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導演李宇星:一群太原後生創作的太原故事

由 山西晚報 發表于 藝術2022-01-21
簡介李宇星對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說,他權衡了一下,決定全程太普(太原普通話的簡稱)對話,“純粹的方言會把電影的型別感和商業性磨損得比較厲害,普通話又沒有生活的質感,所以還是挑選中間方式

李宇星名字怎麼樣

導演李宇星:一群太原後生創作的太原故事

導演李宇星:一群太原後生創作的太原故事

96年的導演李宇星,咱太原後生。89年的編劇周遊,也是咱太原後生。認識了近十年的他們,正一起為職業生涯中第一部院線長片的籌拍忙活著。電影的名字叫《舍利塔》,講述的是三個太原人的故事。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期間,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見到了入圍創投單元,正拿著劇本與光線、阿里、萬達等圈內大公司洽談合作意向的他們。雖然在這個行業早已不是新手上路,但對於自己的第一部院線長片取材家鄉、迴歸家鄉的做法,導演李宇星說,“講述家鄉的故事,也是我們能講得最清楚的故事。想要完成對家鄉的訴說,我們還是要回來,紮根到我們熟悉的生活中拍攝。至少讓咱們山西人一看,對,它就是這個味兒!”

三個故事都是真人真事

對李宇星、周遊的採訪一開始,他倆就迫不及待地給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講了這個電影故事——

藝術取材於生活。《舍利塔》就是一次對生活的“復刻”。三個太原人的故事,也是編劇周遊身邊發生的故事。一個靠買彩票獲得成就感,卻又最終得來一場空的“投機者”蘆一葦;一個已改邪歸正,卻又無法擺脫過去陰影的“社會人”周老二;一個曾遠走他鄉又被迫回到故鄉,發現生活依舊一團亂麻的“失落者”梁麗。雖然故事的前半段聽上去壓抑又讓人崩潰,但導演和編劇在創作中還是心懷善意,給三個人物在崩潰邊緣找到了希望的支點,一碗牛肉麵、一個家人的電話、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太原人,他們也是編劇周遊身邊的親戚朋友。

聽完故事,難免冒出《舍利塔》這個片名從何而來的疑問?但當太原小夥兒周遊說出第一句話時,就瞬間“解題”了。“太原有著名的雙塔寺,而且太原周圍有非常多的塔形建築。故事中,三個主人公在即將崩潰的時候,都選擇上一座塔,想跳下來結束生命。但因為他們找到了生活的新支點,就沒有從塔上跳下來,而是又回到現實生活中。所以我寫劇本第一句話是‘太原的某處有一座古塔,有些人在上面思考、有些人從上面跳下、有些人從上面開始’,‘舍利塔’是重生的象徵吧。”

希望賈樟柯能來演個角色

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李宇星,其實已經拍過不少作品,也在國內外拿過一些獎項。他此前的兩個短片作品,也都是在太原取景拍攝,而這部講家鄉故事的電影,當然也得在“家門口”拍。不過對於自己的第一部院線長片,他的想法更加大膽卻也更加慎重,“很想讓這部電影一鳴驚人一下。”李宇星笑著說。他已經選定三部影片,來作為《舍利塔》的影像參考影片,“《巴別塔》《哈嘍!樹先生》以及韓國導演羅宏鎮的《黃海》。這部電影在風格和質感上尤其會更像《黃海》。因為我和編劇都喜歡羅宏鎮的電影。”

而對於演員和電影的語言方面,李宇星說得看下一步電影能取得多少投資,來決定演員的咖位,不過他非常希望賈樟柯能來演劇中的周老二,“看過他以前客串的角色,感覺他演這個人物效果會非常好。”

濃濃太原氛圍的電影怎能沒有濃濃的太原口音?李宇星對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說,他權衡了一下,決定全程太普(太原普通話的簡稱)對話,“純粹的方言會把電影的型別感和商業性磨損得比較厲害,普通話又沒有生活的質感,所以還是挑選中間方式。”李宇星表示,目前《舍利塔》進入立項籌備階段,像光線、阿里、萬達這樣的大公司對他們的專案都非常感興趣。在平遙國際電影展期間,他們頻繁地與各大公司投資人見面,“見了不少業界前輩,學習了不少東西。”

“上有老下有小”的創作班底

坐在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面前的李宇星和周遊,算是一對電影創作上的搭檔。他們的故事,說起來也像劇本一樣關聯性強、故事線索多,十分有看頭。

他們兩個都是太原人,都是在第二外國語學校讀高中,只不過前後差了7年。當週遊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編劇專業畢業時,李宇星正準備高考,向北京電影學院衝刺。而畢業後的周遊一邊創作,一邊在太原一個朋友開的藝考補習班裡當老師,李宇星成了他補習班上的學生。“我當了他兩年的老師,就從那時候開始認識,感覺興趣愛好和對電影的審美都很相似。後來他上北京電影學院,我也常住北京,他經常去我家玩,聯絡一直很密切。”周遊說。

相同的興趣愛好和職業方向,讓學導演的李宇星和學編劇的周遊,開始了電影上的合作。當然,這個團隊不止有他們兩個太原人,《舍利塔》的製片人之一楊青青,是個98年出生的太原女孩,目前中戲在讀。她也是在藝考補習班裡認識了老師周遊,算是導演李宇星的師妹。而這個團隊中的美術設計,也是太原人。此外,《舍利塔》的另一位編劇戰宏,則是周遊大學時的班主任,兩人合作了十幾年,一起創作話劇、網劇等。

老師、學生、師兄妹,在介紹完《舍利塔》的創作班底後,處在這個關係鏈條中間的周遊,開玩笑地對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說,感覺自己在團隊裡是“上有老下有小”。

他們找到彼此是最大幸運

就是這樣一個因地域和師生情誼,以及對電影的共同愛好走到一起的創作班底,聊著聊著,將故事最終變成了劇本。他們供職的北京七卓音文化傳播公司將《舍利塔》的劇本,投到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陌陌創投單元的評選中,並從六百多件作品裡脫穎而出順利入圍。“我們是地道的太原人,一起做一個地道的太原故事,我相信在小細節的質感上會更真實。”導演李宇星很有信心地對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說。

在影視行業裡,對於很多剛涉足的青年導演,多會走自編自導的道路。沒有那麼多好劇本“投懷送抱”,得靠自己去寫故事,完成長片處女作甚至是第二部作品。“像你這樣有專業編劇‘加持’的幸運,並不是每個青年導演都有的。”當山西晚報北國新聞記者這樣對李宇星感慨時,這個年輕人提出了他更專業的觀點。“很多年輕導演的作品,都是作者電影,個人性很強。但是我們想踏足型別片。對於型別電影,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去做。而且我認為,型別片才是電影工業化的健康狀態,編劇和導演相互配合牽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

作為編劇的周遊,也很認可這種狀態,他說大家在一起的共識,就是想踏實地講好故事。作為編劇這個影視行業裡的稀缺資源,周遊的感覺是“能找到可以表達你創作想法的導演和團隊其實很難!”但因為他有了這幫彼此熟悉的兄弟,周遊可以安心地做他的編劇工作,“我很幸運的一點就是能有這樣的團隊。所以至少近幾年,我沒有做導演的打算,因為我想把編劇這個事情先做明白了再說。”周遊說。

其實,找到了熟悉的彼此,可以說是他們這個團隊所有人的幸運;由小及大,同樣也是年輕的山西影視行業從業者的幸運;更是山西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幸運。

有更多的老鄉結伴同行,有更多的山西年輕人回來講述故鄉、拍攝故土,在完成對家鄉訴說的同時,也一次次助力山西文化產業發展車輪的不斷前行。

山西晚報記者 張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