄》雲:“吐血、咳血必積漸而來以至盈盆盈鬥,脈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湯(指補中益氣湯),及

歸脾湯及當歸補血湯竣補其虛,虛回而血始止

……

脫血至盈盆盈鬥,若用柔潤之藥凝滯經絡,鮮克有濟,必以氣分大補之品,始可引其歸經,此餘屢試屢驗之法也。”

6、血證治驗

《齊有堂醫話》載:

向餘在瀘城曾治曾榮慶患虛勞咳嗽,餘已治癒三載矣。並囑忌服涼藥。

後因酒色沉迷,忽吐血不止,

醫用瀉火之劑而血愈吐。

又用止血之劑,悶亂不安,飲食不進,昏暈欲死……按其脈小,細數而微,其勢將脫、刻不容緩。

予曰:“此血不歸經,俗醫誤認為火,肆用寒涼,真陽受困也。”

乃與引血湯,用黃芪一兩六錢,當歸七錢,灸草六錢,官桂三錢,黑齊穗五錢,側柏炭、黑姜炭各三錢,熬汁衝藥水服之。

一劑而吐頓止,略進稀粥。

此方之妙,不專補血,妙在補氣。尤妙在不單去止血,反去引血以止血……

再進一劑而起床

,繼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十劑滋化源以補腎水而行動如常。

—7—

在外傷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一方,黃芪自有託瘡排膿之功,佐當歸以活血止痛且調氣,故化裁用於氣血虧虛之虛寒性瘡瘍腫痛及傷口不易癒合等證,皆有卓效。

1、膿不外透

《外科正宗》中透膿散:黃芪四錢、當歸二錢、川芎三錢、 山甲一錢(炒,末)、皂角刺一錢五分, 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久不穿破者。

2、瘡不收斂

黃某,男,5歲。岐山縣故郡公社人,於1953年夏季

右股部漫腫疼痛

,發熱37。8℃,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而間歇,小便清長。

醫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非惟瘡腫末散,反致倦臥不食,此顯系氣血虛弱,不能託毒外出證,遂用當歸補血湯加生地、鹿角膠、白芥子、肉桂。

與之服後精神活躍、飲食增進,瘡形收斂,高突成膿,行手術切開引流而愈。

3、瘡腫疼痛

黃某,男,20歲,本院學員。於1959年秋足生一瘡,至西安某醫院進行手術切開引流。

術後足面紅腫延及脛部,傷口疼痛不能履地。

經用黃芪八錢,當歸、乳香、沒藥各二錢,

僅服一劑,次日疼痛大減而腫勢全消

。後繼增黃芪之量為一兩至一兩三錢,

服六劑而瘡口迅即癒合。

4、瘡口不收

《六科準繩》以當歸補血湯加肉桂、沉香、乳香、木香治瘡瘍不紅潤或久不收口之虛證。

古人用當歸補血湯加味瘡口不收的例證很好,我們透過臨床觀察亦確屬有效,現舉兩例驗案於後:

【病案舉例1】

患者朱某,男,50歲,西安市草灘人。於1960年春肩胛部生一瘡,經某醫院切開引流後,瘡口久不癒合,每日去西安換藥一次,遷延多日,仍不見愈。

後經其子(本院學員)介紹來診,經用當歸補血湯加熟地、山萸肉、鹿角膠、肉桂以大補氣血,

連服三劑則瘡口平復而愈

【病案舉例2】

楊某,男,22歲,西安市某廠工人,右足背外傷感染後月餘不愈,於1971年3月某日就症。

自述一月前足背不慎碰破,數日後感染流膿,經用抗菌素後膿液頓減,但肉芽遲遲不長,輾轉醫治、瘡面仍久潰不斂。

查見一般情況尚可,體溫不高右足背相當於第二蹠骨部有約4×4。5×1cm之潰瘍,其肉芽淡紅水腫,覆有少許清稀膿樣分泌物,觸右膕,腹股溝淋巴結未見腫大及壓痛,舌苔薄白脈沉而弱。

證屬氣血不足,而致瘡久不斂。擬以益氣養血,託瘡生肌,方用當歸補血湯加味。

組成

生芪一兩

當歸、黨參、白朮、制首烏各三錢

知母、灸甘草各二錢

肉桂一錢半

區域性用西藥雷夫奴爾紗條貼敷。先後用上方20餘劑,瘡口即行癒合。(此係原中醫學院王玉軒老師驗案)

—8—

在兒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不但用於氣血虧虛的內、婦、外傷科病症,且對於小兒瘡痘,出血性疾患等屬於虛寒者每常採用。

1、虛性瘡痘

《幼科釋迷》載芪歸湯:蜜芪黃芪一兩,酒當歸、白芍、川芎各五錢,炙草三錢,每次咀三錢,煎服,治小兒稟賦弱,痘瘡出不快及肝虛目視不明。

《幼幼整合》載:治元氣虛弱,瘡不收靨,用參歸化毒湯(灸黃芪、當歸身、人參、牛蒡子、炙草)。

治痘痂粘肉不脫,用調元固本湯(炙黃芪、當歸身、人參、淨蟬蛻、 炙草、棗姜引)。

2、過敏性紫瘢

《中醫雜誌》1961年第六期載王子和《當歸補血湯加味治療過敏性繁瘢病有效》一文雲:

過敏性紫瘢病……似列於祖國醫學“血證”門類。治療多用千金犀角地黃湯,但我們臨床所見三例辨證屬虛寒,選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收效良好。茲介紹一例如下:(請參見原文)

患兒張某,女,6歲,住院號14347。

於1960年4月30日,因兩足踝痛皮下出現紅點,化驗血小板,凝血時間等皆正常,診斷為過敏性紫瘢住院。

中醫會診:

患兒面色蒼白,脈遲緩,未流鼻血,兩下肢紫瘢色青成片如瓜子大,不隆起,二便正常。診為絡脈出血。

處方:

益母草四錢,紅花一錢,炒姜蠶、丹皮各二錢,牛夕、五加皮各三錢,煎服兩劑。

複診紫瘢減少,但不顯著,脈象仍弱,陽氣不足,

改用當歸補血湯加味:

生黃芪五錢、當歸六錢、炒殭蠶三錢。煎服有效,方中再加巴戟肉、炙甘草各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共六服,

紫瘢完全消失。

然而當歸補血湯在小兒科的運用並不侷限於上,我們曾見好多臨床醫生以此方加味或合他方廣泛應用於小兒“腎病綜合症”、“營養性貧血”、脊髓灰質炎”、“多發性神經炎”、“慢性消化不良”等病症,療效亦佳。

—9—

當歸補血湯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東垣制方用藥,向來是藥味多而分量輕,唯獨此方破例只用兩味,而且黃芪用量競達當歸之五倍。在祖國醫學方藥的運用上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

《傷寒論》113方中從未用過黃芪,《金匱要略》中用黃芪的有七個方子。其中黃芪為主藥的有“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湯”、“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四方。

其中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中黃芪用量最多,然尚不及輔佐藥桂芍之兩倍(原方:黃芪五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苦酒一升),

至獨給黃芪以重任而肆用大量,實東垣開其先河

此點對後世影響極大。如清代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用黃芪四兩為主,將當歸改為歸尾,再加相應的活血藥,以治中風偏癱;晚近張錫純重用黃芪,都受東垣此方的啟發。

—10—

當歸補血湯的組方體會

當歸補血湯僅兩味藥,然竟有如此出奇的功效與廣泛的用途,可見臨床處方,能否收到顯著療效,並不在於藥味的眾多或者用量的大小。

正如汪忍庵所云:

“分量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分量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攻圍,以庶幾乎一遇也。”

近代已故名老中醫蒲輔周更明確指出:

“……以為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作用就強,這是一種偏見。實際上,臨床療效並不與藥味多寡,用量大小,花錢多少成正比例。

所以我們臨床辨證立法處方,亦應儘可能學習李氏此方的組方手法。

辨證要準確,立法要對證,制方要嚴密,藥物要有主輔之分,

用藥要純,不要龐雜,要講究配伍,不要亂用與病證不相干之藥。

本文轉自網路,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絡小編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