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楊家埠年畫與“年畫大王”楊洛書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藝術2022-05-23
簡介但老人說,所有榮譽都是過眼煙雲,自己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楊家埠木版年畫古法技藝傳承下去,他要給先人一個交代

現代年畫和傳統年畫有何異同

濰坊市成功入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是山東省唯一入選城市。“東亞文化之都”是重要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帶動城市文化繁榮,促進城市開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寒亭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寒亭區將以建立“東亞文化之都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地方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和傳播力,提升寒亭文化的影響力。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楊家埠年畫與“年畫大王”楊洛書

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有兩項國家級非遺專案,一是楊家埠風箏,另一個就是楊家埠年畫。據楊氏祖譜記載,楊氏先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四川梓潼遷來濰坊,帶來佛經文圖雕版手藝。受明初政治及魯地儒家思想的影響,楊氏雕版從內容到技術發生重大演變,誕生了楊家埠木刻雕版年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楊家埠出現了同順堂、恆順堂、萬增城、天和永等畫店,年畫業初具規模。至清朝中葉,楊家埠年畫發展到鼎盛,畫種上千,高手輩出,印畫旺季全村家家老少上陣,通宵達旦,來往客商日達千人,年畫產量年達七千餘萬張。那時楊家埠村內畫店百家,外地畫店近到周邊、遠到哈爾濱,也有一百數十家。楊家埠年畫由此技響四方,譽滿大半個中國。

近代清末以來,戰亂連年,楊家埠年畫開始衰敗,幾陷絕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政府兩次組織搶救,楊家埠年畫才得以延續。近一二十年來,寒亭區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國寶級文化遺產,挖掘歷史,培訓新人,建起楊家埠旅遊開發區、民俗大觀園,推動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再度繁榮。

被譽為“中國年畫大王”的楊洛書老人是現代楊家埠年畫的代表性人物。老人今年95歲,從藝80載,同順德畫店第19代傳人。他7歲從父學畫、摸刻刀,14歲時開始製作年畫,18歲就小有名氣,尤以刻版最精。80年來,老人不遺餘力地進行楊家埠年畫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收藏了各年代畫版3200餘塊。1993年,老人無償將50餘塊明清畫版捐獻給國家博物館,經考證,其中一塊是明朝弘治年間方貢箋木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質畫版,極具歷史價值。老人首創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系列人物年畫,將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盡收筆下,共刻有人物畫版446套,每套畫版包括1塊線版和5塊套色版,合計2600餘塊,歷時10年,蔚然大觀,成木版年畫之最。他刻制的一套《歷代帝王全圖》畫版,用宣紙印成年畫近一尺厚,全國僅有,成為絕世珍品。老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是全國文聯和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民間文化傑出代表,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遊部授予的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工作者,是國家郵政部門全國發行的個性化郵票、紀念封的紀念人物。但老人說,所有榮譽都是過眼煙雲,自己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楊家埠木版年畫古法技藝傳承下去,他要給先人一個交代。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楊家埠年畫與“年畫大王”楊洛書

【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