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藝術2022-05-23
簡介如上所言,當一個人遇見挫折和失敗時,的確會產生一些反常行為

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失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關於如何看待人生成敗,前人一早就有了答案。

正確的態度決定出路,出路帶來辦法。辦法未必能夠讓一個人獲取成功,卻能夠使人走出困境,積累經驗,並在以後的道路上趨利避害。

顯然,失敗如何來臨的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高壓、絕望之下,還能找到正確的出口,使自己再度出發,而要走到這一步,個人對失敗的理解就非常重要。

而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面對問題的話,

當我們談論失敗時,我們真正所說的,是一個人的挫折承受力。

所謂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在遭遇挫折,身處困境時,是否承受得住打擊和壓力,有無擺脫和排解困境,進而使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不失常的一種耐受能力。

一般也可稱為個體適應挫折、抵抗和應付挫折的一種心理素養。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一般而言,心理上挫折承受力比較強大的人,在遇到挫折時候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應會比較小,受到挫折影響的時間也比較短,且因挫折而來的消極影響也非常少。

與此相反,心理挫折承受力相對比較弱的人,則很容易在失敗和挫折面前大腦一片空白,不知所措;而失敗和挫折對他們帶來的不良影響既非常大又非常容易影響其判斷決策,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理和行為上的失常。

而從更為廣義的範圍上來歸納,造成心理挫折的原因我們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

(1) 客觀原因,比如身體健康、時空環境、社會條件等。這些外在的客觀條件,就是妨礙個人動機和願望實現,導致失敗進而產生心理挫折。

(2) 主觀原因,個體對對人生目標的理解與評估程度,自身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人們在面對挫折時,無法有效因谷底,並因此而產生問題。

知道了主客觀因素,就能夠理性面對自己的問題和困擾。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畢竟,人的身體以外的其他素質,原本就隸屬於人自身的心理範疇。而人的言行實際上就是自身心理活動不同程度上的外在表現。如前所述,

造成一個人心理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觀社會因素,但最不能忽略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主觀上的心理動機衝突。

因為,人們的行為總是帶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是希望經過努力達到一定的目的。

如果一個人制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又採取了完全不對路的方法,那麼,在個體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遇到困難和障礙,如果不及時加以調理和修正,那麼失敗和挫折就一定會隨之而來。

當失敗與挫折來臨時,人不僅在心理上深有感觸,在生理上及身體器官感受上也會有所體悟和反應。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譬如,通常我們會看到遭受嚴重挫折後的個人,情緒上會表現出抑鬱、消極、憤懣、低落、對自己失望、絕望甚至埋怨報復等躁鬱心態;而在生理上,人體則會表現出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胃酸分泌減少、食慾不振等現象。

如上所言,當一個人遇見挫折和失敗時,的確會產生一些反常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過程,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正確面對?以下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舒緩內心的糾結:

1.改變行為方式方法,繞過樹立在自己面前的障礙物,去選擇另一條路徑,以實現目標。

2.如果眼前的障礙物無法改變,那麼久修訂自己的大目標為較小的小目標。

3.找朋友傾訴、唱歌、旅遊。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4。 堅信自己的信念,問問自己的內心並回答自己:自己這一次的困難是否可以擊倒自己?如果事情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那麼自己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什麼。

5。 始終相信自己,確認自己是好人,不會比別人過得更壞,自己一定會比別人強。

6。 明確和梳理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是被生活和其他人所需要的。

7。 確認天生我才必有用,明確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人生意義,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8。 從精神上鼓勵自己“我是堅強和不可戰勝的!”不沉溺於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應,也不去過多地想自己委屈,啟用自己正面向上的,積極的情緒,然後開始踏踏實實做事情,其餘的,請順其自然。

9。 調理好心理情緒後,要確認自己會走出困境,並相信時間會醫治好自己的創傷。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10。 多強調人生舞臺是自己的,所遇見的困難只不過是成功過程中對自己的錘鍊、磨礪和洗禮自己靈魂的機會。

凡事做到純粹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事實上,這世上絕對沒有不可攀越的困難和人生高峰,因此,要始終對樂觀、自信,並以堅韌、坦然的心態,去竭力為自己的人生拼搏。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這麼多的自我心理建設呢?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外部環境,只能設法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是需要心理資源和方法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自控力》大受歡迎的原因。

所謂自控力,其核心意義主要體現在“控”上。

自控力完全區別於“自制力”,所謂自控,既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我的控制,又可以理解為對外界誘惑以及自身行為習慣的一種有意識的收縮與控制。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能夠走多遠

一個缺乏自控力的人,通常不會形成好的習慣行為,當外環境發生變化時,就會因為抵擋不住外界誘惑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因此,我們提倡的自我控制,往往就是調節自我心態,增強自我意志力。而理性面對失敗這一行為思路本身,就是自控力的一種表現。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artakovsky, M。 (2018)。 6 Ways to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Less Codepend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