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由 劉喜脈 發表于 娛樂2022-12-06
簡介接下來的內容更令人吃驚——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宣佈判處魯西迪死刑,並號召教徒對其採取暗殺行動

巴爾幹地區為什麼是火藥桶

【1】從一位作家遇刺說起

美國當地時間8月12日,著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在紐約西部某地準備演講時遇襲,雖然他被歹徒捅了十幾刀,所幸未能傷及致命部位且送醫及時,目前已經沒有生命危險。

一開始我只是將其視為一個混亂大世界中的“小混亂”,與一位退休男性被當街刺殺、一位退休女性在超市錢包被偷相似。好巧不巧,我突然好奇這位作家究竟寫了啥,於是,查找了相關資訊,驚訝地發現這位“隱居”多年的作家遇刺其實是和宗教扯上了關係。

1988年,魯西迪的小說《撒旦詩篇》(英文版)出版,由於該書“穿插了對伊斯蘭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內容。伊斯蘭教基要主義者領袖抨擊它為瀆神之作”。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接下來的內容更令人吃驚——

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領袖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宣佈判處魯西迪死刑,並號召教徒對其採取暗殺行動。一個財務實力雄厚的伊朗宗教組織提供270萬美元賞金。2012年,該賞金增加到330萬美元。2016年,在40家媒體機構報道此次追加60萬美元賞金後,刺殺拉什迪的賞金總額將達到390萬美元。

3月3日,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發表講話,對《撒旦詩篇》傷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並要求伊朗撤銷對魯西迪生命的威脅。

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佈與英斷交。後魯西迪向穆斯林世界公開表示道歉。魯西迪潛藏多年,過著有警方保護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護費高達160萬美元。

1998年,伊朗政府宣佈不會支援對他的死刑判決後,魯西迪重新獲得自由。但在2005年,伊朗領袖

哈梅內伊

表示,針對拉什迪的追殺令“仍然有效”。伊朗文化部副部長薩利希(Seyed Abbas Salehi)對法斯社表示:“霍梅尼的追殺令是一項宗教教令,永遠不會失效或過時。”

倘若是8月之前,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哈梅內伊

這兩個名字對我而言是極為陌生,不過,這個時點就稍微熟悉一些——因為最近在讀一本厚近1000頁的

《伊朗五百年》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2】兩個概念中的伊朗

伊朗算是一個比較“現代”的稱呼,這塊土地以前的名字叫【波斯】。沒錯,就是我們在各種歷史書、影視劇中接觸到的那個【波斯】,如假包換,童叟無欺。

波斯,或者說伊朗,已經擁有近2500年的歷史,由於伊朗的地理位置位於歐亞大陸兩條貿易線的交叉路口(一條是穿過伊朗北部和中部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從印度到波斯灣的香料之路),這使得其可以成為一個文化昌盛、商業繁榮和人才濟濟的區域帝國,但這個“香餑餑”也成為周圍更強大力量覬覦的物件。

於是,伊朗一直或主動或被動地接納了眾多不同種族、文化和語言的族群,成為多元族群的共同家園,當然,伴隨其發展的,是這2500年裡,伊朗長期處於政治上的不穩定狀態。

我對於伊朗的“概念”,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全面伊斯蘭化後

,與

逐步伊斯蘭化前

全面伊斯蘭化後

的歷史,就是這本《伊朗五百年》講述的核心內容,它涉及5個王朝的更替,至少3次革命、3次內戰、4次外國佔領,以及1個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怎一個“亂”字了得?!

而且,本書的重心集中在19世紀和20世紀這兩個大時代。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波斯波利斯殘存浮雕

這段歷史讀起來讓我對中國以外地區宗教的“狂熱”與“極端“感到震驚。中國古代的宗教往往與起義有關,近現代的宗教又難免與貪汙腐敗有關,但鮮有極端虔誠的信徒毫無保留的獻身這種情況,更不用說一個宗教衍生出的不同教派有時各種相互不容,一定要你死我活這樣的情況。

在近現代概念上,必然是國家高於宗教,而不是宗教高於國家。可用則用,不可用則棄置——基督教被皇帝奉為古羅馬國教,本質上是因為利用宗教更利於管理;亨利八世執意與羅馬教廷鬧翻,說白了還是因為梵蒂岡的手已經開始干涉到自己的實際權力。

或許,在16世紀初,什葉派被宣佈為伊朗國教,當時的統治者也有這般考慮,當意識形態有了核心與統一,民眾就有了一種精神寄託,這是有助於增強伊朗各民族各階層對國家的凝聚力,像18世紀後期,四分五裂的伊朗能再次統一,宗教的助力不可小覷。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3】中東“火藥桶”

轉眼到了1908年,伊朗首次開採出了石油,成為全世界的焦點,確切的說,是歐美列強關注的焦點。

全世界很少有說對石油沒有需求的,於是,伊朗這個小國的命運被時代裹挾進世界局勢,而不久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讓伊朗成為各個交戰國的“重點關注物件”——誰能控制住這裡,就能擁有無數寶貴的石油,也就意味著財富和權力。

客觀來說,當時落後的伊朗,面對歐美諸國的“磨刀霍霍”,不得不從過去的封建體制中走出來,而這種變革就意味著蛋糕的重新分配,勢必造成新舊勢力的對立。

所謂的“火藥桶”,不僅是來自國外力量的狙擊,更有國內激進與保守勢力的“磨合”,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湧入,讓上層與下層的割裂感越來越明顯與尖銳,巴列維王朝的統治者有點“走鋼絲”的狀態——想融進現代文明世界就必須變革,但這種變革應該如何一步步邁出,如何維穩與制衡,他們沒有參考書目,只能晃晃悠悠提心吊膽地走。

冷戰的濃雲終於蔓延到了波斯灣,美國為了牽制蘇聯,將伊朗視為自己的地區盟友,同時,伊朗也試圖藉此機會抱個大腿,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參與者。

美國在當時給了伊朗不少實實在在的經濟援助——俗稱的“撒幣”,更值得一提的是提供核工業建設的幫助。不過,巴列維王朝的統治者似乎拿了錢就不知道如何在鋼絲上保持平衡,財富的再分配問題沒能解決好,結果社會矛盾格外尖銳。

各國曆史上都出現過的問題重現,極端的環境催生極端的解決辦法,伊朗這個“火藥桶”終於還是還是炸了,不僅響聲大,而且當量足。

1979年,震驚世界的伊斯蘭革命讓這個地區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共和國。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隨之而來的,是美國與伊朗很快就從盟友變為仇敵。對美國而言,給伊朗的援助是不可能再有的,對伊朗核工業的限制是迫在眉睫的,萬一有些極端教徒真的掌握了“原子的奧秘”,威脅到的就是全人類的明天了。

於是,美國主導下的各國對伊朗的制裁延續了幾十年。

同時值得一說的是兩伊戰爭,兩個國家打了8年,無數財富灰飛煙滅,究竟有多少無辜的平民喪生也無從統計,簡言之,對於伊朗而言,錯過了好的發展機會,又砸了不少新生的本錢。

在《伊朗五百年》的作者阿巴斯·阿馬納特看來,伊斯蘭革命後的新伊朗,由於對社會各個層面進行“伊斯蘭改造”——我的理解是“宗教高於國家”,雖然宗教認同、民族意識與國家榮譽得到了高度統一,但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封閉、僵化和“保守”。

當然,我自己是不太明白如今的伊朗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它是否真的更加封閉、僵化和“保守”,我也不清楚——因為當我們沒有了解社會平民的生活,是沒法衡量所謂的“好與壞”。

況且,知道與否,也與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

當然,慨嘆還是有的,平心而論,我能生活在相對平和的中國,而且是相對富庶的江蘇,已經足夠幸運。對比伊朗這500年的沉浮,終究還是想到:穩定壓倒一切,對於老百姓,不用擔心能不能平安活到明天,才是一種可貴的幸福吧。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4】《伊朗五百年》閱讀指北

《伊朗五百年》稱得上是我所讀過的讀客出的歷史書中最厚的一本了。中東地區的歷史,對於國人總體而言算小眾歷史,但越是“小眾歷史”,結合當代國際政治局勢,讀起來自然別有一番味道。

當然,這本偏“政治歷史”的書,讀起來自然是沒有像《三國不演義》這種充斥著算計、權謀的暢快淋漓感,《伊朗五百年》的視角更宏觀,於是,只能看到些許內外部勢力的較量和“你方唱罷我登場”。

不過,在國內關於伊朗(波斯)歷史並沒有一部“大而全”的現實面前,《伊朗五百年》不能說是“最佳”,只能說是“唯一的好選擇”。

叮囑一句,這書著實厚實,這兩週我幾乎每晚都在硬啃,如果沒啥讀書定力的朋友,收藏本書前還望三思

讀《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東“火藥桶”為什麼一點就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