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不同的“歸因偏差”,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家長要重視

由 育兒黃金A計劃 發表于 娛樂2022-07-12
簡介基本歸因偏差加入某一天早上,有一個孩子遲到了還沒到學校,這個孩子以前也曾經有過遲到的行為,如果您是老師您會怎麼想呢

常見的歸因偏差有哪幾種

文|育兒黃金計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會發現孩子的一些行為常常是“不走尋常路”的,有時還會讓家長萬分抓狂,甚至家長會有“打孩子”的衝動!

這種“不走尋常路”的行為,有的是孩子“突如其來”的行為,有的是家長告訴很多遍“明令禁止”的行為,家長內心簡直就是崩潰的。

當孩子的一些行為出乎你的意料,甚至使你無法容忍的時候,你是選擇順其自然,還是會大聲呵斥孩子,還是動手打孩子呢?

事實上,父母之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反應,那就是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也就是“歸因偏差”在作怪。

“歸因偏差”促使父母思考問題的侷限,也就自然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一種現象感到新奇時,都會不自然的對這個事物進行一下自己的分析,總會用自己的想法試圖找到背後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歸因”。

那麼什麼是“歸因偏差”呢?歸因偏差是大多數人具有的無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將個人行為及其結果進行不準確歸因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認知者歪曲了事情的某些正確的資訊。

不同的“歸因偏差”,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家長要重視

比如,有句俗語叫“一唱雄雞天下白”,這就是一種歸因偏差,公雞每天早晨一啼叫,天就亮了,那麼公雞就會認為是它一叫天才亮的。

但眾所周知,天放亮和雞叫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再比如,孩子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學習特別努力,最近的期中考試成績進步非常大,那麼家長就認為是努力的結果;

這也是一種歸因偏差,其實孩子成績提高努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學習方法的改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基本歸因偏差

加入某一天早上,有一個孩子遲到了還沒到學校,這個孩子以前也曾經有過遲到的行為,如果您是老師您會怎麼想呢?

這個孩子是生病了,還是家裡有什麼特殊事情沒來呢?

這孩子,以前就總遲到,現在還不改過,自制力太差了!

有第二種想法的人就屬於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就是指人們常常低估行為的情境原因,高估傾向性原因,也就是當我們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我們總是喜歡傾向於行為者。

前文中,由於老師並沒有接到家長的請假,在沒接收到任何資訊的前提下,根據孩子以前的表現,如果就確定了孩子吃到是因為自制力差的原因。

最通俗點的解釋,老師認為孩子遲到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反而忽略了可能造成遲到的其他因素等。

這就造成了老師對孩子的定位就變成了這個孩子是一個自制力差,缺乏紀律意識的孩子。那麼自然而然,在將來一旦孩子出現什麼錯誤老師就會把這個負面標籤貼到孩子身上。

而且常常這種“偏見”卻是很難“更新”的,比如,孩子寫作業慢,我們就認為孩子時慢性子,幹什麼都是慢的;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那麼這個孩子就是淘氣的……這些都要歸結為“基本歸因偏差”。一句俗語總結,那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

對待基本歸因偏差這種認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的錯誤一定要仔細瞭解;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背後隱藏的真正的原因,不要因表面現象直接對孩子進行否定,或者直接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等錯誤的行為。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站在平等、尊重的角度,讓孩子多多表達自己的心聲,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家長要把自己當時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監督者”和“審判者”。

不同的“歸因偏差”,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家長要重視

2。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記得當初劉翔跨欄奪冠後,各種媒體包括身邊好多人都對此事加以議論,面對這個舉國歡慶的新聞:

各種對劉翔的奪冠,作為觀眾,或者說作為旁觀者的評價也紛紛傳來,有的人認為是劉翔真正實力的證明,而有的人卻認為僅僅是運氣使然。

而後劉翔又經歷的傷痛的折磨,導致比賽成績下降後,有是鋪天蓋地的各種評價和新聞,而這次幾乎都傾向於各種負面的言論。那麼這種歸因偏差就屬於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基因偏差就是,行動者歸因將個人失敗歸因為情景,成功歸因為內在的特質;觀察者則將個人失敗歸因為特質,成功歸為情景。

由於行動者與觀察者的資訊來源不同,判斷思維不同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行動者在對自己過去會有一個確定的資訊,而這種資訊是觀察者所獲取不到的,那麼很自然他們對同一件事情做出的判斷是不同的。

同樣,行動者因為對自己的過去有所瞭解,那麼他一旦遭遇到問題或失敗時,就很容易將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歸結於外部因素。

由於觀察者對行動者的不瞭解,很容易將他們的問題或者失敗歸結於內部因素。

比如,學校的考試,在學生看來,考試沒考好,不是因為題難就是因為老師判卷太嚴,或者是因為學校隔壁施工聲音大影響答題;

而站在老師的角度就是學生考試沒考好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努力、沒有認真學習,至於很自然的忽略了導致學生成績下滑的其他因素,比如家中的變故、學生的身體因素等。

這種偏差型別,對於孩子這一群體來說,就要經常自我反省,學會在事情中先學會尋找內因,查詢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認真的反省自己查詢自身的原因,才會讓自己得到一定的進步。

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呢,則要更多和孩子溝通,老師和家長之間也要做到經常溝通,老師和家長要隨時掌握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動態,才能理性分析孩子的行為。

不同的“歸因偏差”,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家長要重視

3。自利歸因偏差

琳琳和兮兮一起參加學校的舞蹈比賽,兩個人共同表演的雙人舞,這個舞蹈在她們兩人日常練習的時候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評,這讓兩個人信心滿滿,認為一定會在比賽中大放異彩

可是比賽結果卻讓她們大失所望,只得了三等獎,兩人都很氣餒,可是兮兮很快調整了狀態,而琳琳卻一直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在家時還偷偷的哭了,有時埋怨評委的不專業,有時埋怨兮兮配合的不好等等。

像琳琳這樣的孩子就屬於自利歸因偏差型別的,所謂自利歸因偏差就是指人們一般對良好的行為或成功歸因於自身,而將不良的行為或失敗歸因於外部情境或他人。

簡單說就是好的結果都是因為自己,壞的結果都是因為別人造成的。這種歸因偏差還會在人們進行玩配合性的手遊中比較常見;

比如玩手遊中,勝利了是因為團隊的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輸了就是因為隊友很坑造成的。

這樣的人常常看不到自身的問題所在,總將壞的結果歸結於別人身上,自己不承擔任何責任,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價值、自尊和美好的形象,認不清眼前的事實,逃避責任,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總是處於“與我無關”的逃避狀態,自然就會沒有進步,永遠與成功失之交臂。

這種型別的歸因偏差,首先對自己進行理性分析,或者找父母老師為自己分析原因,並虛心接受任何評價的建議,在結合自己總結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剖析。

讓孩子學會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不要怨天尤人,儘可能的強調客觀原因。千萬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論一點,不及其餘。

不同的“歸因偏差”,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家長要重視

不同的人對待每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每人處事方式,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而三觀的形成又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所以當我們無法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妨去了解一下他曾經的經歷,也許就會理解他的行為和思維。

一百個家庭培養出一百樣的孩子,當100個孩子長大後,背後隱藏的是這100個家庭世界觀的較量!

今日互動:面對孩子的行為,您屬於哪種歸因?歡迎留言討論。

————————

新手爸媽們,看我的文章,分享點贊,和我一起制定育兒黃金計劃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