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由 簡述歷史故事 發表于 娛樂2023-01-20
簡介索爾戰役(一)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軍在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的奇襲中大敗奧軍,此戰之後洛林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腓特烈大帝曾有慢半拍試圖追擊的打算,但追到一半就發現到功效很小,而且腓特烈大帝認為普魯士再繼續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耗下去實非

我們22點鐘在義大利時間是幾點

哈布斯堡王朝

十三、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查理六世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德廷根戰役

(一)查圖西茨會戰的結果使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相信一件事,她無法同時應對四面八方而來的敵軍。這次她聽從英國國務大臣約翰·卡特雷的勸告和腓特烈大帝簽訂明確的和約,根據7月28日的柏林條約她幾乎把整個西里西亞割讓給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領土一下子擴大1/3,從11。9萬平方公里擴充套件到15。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224萬增加到370萬。於是克芬許勒元帥所率領的軍隊和查理·亞歷山大所率領的軍隊開向波西米亞,因為腓特烈大帝的背叛致使薩克森軍隊也開始撤出戰場,法國駐波西米亞的軍隊陷入被合圍的危險。為了解救駐布拉格的德·布羅伊的軍團,原本是準備侵入漢諾威的法國駐尼德蘭的軍隊在這時奉命東進以解救駐中歐的駐軍,英國議會立即撥出五十萬英鎊來資助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同時還派遣1。6萬人的部隊到奧屬尼德蘭。荷蘭共和國也捐出84萬弗羅林金幣,女王把這筆錢變成軍力,這些部隊堵死法軍馬耶布瓦元帥進軍的道路,威脅他的後方交通線,迫使他退回出發陣地。而德·貝爾島公爵(貝爾島公爵二世)的軍團則趁次機會拋棄一切輜重,從包圍網的間隙中逃了出來。瑪麗婭·特蕾西婭對自己部隊的戰果很不滿意,但還是樂意前往布拉格,在1743年5月12日加冕為波西米亞女王。

(二)1743年6月16日英國國王喬治二世親自率英軍與漢諾瓦、黑森等“國事遺詔軍”組成聯軍(共3。5萬人)走出阿馬拉特·薩芬堡,沿著美因河北岸的一線行軍,墮進諾阿耶於德廷根村所設下的陷阱。在那裡流入美因河的一條小河的後面,諾阿耶安排格拉蒙公爵率領軍隊攔截聯軍,這支軍隊沿著美因河南岸部署,炮兵在這裡能毫無阻擋地攻擊聯軍的左翼,其它的法軍則在聯軍背後渡過美因河向阿馬拉特·薩芬堡進軍。佈滿樹木的山丘轉移格拉蒙公爵的位置,從而保護聯軍的右翼。時間過了六個小時後英軍開始在這個被侷限的地方組織攻勢,在這段時間裡喬治二世的座騎走失了聯軍最初於開戰時有4。4萬人人,包括1。6萬名名英軍、1。6萬名名漢諾瓦軍隊和小部分的奧、荷、黑森軍隊,法軍則有2。6萬人。在戰鬥之前法軍切斷聯軍的補給線,聯軍因缺乏物資造成嚴重的損失。令情況更壞的是若撤退到哈瑙,在途中將要受到諾阿耶所率領的法軍一連串的騷擾。最終格拉蒙公爵違抗命令,他急躁地下令皇家衛騎兵向聯軍進攻,起初獲得一些成果。可是這些進攻迫使法軍的火炮停止開火,而且削弱法軍的防守。聯軍之後的反擊迫使格拉蒙公爵的軍渡過美因河,為聯軍開啟往哈瑙的退路,聯軍得以撤退及重新補給,法軍的目的失敗告終。

普魯士再度參戰

(一)荷蘭共和國決定支援瑪麗婭·特蕾西婭2萬大軍,她的英國友人在哥廷根戰役擊潰她的法國敵人,英國皇家海軍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使她得以向義大利派兵。2月8日奧地利軍隊在布勞恩伯爵的統率下在義大利的與莫特馬爾統率的西班牙軍隊決戰,結果雙方均損失慘重。9月13日薩伏依國王查理·伊曼紐爾三世從奧地利接受倫巴第一小塊領土和英國的20萬英鎊,來作為他提供4。5萬軍隊反法的條件,雙方聯合圍攻土倫軍港,但遭到貝爾島元帥的頑強抵抗而未果。女王在勝利時的強硬態度一如她在逆境中的英勇程度一般,1744年夏奧軍攻入阿爾薩斯逼近斯特拉斯堡,並同時進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如今她不只夢想重現,不僅收復西里西亞,還想把巴伐利亞,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併入奧地利君主國。腓特烈大帝有一陣子也歌舞昇平一番,他在柏林新蓋一座歌劇院,還在那裡寫詩、吹笛子。他還邀請伏爾泰來訪,但伏爾泰答稱自己仍然忠於沙特萊夫人。不過就在這個時刻法國內閣驚覺自己正在遭受英國、奧地利、荷蘭以及薩伏依的圍攻,這才憶及腓特烈大帝的天才和他的勇武之士將是法國的最佳助力,要是腓特烈大帝也能背叛他和奧地利所簽訂的和約的話那他當初違背和法國的盟約一事也將被原諒,同時威脅他稱憑著女王復興的奧地利不僅西里西亞甚至普魯士本土都可能遭受危險,使者就是對政治躍躍欲試的伏爾泰。從8月以後伏爾泰在腓特烈大帝的宮廷呆了一個半月,除了一再的讚美外什麼也沒得到。

(二)到了1744年奧地利在各條戰線上的勝利使腓特烈大帝終於為自己的安全和所奪佔的領土擔心,8月15日他發動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他原定首先征服波西米亞,由於薩克森位於柏林和布拉格之間所以他就把軍隊開進德累斯頓,因而激怒當時兼任波蘭國王並住在華沙的奧古斯特三世。到了9月2日腓特烈大帝的八萬大軍已經開到布拉格城門,半個月後守軍出降,他留下5000軍隊駐守波西米亞首府,然後向南進軍再度威脅維也納。瑪麗婭·特蕾西婭前往普雷斯堡要求匈牙利議會再次派兵支援她,議會給她4。4萬軍隊,很快又追加3萬名。洛林的查理奉命帶領主力軍團放棄對阿爾薩斯的攻擊,會師切斷腓特烈大帝的後路。腓特烈大帝估計法軍會追擊奧地利軍隊,但他們卻按兵不動。他試著迫使洛林親王和他會戰,但查理·亞歷山大卻避開他,前往支援切斷普魯士軍隊和西里西亞的交通線。腓特烈大帝發現歷史在重演,他的軍隊被孤立在熱忱的天主教徒和身懷敵視的人民之間,匈牙利軍隊正在前來與洛林親王會師。不久更糟的訊息傳來,薩克森以公然站在奧地利一邊參戰,腓特烈大帝深恐被人切斷和自己首都的補給來源路線。於是他向北撤軍,一面臭罵背信棄義的法國人,一面命令放棄布拉格。他已經有1。2萬軍隊被零星幹掉了,12月13日他返回柏林時一半軍隊已經不復存在,這次不再像昔日那樣自豪,因為他終於知道無信用者終究會被人拋棄的道理。

(三)局勢的大潮強烈地衝擊著腓特烈大帝,1745年1月8日英國、荷蘭共和國和波蘭-薩克森在華沙和奧地利君主國簽訂同盟條約,要求籤約國恢復1739年的邊界,以此方式否認腓特烈大帝佔領西里西亞的合法性。奧古斯特三世出租自己的3萬軍隊,每名士兵賣價5英鎊。1月20日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七世皇帝去世,時年48歲。查理七世臨終前對自己稱帝和奪佔波西米亞王位而導致整個巴伐利亞遭到毀滅表示哀傷,他的遺囑要求他的兒子放棄這些權利而與奧地利君主講和。這位新任選侯不顧法國的抗議遵守這項忠告,4月22日他撤回自己稱帝的主張,並同意支援女王的丈夫弗蘭茨·斯蒂芬大公爵為帝,於是奧地利軍隊撤離巴伐利亞。至此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收復西里西亞。由於法國在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元帥(薩克森選侯奧古斯特三世的異母兄弟)指揮下於5月11日在豐特努瓦戰役大敗英荷聯軍使她感到困擾,但是在當月她還是把軍隊主力調到西里西亞並令其尋機作戰,但在6月3夜6萬普魯士軍隊發動奇襲,在凌晨突襲10萬奧地利和薩克森聯軍,把他們趕出營房,新近重組的普魯士騎兵對贏得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的勝利作出關鍵的貢獻。奧地利軍隊緩緩後退,普軍追擊一段時間後發現沒有效果,就停止深入。

霍亨弗裡德堡戰役

(一)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奧地利並不甘心於屈辱的議和條約,因此便與英國、漢諾威、黑森、荷蘭結盟進攻反奧陣營中除普魯士外的其它盟國,於是戰事重啟。普魯士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獲得全勝,尤其害怕奧地利獲勝後會回頭追討西里西亞,因此在1744年重新加入戰爭。8月17日普魯士再度施展突襲攻勢,這次普魯士兵分三路,施維林元帥一路1。6萬人,安哈爾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二世1。5萬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自率4萬人以齊騰的1300驃騎兵為先鋒。三路大軍採向心的攻擊姿態從西里西亞出發,首戰大敗薩克森軍隊,然後指向西里西亞正南方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普軍攻佔布拉格,繼續以6。2萬人的主力向維也納進軍,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正式揭幕。與上次一樣奧軍因普軍的突然襲擊而在最初的數個月被普軍大敗,奧軍只能轉打消耗戰。奧地利總司令卡爾洛林親王率5萬人回援,採取堅壁清野的方針派兵偷襲普軍的補給線,以截斷其彈藥及糧食供應,使腓特烈大帝在波希米亞境內遭遇後勤補給困難。奧軍威脅腓特烈大帝的後路併成功消滅普軍的1。2萬人,約佔其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二)當腓特烈大帝緩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時候曾想引誘卡爾出來決戰,但是10月份已經天寒地凍,卡爾親王又會合薩克森盟軍後兵力增加至10萬人,於是腓特烈大帝承認戰略上已無利可圖,準備緩慢撤回西里西亞。1744年11月26日普軍因欠缺彈藥及糧食供應只能退出布拉格撤至西里西亞轉為戰略防禦,儘管戰略上受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大帝在戰場上並沒有失敗,他將計就計裝做向西裡西亞首府佈雷斯勞撤退,引誘卡爾親王走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山地追擊到西里西亞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乾淨利落的戰役徹底擊敗奧軍。1745年初奧軍擊敗法軍和巴伐利亞軍,並於該年5月攻至西里西亞。5月26日 普軍的5。9萬人在西里西亞的霍亨弗裡德堡埋伏,6月4日清晨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爆發。1745年戰局開始後卡爾果然率領6萬奧軍入侵西里西亞,腓特烈大帝先故意示弱向佈雷斯勞方向撤退,6月3日晚9點突然殺一個回馬槍,命令軍隊以強行軍連夜接敵。6月4日凌晨普軍秘密運動到奧軍營地附近,命令部隊就地休息兩小時他本人也裹著斗篷在露天和衣而臥。凌晨2點普軍再次出發揭開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的序幕,6月4日凌晨4點,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普軍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的奧軍發起進攻。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普魯士軍隊

(三)普魯士右翼騎兵太急於求成,反而把奇襲發展成一場混戰,但是在左翼和中段的普軍獲得完滿的成功。在中段利奧波德二世親王的21個步兵營排著整齊的橫隊,冒著奧地利炮火勇敢無畏地前進並忍受著傷亡一槍不發,一直走到火槍瞄準的有效射程以內隨著一聲令下排槍齊射。他們的火力是如此地具有毀滅性,據說第一排齊射就打倒敵軍的50%。普魯士戰線南段的騎兵由齊騰少將和拿騷中將指揮,要以6000人對付奧地利的7000騎兵,而且中間要越過一條河流障礙。但是齊騰率領普魯士騎兵精銳中的精銳,拜羅伊特團10箇中隊衝鋒,20分鐘之內就拿下9門大炮、67面軍旗、俘虜2,500人,自身僅僅94人陣亡。 這場騎兵戰鬥有點象後來拿破崙大軍的騎兵預備隊衝鋒,能夠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點發起決定性的一擊,這標誌著普魯士騎兵的成熟。腓特烈大帝在戰爭間隙的兩年間,對騎兵建設所付出的努力終於見到成效。霍亨弗裡德堡戰役是一場乾淨漂亮的奇襲,早晨9點戰鬥已經結束,普軍以少數的傷亡換取奧軍五倍的損失,獲得無可爭議的勝利。此戰之後查理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腓特烈大帝達成解除西里西亞威脅的戰略任務,向波希米亞追擊一段距離,劃一個順時針的大圈後主動撤回西里西亞,準備談判結束戰爭。

(四)這時英國再度以外交方式求和,1745年夏法國支援小王位覬覦者登陸蘇格蘭,迫使英國將坎伯蘭公爵統帥的最精銳的部隊撤離弗蘭德斯。薩克斯元帥為法國攻城陷陣,甚至連英國設在奧斯坦德城的主要基地也被攻佔,英王喬治二世深恐連戰連勝的法軍會攻抵自己心愛的漢諾威。曾經以求和的罪名拋棄羅伯特·沃波爾的英國議會也厭倦這種耗費金錢和生命的無聊戰爭,英國要求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與腓特烈議和,以便奧地利和英國的力量能夠集中起來,全力對付那個戰績與其戰甲一樣高的將領薩克斯伯爵統帥的如虎添翼的軍隊。當奧地利女王拒絕時英國以撤銷一切援助,結束所有補助金來作為要挾,但她還是拒絕。於是英國邀請腓特烈大帝前往漢諾威城參加會議,8月26日英國和腓特烈大帝的代表在會場單獨簽約,英國確認普魯士對大部分西里西亞的主權(未割讓普魯士的小部分稱為奧屬西里西亞),腓特烈答應推舉弗蘭茨·斯蒂芬為神聖羅馬皇帝。10月4日托斯卡納大公弗蘭茨·斯蒂芬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他的妻子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波西米亞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則成為皇后。伏爾泰酸溜溜地表示:“神聖羅馬帝國即不神聖,又不在羅馬,更不是帝國。”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還是不肯干休,她命令自己的軍隊繼續作戰,奧地利統帥洛林親王於9月29日發起索爾戰役。

索爾戰役

(一)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軍在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的奇襲中大敗奧軍,此戰之後洛林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腓特烈大帝曾有慢半拍試圖追擊的打算,但追到一半就發現到功效很小,而且腓特烈大帝認為普魯士再繼續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耗下去實非良策,已經有談判停戰的打算。於是他把為伏擊奧地利人而集結起來的六萬大軍再度打散,前往波希米亞王國各地肅清奧軍及其附庸軍的殘餘據點和遊擊部隊,並號令部隊建設冬營準備在波希米亞渡過冬季。洛林親王查理·亞歷山大為了一雪前恥積極地尋找普魯士軍隊在波希米亞戰線上的弱點,奧地利騎兵在史陶登茲一帶掌握普魯士部隊的分怖狀況及具體人數,洛林親王現今得知腓特烈大帝駐紮在波希米亞南部的本隊僅剩下2。2萬人人左右,僅有奧軍的卡爾親王軍團殘部(4萬人)的一半,雙方僅有不到十天的行軍路程之隔。有了這個絕佳好機後卡爾親王決意從波希米亞躍出,矛頭直指腓特烈軍團,他要向擊敗自己兩次的腓特烈大帝一口氣討回先前的總帳。奧軍以前所未聞的速度擁入波希米亞,洛林親王展現神速的推進效率,打破先前世人對奧軍厚重緩慢的印象。自9月25日起至27日間其軍團就吃下近三十個普軍散怖在波希米亞的陣地和補給堆疊,而且截殺所有普軍通報兵、傳令、斥侯,成功地封鎖洛林親王進軍的訊息。9月29日洛林親王的四萬部隊歷經激戰後抵達腓特烈直衛軍團所今的布林克斯朵夫,雖然因為過度猛烈的強行軍而令奧軍陣中出現大批戰鬥損員和脫隊落伍者,但是基礎建制均堪稱完好。用肉眼看到神聖羅馬帝國軍的旗幟後,從這個令人震撼的訊息中回過神來的腓特烈大帝立刻下令普軍準備臨戰,然而卡爾親王的部隊在29日黃昏抵達戰場後並未立刻發起進攻,而是下令部隊掘壕興建防禦陣地休息,這恐怕是因為奧軍不善夜戰和強行軍導致士兵們的體能大幅下降之故。

(二)腓特烈大帝在慶幸奧軍未發動最讓自己擔憂的夜襲或人海衝鋒時嘗試派出斥侯瞭解現今戰場上的情況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在經過一夜大量的偵查和分析後現今可以得知戰場上的狀況是這樣的。普軍所挑選的駐紮地布林克斯朵,是一座座落在和緩臺地上的中小型市鎮,交通發達的它以城鎮中心為基座有五條道路呈放射線狀擴出,是波希米亞地方的交通要衝。自戰場西南方的蘇爾為據點逼近的奧軍派出快速部隊佔據布林克斯朵夫西北方的格拉納-庫柏高地,並迅速在山頭上設定十六門野戰炮,調來野戰工兵連夜趕工將其要塞化,這座極具戰略價值的高地遭到奧軍先佔後連腓特烈大帝都自認為是自己莫大的失策。奧軍的數量也讓普軍差不多有底,那裡有四萬名奧軍,其中有一萬名騎兵。這一萬名騎兵多數都是作為快速乘馬步兵運用,移動至高地與高地之北成為奧軍的左翼。普魯士步騎比例與奧軍相似,但數量約為其之半分,地勢上又居絕對的不利。倘若奧地利軍以要塞化的格拉納-庫柏高地發揚炮兵火力,將困守在城鎮內的普軍轟出到野地上進行決戰,不論普軍如何精銳都必會在擁有兩倍以上絕對數量優勢的奧軍人海給淹沒。方圓120公里內沒有任何說得上是戰力的援軍,自初陣以來一直隨侍在身旁的庫爾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馮·施維林元帥也去別處率領另一個軍團,腓特烈大帝手中的大炮、槍枝、騎兵、步兵數量上均感不足,同時也缺乏良將。普軍的背後就是狹窄的道路,河流與山嶽組成的夾角地帶。一但被奧軍打出布林克斯朵夫,往東北方退卻的話很快就會因為撤退中的部隊全部塞在小路上動彈不得而變成大屠殺,局勢可說是非常的不妙。但是注意到奧軍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作為支撐點,主力部隊陸續進入布林克斯朵夫西南方的偏重右翼怖陣狀況後腓特烈大帝的腦海中萌發某種想法,在凌晨四點鐘左右腓特烈大帝下達最終的兵力配置指令,駁回一切勸其向北撤退與施維林軍團會合的諫言並決意展開會戰。

(三)在腓特烈大帝的面前洛林親王指揮的四萬奧軍在布林克斯朵夫前方排成戰列準備展開決戰,奧軍左翼的快速軍團是由羅布柯魏茲元帥指揮,曾經與腓特烈大帝交手過的奈貝格伯爵擔任其參謀長兼步兵指揮官。就是因為他的高機動行軍讓奧軍才得以搶先奪佔有利的地理位置展開作戰,其麾下配備有兩個輕裝步槍兵聯隊、十五個擲彈兵中隊、一個龍騎兵聯隊、一個重騎兵聯隊、一個新式驍騎兵中隊和十六門野炮,還有大量的馬車與堅固的防禦工事,總計數量一萬人。中央軍由洛林親王本人坐鎮,其胞弟法蘭茲親王率兩個步兵聯隊與五個直衛擲彈兵中隊扼守中央的本陣,總計數量四千人。右翼的主力軍則是由賀佐克·馮·安海堡元帥所指揮,右翼第一陣的華利斯將軍指揮三個步兵聯隊與一個被抽走半數兵力的擲彈兵聯隊,配備大量步兵炮,他們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打進布林克斯朵夫,企圖擄獲或擊斃腓特烈大帝。老成持重的智將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坐鎮右翼第二陣,指揮四個步兵聯隊,負責擔任奧地利軍用以處理緊急狀況之用的預備隊。位於奧地利軍最右翼末端的霍亨·埃姆斯將軍則指揮三個騎兵大隊,負責掩護右翼的步兵主力。完全被奧地利人排除在戰力外的薩克森軍殘部則在薩克森親王哥塔的指揮下,他們奉命移動到戰場的最邊緣去,與騎兵一同擔任奧軍右翼掩護的工作。這是很明顯把薩克森軍放到不會礙手礙腳的地方冷凍的作法,因為這批薩克森軍全是步兵,結果光是奧軍右翼就有超過普軍總數的兩萬人以上兵力。面對這種龐大軍勢的腓特烈大帝做出最終兵力配置,所有工兵與擲彈兵全部交給親王費迪南德指揮,配備菲特烈親衛隊的三個擲彈兵大隊與四個工兵中隊總數有兩千,其任務是在開戰後第一時間仰攻打下格拉納·庫柏高地,不過這只不過是誘敵的行動而已。普魯士中央軍是由腓特烈大帝手中現今唯一僅次於施維林的步兵專家耶茨將軍指揮,麾下有兩個步兵聯隊(總數五千),配備有火炮和排槍加強,他們佈陣於布林克斯朵夫鎮前,負責一邊後退一邊吸引奧軍的右翼深入布林克斯朵夫,他們的側翼由安哈爾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遊擊驍騎兵隊掩護。

(四)腓特烈大帝真正的意圖是所有的主力部隊與快速部隊往右翼集中,全部塞給擅長指揮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老將布登巴洛克指揮。其麾下配備四個驍騎兵大隊,貝歐斯龍騎兵團下轄的一個大隊與與一個擲彈騎兵中隊。在騎兵後伴隨著腓特烈大帝本人指揮的大規模步兵縱隊,普軍右翼的兵力是一萬以上。腓特烈大帝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左翼有意的放空,然後用少數精銳對高地發動佯攻,牽制住炮臺的注意力後一口氣將全數的騎兵繞過高地,打擊在奧軍兵力最少的左翼上,一口氣讓炮臺和奧軍左翼失守崩潰。然而若是弄巧成拙那麼在南翼面對數倍數量敵軍的耶茨軍團一崩潰,輸的就是普魯士。儘管那聽起來會是極為愚蠢且大膽的戰術,但是為了取勝也為了生存腓特烈大帝把自己的重心集中在奧軍左翼,同時卻把自己的左翼幾乎放空,僅留下構成戰線的最小必要人數。1745年9月30日早上8點在士兵們都用過早餐後霧也散了,會戰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上發出的第一聲炮響作訊號揭開戰幕。奧軍發動猛烈的火炮射擊,右翼的步兵人海憑其數量優勢向布林克斯朵夫作嚴密的壓進,受到炮臺火力與奧軍步兵炮的攻擊時耶茨將軍認為再把部隊放在城外會變成大屠殺,遂下令將部隊退回城中。普軍退入布林克斯朵夫後奧軍就開始利用炮臺居高臨下的優勢發射炮彈,一棟棟屋子地開始拆。八點半過後普軍的費迪南德攻堅軍團從樹林的掩護下移動出現,隨即在奧軍炮臺兵的猛烈火力下向前整齊的步行六百步來到手榴彈的攻擊範圍內,他們投擲火把、手榴彈、燃燒瓶等手擲武器發動頑強的猛攻。然而這些勇敢的擲彈兵也在奧軍炮臺的榴散彈和步槍火力下蒙受極為慘重的損失,炮臺周遭燃起的硝煙和廢氣遮蔽住天空,也令奧軍本陣無法用目視直接觀察到高地上的變化。不過此時奧軍右翼的進展十分順利,在普軍看似積極實則有計劃的敗退下華利斯直覺認為是洛林親王的作戰策略奏效,於是一路追擊深入打進腓特烈大帝在布林克斯朵夫的帥營,奪取普魯士國王的大量私人用品和財物,順便還把腓特烈大帝的王旗給推倒。洛林親王見到右翼的突破顯得十分興奮,他命令右翼第二陣的道恩也向前推進,但是遭到道恩的反對。慎重派的道恩主張現今所看到的普軍充其量也只有一萬人左右的兵力,與情報相差甚多,如果普軍保有預備隊的話那麼奧軍也要保有最低限度的預備兵力可供投入。卡爾親王遂冷靜下來,打消全線進擊的想法。

(五)9點奧軍駐守在高地上的瞭望員發現狀況有異,從高地上無法察覺的東北方某個丘陵與凹地間之處。這裡衝出三千名普魯士騎兵,他們瘋狂地策馬賓士過格拉納·庫柏高地的左翼,然後在繞過要塞之後猛然向左迴旋,撞擊在奧軍的騎兵縱隊側面上。這出乎意料的一擊令奧軍的左翼陷入混亂狀態,陷入崩潰四散狀態的奧地利騎兵隊完全地失去戰鬥力,炮臺上的部隊頓時失去掩護。但是擅長步兵戰術的法蘭茲親王把自己的禁衛步兵聯隊面向北方組成橫隊,以絲毫不輸給普軍步兵的猛烈火力和整齊隊形擊退布登巴洛克的騎兵衝鋒。穩住陣腳後法蘭茲親王把自己的步兵組織起來實施逆襲,而普魯士騎兵卻對這群毫無驚慌,陣容整齊的步兵鐵壁感到束手無策。就在這個時候費迪南德親王的要塞攻堅隊揮舞著斧頭與刺刀打下格拉納·庫柏高地,並在高地上樹立起普魯士的黑色鷹旗。他看到山丘下的奧地利軍禁衛步兵後便帶著自己的擲彈兵和工兵們直接挺著刺刀揮著斧頭衝下山去襲擊那些奧地利人,普魯士步兵攻下山丘後瘋狂發動衝鋒突擊,雙方陷入混戰。奧地利禁衛兵即使是在面對重灌騎兵的衝鋒時都仍能面色無懼的組成方陣,理論上來說區區千人出頭的步兵應該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群殺氣騰騰的普魯士兵很顯然讓他們被嚇壞了。而且在剛剛接戰過布登巴洛克騎兵隊後奧軍步兵大多數都剛剛裝子彈裝到一半而已,陷入狂暴狀態的普魯士步兵毫無組織也無陣形地衝進奧軍禁衛步兵聯隊的陣形中,瘋狂地揮舞斧頭和鏟子攻擊每一個會動的奧地利人。被這種前所未聞的景象所震撼的奧軍步兵開始驚慌地拋下武器逃跑,布登巴洛克趁機下令騎兵突襲一口氣擊潰士氣低落的奧地利精銳步兵。在布登巴洛克隊的後方腓特烈大帝親率的主力本隊源源不絕地灌入奧軍左翼的缺口,一邊旋轉一邊將奧軍往東南方壓縮,希望最終能將四萬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全數殲滅。見到左翼崩潰的洛林親王急於拉直自己的戰線,意識到華利斯的部隊實在是太過深入後下令把部隊退回來,收攏成會戰開始前的狀態。不過這道命令反而造成意外的反作用,華利斯的步兵軍團和負責掩護的薩克森軍接收到退卻重整的命令後,雖順利的把軍令傳達下去但誤解指令的下級士官兵們開始人心浮動,因此形成略欠組織度的混亂後退。尤其是本來就練度差的薩克森軍,在此之前往前走都還能保持看起來頗正常的步兵橫隊,一變成要掉頭後退時他們就頓時變得像一群無秩序的鴨子。 見到薩克森軍散亂陣容的利奧波德親王直覺這是不可放過的時機,遂率麾下騎兵對薩克森軍發起衝鋒,果然一觸即潰。

(六)薩克森軍敗逃兵再一次的闖入奧軍戰線各處,甚至跑去阻塞華利斯軍團退卻的道路,普軍南翼的耶次將軍也立即著手發動一次猛烈逆襲,打垮和薩克森軍雜錯相處的華利斯軍團。所幸道恩迅速出手救援華利斯軍團,帶領奧地利軍後退重整戰線後洛林親王最終在下午四點鐘不甘不願地下達轉進的命令,索爾戰役就此宣告落幕。在會戰中普軍傷亡3900人,而奧地利與薩克森軍的傷亡合計有7500人。普軍在腓特烈大帝的獨力指導下成功地發揮超乎世人預想的戰鬥效能,將兵力集中側重一翼的斜行戰術獲致巨大的成功,腓特烈大帝也很清楚這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實驗。腓特烈大帝在事後曾經對馮·施維林元帥談到此一會戰,他曾對元帥說到:“如果當時是施維林在指揮我的左翼,或許將能導致更大的戰果。”由於普軍左翼過早的躁進以及奧軍統帥道恩老謀深算的指揮,結果使得腓特烈大帝原本想要用兩萬人全滅四萬大軍逆的野心成為一場普通的勝利。然而這是腓特烈大帝第一次有計劃的使用“後退誘敵、斜形戰列”概念的會戰,因此可以說對於他日後發展自己的會戰法則和戰術思想是相當重要的養成階段。布登巴洛克雖為老將但其勇猛不隨七十歲高齡而減,於是腓特烈大帝能將加重右翼的攻擊矛頭放心交給他,就是對他能力的一種最佳肯定。年壯氣盛的利奧波德親王雖也是騎兵戰的良將,但由於太過主動獨斷和強烈的侵略性破壞腓特烈大帝希冀壓縮全殲奧軍的計劃,可說是唯一的遺憾。耶茨將軍的表現中規中矩,但以五千步兵抵禦兩萬奧軍的正面壓進,日後腓特烈大帝幾乎都是用耶茨來當作自己的盾牌,可說耶茨來是一位防禦專家。奧軍在此役中表現謂之可圈可點亦不為過,洛林親王的積極行動和快速進軍實在是一個將領最大的進步,雖然其戰術指揮能力上仍遜腓特烈大帝一籌,而且他又輸給菲特烈。道恩將軍在此戰中表現很優異的指揮能力和冷靜慎重的用兵態度,他也將在日後成為重挫腓特烈大帝的頑強勁敵。雖然會戰過程和終盤有一點出乎腓特烈大帝的原始意料之外,但是把奧軍擊退是不爭的事實。雖說普軍未能全滅奧地利軍,但是腓特烈大帝在會戰後鬆了口氣,由此可見他其實還是很高興能活著見到索爾戰役的勝利,結果雖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

西澤斯多夫會戰

(一)9月30日奧地利統帥洛林親王在索爾戰役被腓特烈大帝新創的斜行序列所擊敗,洛林親王靠著副將道恩元帥的堅強反擊才撤離戰場,這個名叫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的男子將成為下一場戰爭中腓特烈最難對付得敵手。奧地利經過兩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四次大戰役全部失敗,但是瑪麗婭·特蕾西婭大公的抵抗決心仍然堅韌不拔。1745年年底奧地利準備集中主力從波希米亞出發,撇開北面西里西亞的腓特烈大帝后向西北方向越過薩克森直接攻擊西方的勃蘭登堡本土。這次坐鎮首都柏林的“德紹老頭”安哈爾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一世親自出馬,率領留守本土的2。5萬普魯士軍隊上溯易北河迎著奧軍正面東進。在腓特烈大帝領主力趕來增援前利奧波德親王在西澤斯多夫會戰中大敗3。1萬奧地利-薩克森聯軍,這次勝利徹底打消奧地利和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的信心。12月15日德紹老頭攻入薩克森,震撼德累斯頓駐軍,德紹老頭會合隨後趕到的腓特烈大帝的主力進入城區。腓特烈大帝禁止搶劫,並保全奧古斯特三世的兒子,使之逃亡布拉格。他答應自薩克森撤軍,條件是薩克森選侯和英國一樣承認他佔有西里西亞。並放棄對瑪麗婭·特蕾西婭的支援。奧古斯特同意了,在被英國和薩克森背棄後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終於同意談和為免損失加劇奧地利、薩克森在衡量得失後只能在該年聖誕日與普魯士簽訂《德雷斯頓和約》,奧地利以西里西亞全境割予普魯士為代價換取普魯士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奧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蘭茨·史蒂芬為神聖羅馬皇帝,普魯士退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至此已不再有原來的意義,不過戰爭仍未結,法國為了統治法蘭德斯和奧地利和英國開戰,法國和西班牙為了義大利的統治權又和奧地利和撒丁尼亞作戰,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進展正好和法國在尼德蘭的戰果相互抵消。1748年法國由於知悉俄羅斯帝國援軍即將抵達奧屬荷蘭後決定與英、奧議和,於是三方簽訂《亞琛和約》,征戰的雙方都因財源枯竭而非對大屠殺的厭惡而簽訂條約。談判從1748年4月一直拖到11月才達成協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至此結束。《亞琛和約》主要條款為:法屬北美路易斯堡以及附近的新斯科舍省地區歸還法國;法屬印度的馬德拉斯割與英國;法國將荷蘭部分邊境城鎮割與荷蘭;有條件地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皇后瑪麗亞·特里薩及他們的後裔對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繼承權;哈布斯堡領地的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等公國割與西班牙王子唐·菲利浦;恢復摩德納公國和熱那亞共和國的獨立和疆域;重申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籤訂關於黑奴貿易的協定,重申英國的奴隸貿易優先權,和向西屬殖民地運送奴隸的義務;普魯士獲得西里西亞公國和格拉茨伯國。不過條約並無解決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貿易糾紛,為英法之間在七年戰爭中發生衝突埋下導火線。而英國與西班牙的奴隸貿易糾紛直至1750年簽定《馬德里和約》才完全的以解決,英國在條約中放棄奴隸貿易的優先權,而西班牙政府需賠償英國10萬英鎊。《亞琛和約》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續,直至1918年奧地利帝國覆亡。腓特烈二世奪得西里西亞獲得列強一致承認,奧地利割讓一部分義大利領地給西班牙和撒丁尼亞。雖然薩克斯伯爵勝利但法國仍將尼德蘭南部歸還給奧地利君主國,承認漢諾威王朝在英國合法存在,答應把小王位覬覦者驅逐出境並承認在印度休戰。列強休戰八年,人民修身養息,為諸國王侯的競賽補充下一回合所需的兵力。

(三)這場戰爭的結果除了領土變更之外,1741年面臨亡國危險的哈布斯堡國家終於作為一個大國倖存下來。實際上儘管遭到一些損失,但某種意義上1748年的哈布斯堡國家比1740年更強大,它的行政管理和政策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軍隊數量大大增加且士氣也提高。完全可以預料只要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和平瑪麗婭·特蕾西婭就可以進行改革,從而進一步提高她領地的戰鬥力,女王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偉大的統治者。但拯救哈布斯堡家族的不是她一個人,外國的幫助起了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敵人之間的互相猜忌。1741年法國的弗勒裡主教不願盡全力肢解奧地利,1744年腓特烈大帝的計劃又因為他自己的錯誤而完全失敗,1745年的勝利提高腓特烈大帝的聲望,他開始被普魯士人稱為大帝,但在他領地之外他是小偷和強盜的化身和背信棄義者的典型。腓特烈大帝那時已經別無退路,他了解的那個繼位前毫無政治素養,只喜愛文學和跳舞,一心幻想有個溫暖的家的小表妹。腓特烈大帝已經成長為一個天才的統治者,面對這樣一個不屈不撓的女人他只能全力提高自己的軍備,防範復仇女神隨時可能落下的巨劍。

(四)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18世紀中葉,具有典型的中世紀後期戰爭的一般特點。具有明顯的消耗戰戰略特色,消耗戰是18世紀戰爭在戰略思想上的主要特點之一,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則是這一戰略的典型代表。這一戰略思想從戰爭目的上看不是以殲滅敵有生力量,而是以奪佔要塞或省份為戰爭的最終目的。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作戰雙方只侷限於將敵擊潰、擊退,並不重視是否將敵殲滅。從作戰指導思想上看交戰雙方儘量避免流血的決定性會戰,而是以高超的計謀戰和對敵後勤補給的破壞,斷敵糧草供應,迫敵不戰自退。在長達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僅進行兩次大規模交戰。線式戰術已開始由鼎盛走向衰退,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發現舊的線式戰術運轉不靈、難以機動、難以發揮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莫爾維茨會戰中普軍因轉換戰鬥隊形而喪失良機,使普魯士國王以檢討的目光來看待線式戰術,並作“斜式戰鬥隊形”的嘗試。“斜式戰鬥隊形”是對線式戰鬥隊形的一種加強和提高,使普魯士在以後的“七年戰爭”中大受裨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交替時期,它既有中世紀後期戰爭的一般特點,又孕育著新時代戰爭的萌芽,體現進步的作戰思想和方法與落後的作戰思想和方法的較量。此次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在作戰思想和作戰方法上都在舊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突破,為以後的“七年戰爭”和特別是為拿破崙憑藉先進的生產力所創造的新的戰略戰術提供了借鑑。普軍在戰爭中還體現一種防禦中的進攻作戰思想,這一作戰思想被後來許多軍事統帥和軍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發展,並由德國軍事思想家施利芬將其推向高峰。此外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面普軍也作成功的嘗試。這些包含新時代萌芽的進步的作戰思想和作戰方法,也正是普魯士軍隊戰勝奧地利軍隊、達到戰爭目的(奪佔西裡西亞)的主要原因所在。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一、查理七世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查理七世

還位哈布斯堡家族

(一)查理七世原名為卡爾·阿爾布雷希特,1697年8月6日出生於布魯塞爾,他是是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與其第二任妻子波蘭公主特蕾莎·庫內貢達·索別斯卡的兒子,即是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的外孫。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分成兩派,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的父親屬於支援西班牙與法國的一派,其家族在戰爭中被奧地利俘虜。卡爾·阿爾布雷希特被帶到維也納,在那裡由耶穌會會士教育。1715年由於兩支都臣服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復統一。1717年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參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在戰鬥中指揮一支巴伐利亞軍隊,1726年他繼承父親的巴伐利亞選侯爵位。儘管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為確保其女兒瑪麗亞·特蕾西婭繼承奧地利的國事詔書上簽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後他是立即否認瑪麗亞·特蕾西婭的繼承權的王公之一。瑪麗亞·特蕾西婭在諸侯的一片反對聲中登上奧地利王位,結果引發包括西班牙、法國、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介入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在1741年被承認為波希米亞國王,這個王位通常由奧地利首席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頭銜,1742年德意志諸侯全體一致選舉他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七世。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二)查理七世缺乏爭奪哈布斯堡領地的真正實力,他既沒有大量的軍隊也沒有錢,他是諸侯們利用來反對瑪麗亞·特蕾西婭的旗幟。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禮進行時瑪麗亞·特蕾西婭的軍隊正在進攻他的世襲領地巴伐利亞,有一段時間查理七世幾乎陷入絕境,但是得到普魯士國王弗腓特烈大帝的援助,他是瑪麗亞·特蕾西婭最兇惡的敵人不久。查理七世的波希米亞國王頭銜被波希米亞議會廢黜,1745年月20日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三世與瑪麗亞·特蕾西婭達成協議後棄對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稱號被瑪麗亞·特蕾西婭巧妙地交給自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認為是一位開明專制的統治者,他在巴伐利亞內鼓勵國內農業、工業、礦業的發展,許多工廠以及研究機構在他任內建立。1770年的饑荒期間馬克西米利安賣掉一些王室的奢侈品以購買從國外進口的糧食,1777年馬克西米利三世安因天花去世,由於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幼系(巴伐利亞系,神聖羅馬皇帝路易四世的後代)絕嗣。原本應由維特爾斯巴赫王朝長系(普法爾茨系,路易四世哥哥魯道夫一世的後代)的普法爾茨選侯卡爾·特奧多爾繼承,但卡爾·特奧多爾對巴伐利亞沒有興趣,打算將巴伐利亞讓給奧地利以換取奧屬尼德蘭。普魯士擔心奧地利的勢力將進一步擴張,於是與薩克森結盟以對抗奧地利,導致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一)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蘇爾茨巴赫的卡爾·泰奧多爾選侯繼承,泰奧多爾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割讓下巴伐利亞予奧地利,奧地利則把奧屬尼德蘭給他作為補償。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徵得太后瑪麗婭·特蕾莎同意後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亞,普魯士深怕奧地利得到巴伐利亞後會重新在德意志地區取得霸權便和薩克森強烈反對,不惜於1778年向奧地利宣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爆發。這次戰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領兵出征,從西里西亞南下進攻波希米亞,同時腓特烈大帝的弟弟亨利親王指揮普魯士和薩克森聯軍從薩克森出發由西向東夾擊波希米亞。奧地利軍隊總司令弗朗茨·莫里茨·馮·拉西元帥指揮易北軍團擋住腓特烈,而恩斯特·吉迪恩·馮·勞東元帥指揮第二軍團向西擋住亨利親王,雙方都有反對開戰的勢力。普魯士這邊是亨利親王,奧地利那邊是皇太后瑪麗婭·特蕾莎。冬天亨利親王辭職,換上年輕的下一代布倫斯威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並忙著在波希米亞收割馬鈴薯,所以這場戰爭又叫做“馬鈴薯戰爭”。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在警戒線式戰略時代頗有代表性m當時,戰略行動的目標不在消滅敵方軍隊, 而是佔領其領土、補給基地和要塞。雖然從宣戰之日起到和約簽訂前後過了10 個月,但這期間未發生過任何交戰,雙方都避免採取堅決行動,而只進行復雜的調動,力圖透過部隊機動來切斷敵軍與其補給基地的聯絡以此逼敵退卻。最後,奧軍做到這一點,他們把腓特烈大帝的軍隊一步步逐出本國領土,還佔領巴伐利亞的若干地區,奧地利贏得這場戰爭。1779年在瑪麗婭·特蕾莎太后的敦促下於1779年在法國和俄羅斯帝國調停下召開特申會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奧地利僅佔領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薩克森得到賞金,而巴伐利亞仍然由泰奧多爾選帝侯繼承。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一、弗朗茨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弗朗茨一世

帝國婚姻

(一)1708年12月8日弗朗茨一世在洛林公國(現法國境內)的南錫出生,是洛林公爵利奧波德一世·德·洛林和伊麗莎白·夏洛特·德·奧爾良倖存下來的最大兒子,他的祖母埃萊奧諾雷·瑪麗亞·約瑟法是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的女兒,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很偏愛這個家族,不僅僅是因為洛林家族是他的表親,而且還因為該家族為哈布斯堡家族立下赫赫戰功。起初查理六世想把自己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西婭嫁給弗朗茨一世的哥哥利奧波德·克萊芒特,但利奧波德·克萊芒特去世後查理便收養弗朗茨一世作為自己未來的女婿,弗朗茨一世在維也納於瑪麗亞·特蕾西婭一起長大,知道彼此將會成婚的兩人也對對方產生愛慕之情。1729年弗朗茨一世接替父親成為洛林公爵,1733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法國便想借此機會奪取洛林,法國首席大臣弗勒裡主教擔心如果位於法國東北部的洛林公國將來由哈布斯堡家族繼承,那麼奧地利的政權將觸及法國。法奧雙方初步和平條約於1735年10月締結,並在1738年11月訂立的《維也納條約》中被批准。根據協議條款洛林公國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岳父且失去波蘭王位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繼承,作為補償弗朗茨則繼承即將絕嗣的托斯卡納大公國。雖然戰爭在初步和平條約簽訂後便停止了,但領地交換的方案必須等到1737年最後一位來自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納大公吉安·加斯托內·德·美第奇去世後才能生效。

1736年3月在未來的岳父查理六世的勸說下弗朗茨一世秘密地將洛林公國換成托斯卡納大公國,而法國也要求瑪麗亞·特蕾西婭的未婚夫將洛林公國交給被廢黜的波蘭國王。在宣佈瑪麗亞·特蕾西婭與弗朗茨訂婚之前查理六世還考慮其他方案,例如將瑪麗亞·特蕾西婭嫁給未來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如有意外弗朗茨一世將會成為奧屬尼德蘭的州長。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二)弗朗茨的母親伊麗莎白·夏洛特·德·奧爾良和弟弟夏爾·亞歷山大反對讓出洛林公國,1736年1月31日再三猶豫的弗朗一世茨最終同意與瑪麗亞·特蕾西婭結婚,1736年2月12日弗朗茨和瑪麗亞·特蕾西婭在維也納奧古斯丁教堂成婚,婚禮於1736年2月14日舉行。1736年5月4日查理六世與弗朗茨簽訂秘密條約,1737年1月西班牙軍隊從托斯卡納大公國撤出,取而代之的是6000名奧地利士兵。1737年1月24日弗朗茨從岳父手中得到托斯卡納,在此之前瑪麗亞·特蕾西婭依舊是洛林公爵夫人。吉安·加斯托內·德·美第奇於1737年7月9日去世,吉安·加斯托內和弗朗茨的父親都是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二世的曾孫,由於弗朗茨的高祖輩瑪麗·德·美第奇是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的女兒,因此弗朗茨還擁有美第奇家族的血統。1737年6月弗朗茨前往匈牙利與土耳其人作戰,1738年10月他回到維也納,1738年12月17日這對夫婦在弗朗茨的弟弟夏爾·亞歷山大的陪同下向南前往佛羅倫薩旅行,他們於1739年1月20日到達佛羅倫薩,並停留了三個月,1744年弗朗茨的弟弟夏爾·亞歷山大與瑪麗亞·特蕾西婭的妹妹瑪麗亞·安娜結婚。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統治生涯

(一)1740年弗朗茨的岳父查理六世去世,按照《1713年國事詔書》的規定瑪麗亞·特蕾西婭作為皇帝的長女繼承奧地利大公位,但這一要求遭到普魯士、巴伐利亞等德國諸侯的反對,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得到英國的支援,普魯士和巴伐利亞得到法國的支援。戰爭初期他妻子的堂姐夫巴伐利亞選帝侯在普、法兩國的支援下加冕作皇帝(即查理七世),他是幾百年來唯一不出身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也是最後一位非哈布斯堡的皇帝。不過查理七世的統治僅僅維持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瑪麗亞·特蕾西婭得到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告終以及查理七世本人的去世結束,以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男性成為皇帝成為必然趨勢。弗朗茨一世和妻子達成協議后王位由自己繼承,條件是他們的後代必須姓哈布斯堡,自弗朗茨一世當選神聖羅馬皇帝后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開創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他是以托斯卡納大公的身份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在帝國實際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很難有所作為。事實上只是因為帝國第一諸侯,身兼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女王的瑪麗亞·特蕾西婭是他的後盾,他的地位才穩固不拔,整個國家的靈魂人物並非皇帝本人。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二)大多數情況下國家大事由皇后做主。瑪麗亞·特蕾西婭是個精力充沛、有預見力的政治家,幾百年來哈布斯堡家族最傑出的女性,在這樣一個強人的身邊皇帝顯得缺乏影響力。在王位繼承戰爭初期的險惡環境下弗朗茨一世強烈要求親自上戰場來保衛妻子和家國,就像他祖父在60年前保衛維也納一樣。但瑪麗亞·特蕾西婭以小女人固有的心態害怕丈夫在戰場上受到傷害而不許他走上戰場,女王只是希望英俊的弗朗茨留在身邊和自己一起生兒育女並過幸福的生活。結果他們夫妻一口氣生了十六個子女,後來大部份成為女王聯姻政策的工具,只有第五個孩子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在父親的支援下勇敢地選擇自己的命運,嫁給自己喜歡的一個窮小子,後來這個家族為帝國貢獻拿破崙戰爭時的戰爭英雄卡爾大公和普奧戰爭時的戰爭英雄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元帥。他在身為皇帝的數十年裡從不涉足妻子管理國家的事務,只是把大部分精力用於科學研究和藝術珍品收集,如今今日奧地利著名的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早期展品多來自他的珍藏。弗朗茨還具有傑出的理財天分,把托斯卡納大公國這個自己唯一能施展才能的直轄領地治理的欣欣向榮。在七年戰爭期間他還因向妻子的死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出售軍火而獲得暴利,當他在1765年8月18日突然病逝時(58歲歲)由於他的經營有方他的遺產不僅還清奧地利國家的全部外債,而且也使自己的繼承人成為全歐洲最富有的男人。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七年戰爭

羅斯巴赫之戰

(一)1756~1763年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羅斯帝國同盟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進行戰爭,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或七年戰爭。漢諾威等少數德意志邦國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薩克森等大多數德意志邦國加入法奧俄同盟。主要參戰國的戰略企圖各不相同,英國試圖打擊和削弱法國來擴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權;普魯士企圖吞併薩克森,並將波蘭變為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競爭對手普魯士,奪回西里西亞;法國力圖吞併英王的世襲領地漢諾威,遏制普魯士的崛起,保護海外殖民地;俄羅斯帝國企圖奪取東普魯士和波蘭,向西部擴張領土;瑞典奪取普屬波美拉尼亞。七年戰爭的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歐洲是陸戰的主戰場,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國同普魯士交戰,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間作戰。戰爭爆發時普魯士軍隊的20萬人訓練有素、戰鬥力強,但四面受敵、戰線太長顯得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國英國僅能對其提供財政援助、法奧俄同盟戰爭潛力雄厚,總兵力達63萬人(法軍21萬、奧軍9萬餘、俄軍33萬),但彼此戰略目標各異、步調不一導致行動遲緩,針對這種情況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決定採取先發制人、各個擊破方針,首先打擊薩克森。

(二)1756年8月28日普軍的9。5萬人突然侵入薩克森,10月擊敗前來增援的奧軍,迫使薩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軍進軍波希米亞(今捷克),5月普奧兩軍在布拉格交戰。1757年為了懲罰不宣而戰的普魯士,歐陸各國在第二次凡爾賽盟約中約定將共抗普魯士。正面的奧地利有13萬大軍的兵力,俄國遠征軍8萬,法國的第一軍6萬、第二軍5萬,北方的瑞典2萬,其它諸奧地利附庸國也派遣6萬的兵力。在完成征服薩克森的目標後腓特烈得到並未停止自己的腳步,坐在原地等待敵人到來本來就不是他的風格。當春季到來、積雪融化、道路恢復到可以正常行軍的狀態時腓特烈大帝指出下一個進軍的目標布拉格,這座擁有十五萬人口且位處維爾他瓦河畔擁有肥沃土地和富饒市景的中歐大城,同時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倘若普魯士軍能夠奪取布拉格,無疑異味著斬斷奧地利對北方的進軍路線,同時也會對東西兩翼的兵站運輸陷入困難,同時布拉格陷落也同等於為普魯士敞開通往維也納的大門。為了阻止普軍的推進奧地利的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三分之二(2。5萬人)的兵力交給柯尼席格伯爵指揮,遣他迅速趕回南方加入奧軍隊阻擋普魯士軍的先鋒。普軍的前衛部隊指揮官是在去年秋天的會戰中表現優異的斐迪南·馮·不倫瑞克親王,他率領一個擁有1。6萬人兵力在往布拉格進擊的途中發現到柯尼席格所指揮的奧地利部隊,可能是因為兼程急行軍的緣故使得這支奧軍的隊伍分散且混亂地出現在廣大的區域內。發現到這種情形的不倫瑞克親王派出騎兵隊找到柯尼席格的本隊,在1757年4月21日以集中戰力強襲本隊的方式取得區域性的兵力優勢。在這場被後世稱為萊亨堡會戰的突襲中兵力居較優勢的不倫瑞克親王以1,6完對1萬的態勢和僅付出微薄的傷亡代價消滅奧軍,在柯尼席格的本隊被殲滅後其餘的部隊也開始陷入混亂並陸續遭到各個擊破的下場,這支2。5完人的部隊在沒經過多少硬戰的情況下就自動消滅了。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三)不倫瑞克親王在驅散這支奧地利援軍後為腓特烈大帝的本隊清開一條通往布拉格的筆直大路,腓特烈大帝的眼光高明在此顯示出來,原本在1756年開戰時分為四路進軍的普軍如今能按照當初預訂的戰略計劃進行,十萬大軍以分進合擊之勢聚攏於布拉格前方,巧妙地將內線機動轉換成外線的包圍作戰。5月1日不倫瑞克親王的前衛軍團與施維林元帥的東部軍團會師,由安哈爾特-德紹的利奧波德一世親王之子莫里茨親王所指揮的側翼軍團也和腓特烈大帝的本隊合流,普軍對布拉格的大包圍網正式形成。奧軍當然也不只是坐待布拉格淪陷而已,在前回的戰鬥中雖然失去三千將士,但仍沉著指揮保住九成戰力的馮·布勞恩軍團極為小心地避開普魯士主力行軍,並且在普魯士主力抵達毫無守兵的布拉格前於5月3日搶先進入該城。就在這時奧地利的卡爾·馮·洛林親王從維也納率領4萬名主力部隊到來與馮.布勞恩會合,如此一來奧地利守軍的數目便上升到6。5萬名。理論上來說此時馮·布勞恩公爵的指揮權也理應轉讓給位階較高的卡爾親王,然而兩人卻對眼前的局勢發生很大的岐見。在撤退途中見到普軍仍在分進合擊過程中,布勞恩元帥建議既然已經獲得如此龐大的戰力,不如趁普魯士軍在兩翼(各5萬人)聚攏之前先以這支6。5萬大軍先行襲擊一側,擊滅施維林軍團或腓特烈軍團。屢次敗給腓特烈大帝的卡爾親王反對這種作法,他主張以保險且安全的方式死守布拉格,等待到柯尼席格將軍的2。5萬(此時奧軍還不知道柯尼席格軍團大敗的訊息)、道恩將軍的4。4萬前來與他會合為止,如此一來奧軍將享有13萬比10萬的數量優勢。但是馮·布勞恩則指出目前的糧草根本不夠城內百姓和6。5萬大軍食用四個星期的事實,卡爾親王最後還是否決馮·布勞恩的提案,趕出布拉格的半數市民以節約糧食,要求他盡到對帝國與王室的忠誠。地位尊卑有別的馮·布勞恩低頭接受這個決定,全心投入到防禦工作中。

(四)主持修建防禦工事的馮·布勞恩在布拉格城東側、維爾他瓦河畔的傑士卡山與城東南方的塔博爾山上興建起堅固的防禦據點,這裡正是兩百年以前揚·傑士卡將軍率領胡斯黨徒佈下車城擊潰教國軍騎士衝鋒的歷史戰場,享有對河套地區一覽無遺的視野和以高制低的優勢。腓特烈大帝召集施維林、齊騰、不倫瑞克親王、莫里茲等諸位將領於作戰前夜召開最後的戰術會議,普軍根據先前的偵查分析奧軍應會於要塞化的傑士卡山外圍設下重兵防禦,從正面強行渡河無疑是非常愚蠢的自殺之舉。但是位於維爾他瓦河南側有一處乾涸的河谷地,恰巧可以從側翼迂迴、佔領塔博爾山後攻上高地一舉消滅奧軍。為了要確保切斷奧軍的退路將派遣一支別動軍團趕往布拉格城的西方切斷奧軍的補給路線與往維也納的撤退路線,他們所選擇的將領是弗朗西斯·愛德華·詹姆士·凱斯,從他的姓名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德國人,事實上他是蘇格蘭貴族的第九代首領威廉.凱斯之次子。在當時的歐洲由於實施長子或長女一人獨享的嫡長繼承製,使得即使出身貴族也必須自己離家獨立靠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凱斯完成愛丁堡大學的學業後便投筆從戎成為傭兵,在西班牙、俄羅斯等地的軍隊都曾經擔任過軍職,但是始終未獲得重用,因此多次辭職流浪於歐洲。他在1747年時被腓特烈大帝發掘並擔任柏林的市長,這位柏林市長與他的哥哥凱斯一族的第十代首領喬治.凱斯關係良好,為當時的普魯士簽署大量的海外貿易訂單。凱斯如今被賦予的重任,在會戰進行中他率領3萬普軍趁奧地利軍不注意時,快速行軍來到布拉格城的背後切斷奧軍的退路,並趁機攻下布拉格的南門。為了要吸引奧地利部隊的注意並且讓他們無暇調動兵力,普軍的主力將放在正面的左翼上,嘗試從這處幹河谷渡過維爾他瓦河來瓦解奧軍于傑士卡山上的防禦,這個任務交給老練的元帥施維林負責。1757年5月6日11。5萬人的普軍出現在維爾他瓦河畔的普洛塞克高地上,布拉格會戰於是爆發。

(五)早上七點施維林將四十門大炮從隱藏在森林中的據點拖出來,開始以強大的火力壓制東南面的奧地利守軍,他以井井有條的典型普魯士風格著手展開這一次的渡河作戰。為了防堵向塔博爾山方向集結的施維林軍團,馮.布勞恩公爵調動六個步兵聯隊(共1。2萬人)的戰力緊急增強塔博爾山防禦陣地。雙方在進行漫無目的的槍炮對射約兩個小時後遭圍困的奧地利軍不比補給線暢通的普魯士軍,他們已經用掉大半的彈藥,於是卡爾親王下令各部隊沒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開火併務必節約彈藥。見到奧軍火力明顯減弱的施維林認為已經到達時機,便下令漢斯·卡爾·馮·溫特菲德將軍率領三個步兵聯隊在炮兵火力掩護下透過幹河谷。當普魯士步兵踏入幹河谷時卻發現情況完全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這塊寬約120公尺的河谷地事實上因為數日前的大雨而成為潮溼的爛泥地,雖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但一踩下去就拔不起來。擁有1分鐘120步的自豪行軍速度的普魯士軍陷入動彈不得的絕境,見到此一好機的馮·布勞恩便下令奧軍的所有炮兵和膛線槍兵集中火力往河谷地上的普軍展開攻擊。溫特菲德將軍嘗試激勵官兵計程車氣,對著他們又踢又拉的想辦法讓部隊動起來,就在此時溫特菲德的小腿捱了一發子彈而倒在泥沼中,他的副官們於是衝過來把他從爛泥漿裡拖回岸上。在喪失指揮官後這批普軍毫無掩護地暴露在奧軍火力下,他們開始丟下自己的聯隊戰旗潰散。見到這種情況的施維林於是立刻跳下馬跑到潰散的普軍中撐起戰旗,嘗試讓他計程車兵恢復秩序,就在這時一枚炮彈飛來將這位73歲的老元帥炸成碎片。

(六)左翼失去施維林的指揮後普軍開始動搖並中止渡河作戰,對此感到疑惑與憤怒的腓特烈大帝親自趕往左翼質問後,這才得知施維林陣亡的訊息,並一度為此痛哭失聲。就在此時發現到普軍陷入不穩狀態的馮·布勞恩著手發動一次逆襲,將東南方的2萬奧軍移往對岸開始反噬普魯士軍,希望能摧毀一直將他們壓制住的炮兵陣地。然而親率部隊透過泥沼地帶的馮·布勞恩將軍也因為身陷其中而遭到炮彈碎片炸成重傷,因此被抬回布拉格城中,不久也重傷身死。趁著奧軍也陷入混亂的時機腓特烈大帝從悲痛中恢復過來,並且洞察奧軍因為從右翼過度延伸而暴露出來的弱點。腓特烈大帝下令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騰接掌普軍左翼的指揮,並命令不倫瑞克親王指揮普軍的正面主力對奧軍的中央發動全面攻擊。2。2萬名普軍步兵一口氣灌入空虛的奧軍戰線中央,迫使卡爾親王投入所有的預備隊加以迎擊,因此讓南側的齊騰得到機會。中午過後不久齊騰指揮的普軍龍騎兵在戰場南方遠處的幹河床上灑下乾草悄悄地渡過維爾他瓦河,然後這支為數七千人的騎兵忽然出現在奧軍的側翼,經過一陣猛烈的攻擊後普軍奪取堅固的塔博爾山堡壘。為了阻止普軍以南側的河谷地為據點投入更多兵力攻擊奧軍的逆襲隊緊急回防,於是雙方在整個下午就圍繞著這塊泥濘的河床地交戰,死傷都極其慘重。下午3點左右凱斯將軍指揮的3萬普軍迂迴到布拉格城的南門外,這個令人震驚的訊息促使卡爾親王決定放棄南翼的馮·布勞恩軍團回到布拉格城裡死守。於是奧軍開始拋棄自己的火炮與陣地退入布拉格城內,那些被拋棄在河對岸的奧地利殘兵於是在主帥放棄自己後也很快的喪失鬥志而瓦解,這場戰鬥最後以普軍的慘勝而在夕陽餘暉中告終。普魯士與奧地利雙方都傷亡在1。5萬人左右,其中奧地利因為有將近一萬名馮·布勞恩軍團的官兵被困在城外而投降,實際上奧軍損失2。5萬人的兵力和全部的大炮。但是對於小國普魯士來說這1。5萬人的損失不是能夠像奧地利一樣輕易補充,更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在這場會戰中失去馮·施維林元帥,折損這名優秀且能獨當一面的戰將是普魯士的一大損失。

(七)現在腓特烈大帝無法再繼續把目光集中在布拉格,不僅是沉浸在感傷之中,因為探子帶來的情報指出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所指揮的4。4萬名奧軍正在趕往布拉格的方向。根據情報指出奧地利已將全部的正規部隊都集中交給卡爾親王率領,因此道恩所指揮的這支奧地利軍大部份都是抓來徵來的鄉兵與貴族領衛隊,是一支戰力參差不齊的雜牌軍。腓特烈大帝決定留下5萬普軍包圍布拉格,親率3。3萬人的直衛軍團前往擊破這支奧地利援軍。但是腓特烈大帝並不知道當年讓自己在索爾戰役功虧一簣、收攏奧地利軍防線的副將道恩伯爵會成為普魯士的夢魘,下一個戰役科林戰役即將展開。

科林戰役

(一)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戰役大勝後

以為奧軍主力已經一蹶不振,自率主力圍攻布拉格,僅僅派中將貝費恩公爵帶2。4萬人監視道恩元帥的奧地利野戰軍,企圖將奧軍趕到遠處。沒有想到奧地利人恢復的能力是驚人的,道恩在6月間就率全軍反攻,腓特烈大帝先是自帶一支小部隊馳入貝費恩公爵軍中主持,又急調布拉格城下的來援。 雖然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元帥率領的4。4萬兵力還未來得及趕到布拉格戰鬥就以普軍勝利結束,但是道恩並未停止自己的進軍,他一邊蒐括途中各貴族領地的私兵,一邊派出前衛部隊到各個交通要道上攔阻四散奔逃的奧軍殘兵。據說臨時集合一萬多人以上的戰力,據信道恩手中此時共擁有六萬以上的兵卒。道恩集結大約6。6萬人、150門大炮和來自奧地利四面八方的雜兵(捷克在地籍佔大多數)、前線的敗殘兵(從布拉格被打散的)、臨時拼湊出來的二流部隊(徵用自貴族),道恩在行軍的一路上花了點時間才勉強把他們組織成可以打仗的部隊。1757年6月12日道恩下令部隊在距離布拉格不到五十公里處的科林展開前哨,並就地佈置防禦等待普軍來攻。1757年6月14日為了迎擊這支解圍軍腓特烈大帝親率3。5萬人的近衛軍從布拉格市郊出擊,其中包括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塞德利茨將軍的教導騎兵團、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騰的龍騎兵團、安哈爾特-德紹)的莫里親王的步兵軍等等老練精銳單位。由於圍城布拉格牽制普軍的大量兵力和火炮,腓特烈大帝只能攜帶90門易於輸送的輕型野炮攜往戰場。普魯士兵力的組成中有十五個營(共1。4萬名)的騎兵,這幾乎是當時的普魯士陸軍所有的精華所在,由此不難理解道恩擁有比較多的兵力時腓特烈大帝仍不畏懼與其決戰。但是道恩所擁有的兵力已經比腓特烈大帝所知的要膨漲了一點五倍,也就是增加兩萬名以上額外的戰力出來,這一點情報是腓特烈大帝所未能掌握的。科林會戰不是一場腓特烈大帝真正心甘情願打的會戰,它根本不在腓特烈大帝的計算當中。腓特烈大帝早先計劃實施機動將道恩調出波西米亞,這樣布拉格就會因為失去援軍,飢渴難耐而投降,而豐饒的波西米亞也會順勢落入自己的口袋。但是他未曾料到道恩根本沒有被自己牽著鼻子走,而是紮營後就死活不動彈。奧地利是個大國,幅員遼闊,有良田牧場,經得起時間的消耗。而普魯士是個小國,經不起時間的折騰,必須速戰速決。道恩拿住腓特烈d‘d的七寸,這下腓特烈大帝這一戰是必須打的,而道恩堅信自己會獲得勝利。

(二)1757年6月18日清晨六點前後腓特烈軍團以整齊的行軍縱隊出現在往科林的道路上,科林的地勢是位於易北河有一小段距離的南岸谷地中,有一條沿著山谷往布拉格延伸的道路,周圍佈滿高低不一的山嶽與丘陵。此時普軍輕騎兵斥侯回到本隊報告在前方的卡哈耶克丘陵東方發現奧軍的蹤跡,在普軍進軍道路的南方約十公里處還有另一支奧軍的部隊,應該是其主力所在。腓特烈大帝在思考一下後明快地作出判斷,他說那就向朝陽的方向前進吧。奧軍的陣地依託在一條山脊上,兩翼都建於高地上,俯視著對面的普軍。尤其左翼還有連串的湖泊與池塘,使左翼尤其易守難攻。而最為薄弱且沒有天然屏障的中軍是奧軍重兵把守之地,這裡有奧軍最精銳的步兵與大量騎兵。整個奧軍戰線沒有明顯的弱點,像一塊鐵板一樣。18日早上6點腓特烈大帝拔營出擊,他決定對布拉格的勝利如法炮製,普軍計劃穿過奧軍整個正面戰線與奧軍平行進軍,抵達側翼最高點-克列日霍茨村後轉向卷擊奧軍的側翼。在軍議上腓特烈大帝的構想被轉換為具體的作戰計劃花了一小時左右的時間,而把部隊展開成腓特烈大帝所希望的狀態又花了一小時。大體來說菲特烈的計劃是這樣的,把騎兵主力集中在東方,挖開奧地利軍的右翼後和中央的普軍步兵夾擊左翼的奧地利主力。畢竟對手只是一般的雜兵,只要切斷他們回到科林的道路就能動搖其戰鬥的意志,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典型的斜行戰列應用。擔任普軍最前鋒的是齊騰所率領的騎兵軍,伴隨胡森將軍指揮的加強騎兵師、託雷斯考指揮的騎兵師、塞德利茲指揮的教導騎兵團和克羅西克的重騎兵團則在他們後方的第二線位置擔當預備隊。負責攔阻奧地利軍南翼主力的莫里茲親王指揮四個步兵聯隊(五千人)的戰力,布朗胥百克公爵也指揮四個聯隊(五千人)掩護位於中央位置的普軍炮兵。普軍最右翼的端角是由馮·曼斯坦所指揮的三個聯隊(三千名)步兵所防禦,腓特烈大帝本人則坐鎮本營指揮其餘的預備兵力。

(三)在會戰開始前腓特烈大帝為了激勵士氣舉行一次熱鬧的儀式,那就是授與塞德利茲騎兵總監的頭銜。塞德利茲本人深受感動,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必將為普魯士全力奮戰,而普軍部隊中也瀰漫著期待勝利後封賞的樂觀氣氛。普軍南方與東方展開的道恩元帥親自站上丘陵視察過普軍的陣勢和兵力組成後看破腓特烈大帝的戰術,他下令把波希米亞獵兵和神射手等輕步兵單位調動到右翼第一線去用以阻撓普軍的騎兵衝鋒,並把其主力部隊展開成三列防線。道恩的策略倒就是活用奧軍人數眾多的天然優勢,他把部隊分為第一列的國境警備兵與其它雜兵(兩2。5萬人)、第二列的正規軍和擲彈兵(2萬人)和第三列的預備隊與騎兵(1萬人),彼此之間有相當程度的間隔,道恩已經作好第一列被完全碾碎後可以確保第二與第三列不受混亂波及的打算。在早上八點過後腓特烈大帝與眾將官分別,各自進入指揮的部隊中。普軍的炮兵開始發動壓制射擊,騎兵隨後衝出,這也正宣示著科林戰役的開始。會戰一開打就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進攻奧軍右翼的普魯士騎兵才沒幾分鐘就遭到阻,這裡並不像腓特烈大帝所描繪的那樣空蕩薄弱,而是有整整六個團的奧軍。精準而猛烈的線膛槍狙擊火力妨礙普軍騎兵的推進,面對躲藏在村落與灌木叢中的散兵部隊時齊騰的騎兵無法加以有效的反擊。在這波衝鋒中普魯士的託雷斯考將軍也遭狙擊落馬,迫使齊騰不得不暫停攻勢把部隊拉回來重新組織。由於缺乏輕步兵普軍與奧地利獵兵的纏鬥變得很艱難,半小時後胡森將軍帶著普軍的步兵與戰鬥工兵上前驅散奧地利的克羅埃西亞邊防獵兵,為騎兵清出可以進擊的道路後繼續前進。在這段強行開啟突破口的過程中普軍都籠罩在奧地利的優勢炮兵火力射界內,因此蒙受不輕的損失。但胡森的突擊也為普軍在會戰中帶來最初的勝機,在十一點前後齊騰的騎兵軍歷經千辛萬苦爬上丘陵,有了襲擊奧軍主力右翼的絕佳位置。但是道恩佈置在南翼的主力此時已經在向北推進,因此在精神面上受到極大壓力的腓特烈大帝作出致命的錯誤判斷,他要求齊騰提早迂迴以挽救普軍本隊被壓潰的危險。齊騰的騎兵軍在旋轉後撞上奧軍的第一列右翼,在最初的數小時之內確實造成奧軍的陣腳大亂,但在道恩鎮定的指揮與先前的分散部署下才免於全面潰散的命運。逃散的奧軍第一列右翼部隊很快就被第二列阻擋下來,他們回到前線重組戰列。

(四)見到奧軍本右翼前方陷入大混亂中的腓特烈大帝誤判形勢認為奧軍的全面潰敗只欠臨門一腳,因此下令把原計劃支援胡森的莫里茲親王的步兵軍向前調動,整個普軍正面的步兵形成向奧軍全線進擊的態勢。但是普魯士騎兵很快就發現到總計陷入被驅之不散殺之不盡的奧地利人包圍的危機,因為後側並未真的遭受威脅所以有充裕的空間可以重新組織敗殘兵,奧軍的部隊得以稍微旋轉方向,一邊承受死傷一邊調整戰列。在奧軍秩序逐漸恢復的同時普軍騎兵也開始遭受到一連串有組織的阻擊,因此使得推進遲緩下來。在往奧軍正面推進的過程中由於地勢崎嶇不平使普魯士軍官陸續遭受波希米亞獵兵狙擊,再加上腓特烈大帝的本隊和莫里茲親王的前方司令部無法有效的掌握戰場情勢,導致普軍各個步兵聯隊之間的進攻欠缺協調性,使得戰況逐漸陷入膠著狀態。軍團不是將領的手臂,而是一個複雜的團隊,肆意改變計劃很容易使資訊環路斷裂。莫里茨的步兵接到命令,而炮兵卻依然執行原計劃支援胡森部去,這樣莫里茨便完全失去炮兵強大火力的支援。奧軍在山脊之上架起重炮,對著莫里茨的步兵就是一頓狂轟濫炸。實心彈線上列中蹦跳使霰彈炸開花,不久後曼施坦因的步兵部隊也投入戰場,他們的情況同樣不比莫里茨好。克羅埃西亞人的槍林彈雨使普軍減員嚴重,腓特烈大帝只好押上自己的步兵預備隊。奧軍重炮火力全開,曼施坦因計程車兵很快也倒在山脊上,進攻完全被阻斷。下午1點正當普魯士部隊因為連續五個小時的攻勢而開始呈現疲態時道恩下令奧軍左翼開始向前推進,並抽出第三列的騎兵往左翼集中,嘗試壓迫普軍右翼並切斷他們的退路。擔任普軍側衛的曼斯坦將軍指揮三千人的步兵拼死奮戰,普魯士步兵在他的指揮下上演遭到兩翼夾擊仍奮勇應戰的傳說,但他也在這陣混亂中遭到波希米亞兵的冷槍狙殺而倒地,所幸後來由馮·陶爾吉恩將軍接替指揮,不然普軍在此時恐怕會被優勢的奧地利兵力灌破側翼而潰敗。

(五)腓特烈大帝雖然拼命投入更多部隊來穩住戰線,但此時的他已經沒有兵力可以調動。下午4點克羅西克將軍指揮疲憊的普軍騎兵發動往奧軍右翼的最後一次衝鋒,其身影徹底淹沒在奧軍的刺刀海里,齊騰不得不收攏自己的騎兵並向腓特烈大帝請求撤退休息。見到奧軍第一列因為把部隊往左翼集中並推進而產生空隙,一直擔心普軍戰況惡化的塞德利茲於是不待腓特烈大帝的命令便把因潰散和負傷而退下的騎兵集中到教導騎兵團裡,然後往奧軍第一列的間隙發動。這支為四千的騎兵從戰場中央鋸開奧軍第一列28個步兵大隊的戰線,使得奧軍第一列開始發生崩潰與逃竄,在戰場中央造成足以撼動奧軍平衡的毀滅性損害。之後塞德利茨的騎兵爬上控制著戰場南方制高點的克傑佐丘陵,接下來塞德利茲將軍在這裡看到幾乎完好無缺的一直漫延到地平線的奧軍第二列與第三列部隊,這個無畏的勇將下達全隊後退的命令,循著原路返回本隊。神經強固的道恩再度穩住奧軍的陣腳,並且在傍晚下令奧軍第一與第二列交換。幾乎完好無缺的第二列投入前線後普軍終於再也抵抗不,受到極大打擊的腓特烈大帝因為不想親口說出撤退令,而將指揮權交給莫里茲親王,而莫里茲親王在徵求諸將的同意之後開始撤退。所幸奧軍轉入攻擊的時間太晚,生性謹慎的道恩擔心有詐或是遭到伏擊而下令全軍在入夜後中止追擊,使得普軍得以安然撤出戰場。

(六)科林會戰中道恩指揮的奧軍折損8100名官兵與三千匹馬,而普軍折損的數字更為驚人,一共死傷13700人(佔全軍三分之一以上),包括兩千名的騎兵,並且拋棄45門大炮和全數的輜重。在科林會戰結束後道恩並未立刻向本國通報,生性謹慎的他仍在擔心著腓特烈大帝有可能集合剩餘的普軍與自己一決死戰,但事實證明他多慮了,在科林一役遭受重擊的普軍擔心遭到裡外夾擊,因此而主動撤出布拉格。在6月20日道恩率領奧軍解除布拉格之圍,救出洛林親王。道恩元帥在布拉格寫一封信給瑪麗亞·特雷西婭女王報告:“我方與敵軍交戰,並在會戰中驚險地贏得了勝利。”在短短不到一個星期後道恩接到一封意外的回信,這封由女王本人所寫的回信,正式宣佈道恩將接替洛林親王成為指揮奧地利與神聖羅馬帝國全境軍隊統帥的任職書。這次戰役使得普魯士在1757年完全打倒奧地利的機會永遠失去,把腓特烈大帝原先所構想的一年戰爭變成七年戰爭,從此之後普魯士陷入必須在本土與俄羅斯、瑞典、法國軍隊周旋的被動不利形勢,更糟糕的是奧地利軍隊換了一位非常可怕的人擔任新主帥。對於從距離完全勝利只有一線之隔的腓特烈大帝本人來說這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大敗仗,在此後有長達數個月的時間他沒有出現在戰場,腓特烈大帝更是有許多次把敗戰的責任推到當時代替他下達撤退命令的莫里茲親王身上,雖然事後他也有承認並整理自己的缺失。但若是腓特烈大帝就這麼一直頹廢下去他也就不會成為歐洲戰爭史上的英雄,在科林的大慘劇後自閉消沉好一段時間的腓特烈大帝終究還是得負起一個國王的責任,帶領普魯士的軍民走向勝利之道,儘管那條道路與開戰時的意氣風發相比在現今看起來是那麼遙不可及。

神聖羅馬帝國(第十一期)

道恩元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