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由 宋史研究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01-05
簡介新書推介《黃庭堅書學研究》主編:陳志平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11月(再版)序一序二導論上篇 黃庭堅書論研究第一章 黃庭堅與文字禪第一節 北宋“詩文書畫一體”論第二節 關於“文字禪”第三節 黃庭堅的“援禪入詩”第二章 黃庭

張傳旭字畫值多少錢

*轉自“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公眾號。

按語

文研院自創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推動跨學科交叉合作,為知識積累和思想創新提供學術支撐。近年來學界不少新著出版,其中一些書的想法或在文研院萌生,或曾在文研院得到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學者的反覆討論。2020年,文研院微信公眾號設立“新書推介”欄目,對和文研院有關學者的學術出版情況進行追蹤和介紹。

本期新書推介欄目,我們介紹近期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黃庭堅書學研究》,該書由文研院第九期邀訪學者、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志平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2020年秋季學期,陳志平老師在文研院駐訪,期間修訂了本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再版。我們在此轉發該書簡介,及杭州師範大學方愛龍教授撰寫的書評《陳志平和他的<黃庭堅書學研究>》。

文研院長期關注藝術史學科的發展,並支援相關學術活動的推進。陳志平老師在文研院駐訪期間,也曾組織策劃“書法史研究的材料空間”論壇,詳情請關注文研院微信公眾號後續釋出的論壇紀要。

新書推介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黃庭堅書學研究》

主編

:陳志平

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再版)

序一

序二

導論

上篇 黃庭堅書論研究

第一章 黃庭堅與文字禪

第一節 北宋“詩文書畫一體”論

第二節 關於“文字禪”

第三節 黃庭堅的“援禪入詩”

第二章 黃庭堅書論中的“韻”“俗”“意”

第一節 韻——澄明的心性本體

第二節 俗——漸修的理論根據

第三節 意——神秘的內在體驗

中篇 黃庭堅書法創作研究

第一章 黃庭堅把握筆墨的特殊方式

第一節 以平等觀作欹側字

第二節 以真實相出遊戲法

第三節 以磊落人書細碎事

第二章 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

第一節 第一階段:少年—元祐末

第二節 第二階段:元祐末—元符二年

第三節 第三階段:元符末—去世

第三章 黃庭堅的“字中有筆”

第一節 揮運之妙

第二節 形質之妙

第四章 黃庭堅的詩、書一體

第一節 風格的共同性

第二節 做法的相似性

下篇 黃庭堅書事、交遊和作品考證

第一章 黃庭堅書事考

第一節 黃庭堅早期書法的成名

第二節 關於師從周越學草

第三節 關於見到懷素《自序》真跡

第四節 黃庭堅與宋代筆制

第五節 黃庭堅與雞毛筆

第二章 黃庭堅與同時代書畫家交遊考

第一節 黃庭堅與叢林書畫僧的交遊

第二節 黃庭堅與北宋書法名家

第三章 黃庭堅書帖考

結論

附錄一 《黃庭堅全集》雜考

附錄二 山谷詞系年考證商榷

附錄三 黃庭堅武昌行實綜考

附錄四 黃庭堅書學研究論文目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陳志平和他的《黃庭堅書學研究》

方愛龍 | 文

陳志平博士所著的《黃庭堅書學研究》在近年出版的書學研究專著中是最值得推薦者之一。在我的閱讀視野裡,這是一部內容詳實、考述嚴謹、觀點鮮明的關於書法家個案研究的深入之作,在廣度上有拓展創新,在深度上有掘進發明,不僅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書學研究從業人員有較強的啟發意義,而且較好地在書學研究領域與其他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特別是文史領域)之間架構了一條學術對話線。

黃庭堅是橫跨詩歌與書法兩大文藝高峰的文化巨匠,古往今來,黃庭堅也一直是熱門的研究物件。這自然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的文化研究現象。陳志平以後起學者的身份選擇“熱門”,不惟需要一種勘破“前修未密”的學術能力,更應抱定一種力求“後出轉精”的學術責任。從陳志平的已有成果看,他顯然具備了這樣的學力,並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陳志平從1998年就開始了他的黃庭堅研究,至2006年《黃庭堅書學研究》一書淨稿刊行,整整為之付出了八個春秋,其中包括了兩度學位論文均以黃庭堅書學為主題的寒窗六載的碩、博研究生求學經歷。而在2002—2006年間,陳志平先後於《書法研究》《書法叢刊》《中國書法》《書法雜誌》《書法之友》《收藏家》《文史知識》《廣東社會科學》《暨南學報》《中國韻文學刊》等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有關黃庭堅的學術論文。拿他自己的話說:這八年裡“與黃庭堅可謂形影不離”(《黃庭堅書學研究》舊版後記,P352。注:以下頁碼均為舊版)。天道酬勤,陳志平的系列成果迅速在黃庭堅研究和書學研究兩個方向上得到同行專家認可,並獲得了較高評價。僅就他的書學研究成果而言,2004年以《從黃庭堅悟入“字中有筆”的媒介看他的“以禪入書”》一文獲“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二等獎,2005年以《論黃庭堅詩、書創作的相似性聯絡》一文在“嶽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論壇”獲得一等獎。而《黃庭堅書學研究》正是陳志平以他的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為根基,在同題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又經二年有餘的時間復加精審細核修改而成,得到了文史研究領域權威學者的嘉許與推薦,列入中華書局“中華文史新刊”叢書加以出版,甫一新出,即於2006年獲得了中國書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舊版《黃庭堅書學研究》,封面為歐陽中石先生題簽

顯然,陳志平的《黃庭堅書學研究》是以視野新穎的學術方法和多見發明的考辨闡論而贏得了同行專家的肯定。該著的主體內容分為三大板塊:上篇“黃庭堅書論研究”,重點梳理了黃庭堅與“文字禪”的關係,同時詳細論述了黃庭堅書論中“韻”、“俗”、“意”三個概念的禪學意蘊與文化內涵;中篇“黃庭堅書法創作研究”,針對黃庭堅書法創作中把握筆墨的特殊方式及其書風的形成與演變展開論述,同時對黃庭堅“字中有筆”的創作方式和詩、書一體的獨特表現進行了專題研討;下篇“黃庭堅書事、交遊和作品考證”,則主要就與前面兩大板塊內容相關聯的一些具體事例作些交代和補充,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並就一些具體問題作詳考細繹。此外,按照學位論文的總體要求,前出“導論”,後出“結論”,再出本研究課題的其它基礎性補充材料作為5種“附錄”:一,《〈黃庭堅全集〉雜考》;二,《山谷詞系年考證商榷》;三,《黃庭堅武昌行實綜考》;四,黃庭堅書學研究論文目錄;五,參考文獻。出版之際,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史研究專家董琨先生,作者的良師益友、書法史論研究專家張天弓先生,欣然為之作序,並從各自的學術視角給予充分肯定與勉勵。

詳閱該著作,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陳志平對於“黃庭堅書學”這一研究課題,是抱著虔誠之心,投入勤謹之力,而自信地展開深入有序的研究工作的。

陳志平有敏銳的學術眼光。首先,作者是在自己已有的學術積累基礎之上,摸清了當前黃庭堅研究的整體現狀,掌握了有關黃庭堅研究的主流學術成果,作出了自己的學術判斷:晚近以來的黃庭堅研究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有關黃庭堅的書學研究與其他方面的研究有著明顯的脫節現象,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二,主觀上是各自領域的研究者缺少溝通和互相借鑑,客觀上是各自學問領域的研究思路與敘述語言存在差別。其次,作者透過對當前已有的黃庭堅研究成果的解讀,既注意到了有關學者就宋代儒學的轉型對黃庭堅書學的影響所取得的一定成果,也覺察到當代學者對黃庭堅書學與禪學的關係揭示不足,而這恰恰是深入研究黃庭堅書學所須突破的一大障礙。

在這一點上,作者的學術思想非常明確:黃庭堅是他那個時代將書學和禪學結合得最好的人物,不對黃庭堅書學與禪學的關係展開研究,或在黃庭堅書學研究中不能正確深入地理解他的禪學思想,就無法窺見黃庭堅書學思想的精髓。

正是有了如上的學術思考,作者敏銳地探悉到黃庭堅的哲學思想已經滲透於他對詩文書畫的思考和探索之中,成為黃庭堅書學和詩學相互連線的紐帶。因而,陳志平知難而上,頗具學術眼光地選擇了這個以“文字禪和黃庭堅的書學”為核心的研究課題。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黃庭堅《諸上座帖》區域性

陳志平有新穎的學術方法。儘管目前的成果是以《黃庭堅書學研究》為題的專著,但陳志平顯然不願作成一種面面俱到的學術綜述式的“大著作”,而是精心經營,使之成為一本每個章節都能體現出自己或大或小的思考與發明的“小書”。儘管這樣的選擇使自己的研究過程變得艱辛,需要有很大的學術突破的勇氣與能力,但陳志平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將目前的黃庭堅書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有效拓展,從而使自己的學術成果在黃庭堅研究領域裡贏得應有的“對話”資格與機會。陳志平最終切入到了一個新的學術視角——跨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學術目標。從大處著眼,全書以黃庭堅書學成就為中心,在掌握大量語料和作品的基礎上,儘可能溝通禪學、詩學與書學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在書學與禪學的關係上作出了深入探研。從小處著眼,對每個相關論題,都能依據翔實的史料作出具體的分析,不囿陳見,不隨時流,不著空言,不行枝蔓,圍繞中心而力求有所發明,時而辨偽訂訛,時而據理出新,於微細處一一可見其謹嚴的治學態度與明確的學術結論。

陳志平有嚴肅求實的學術態度。這首先表現在他對這一研究課題的整體框架的把握與闡論內容的選擇上。陳志平十分細心地注意到了近年來的黃庭堅研究新成果,從書學研究和綜合研究兩方面進行分類解讀,在書學研究成果方面,既注意到了徐邦達、傅申、水賚佑、曹寶麟等前輩專家的成果,也注意到了黃君、張傳旭等中青年學者的成果;在綜合研究方面,既關注到了黃寶華、劉維崇等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在黃庭堅評傳類著作中所作的書學探討,更注重陳用正、莫礪鋒、錢志熙、楊存慶、孫昌武、周裕鍇等黃庭堅研究專家從詩歌、哲學、文化等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綜合性闡論。陳志平很清楚,這些專家學者的成果既是自己的研究基礎,有著或大或小的啟發意義,也是自己研究課題的參照標杆,可以衡量自己的學術成色。基於此,陳志平在展開黃庭堅書學研究這一課題時,緊扣“書學與禪學”這一立論核心,重史料鉤稽,也重理論思辨,重研究基礎,更重學術出新。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陳志平老師在文研院邀訪學者論壇上

全書的論述採用了由大及小、由綱及目、由面及點的“倒敘”式結構,即首論黃庭堅的藝術思想,次論黃庭堅的藝術創作,末論黃庭堅的書事、交遊、書作。其因果關係,原本應為書事、交遊、書作是構成藝術創作的具體事例,而藝術創作又是展現藝術思想的具體行為。在我看來,作者作出如是“倒敘”式的考論安排,必定有其為文之道上的嚴格考慮,即不願把筆墨過多地鋪陳於具體事例上,儘管他在具體事例的考證上已經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並取得多處考論出新的學術原創點。作者的學術志向是要構建一種全新的黃庭堅書學研究模式,即深入探討黃庭堅書學與禪學的關係,而這一學術命題恰恰必須建立在全面深入地考量黃庭堅的哲學、詩歌等其他成就與思想的基礎之上。為此,陳志平抓住主線,在就黃庭堅書論展開論述時,首先是從黃庭堅對“文字禪”的論述入手,揭示了北宋“詩文書畫一體”論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禪的生命哲學和詩文書畫的結合最終促使了藝術的哲學化,傳達個體的“心之妙”成為詩文書畫的共同要求,進而闡述黃庭堅的“援禪入書”的真實內涵。透過對黃庭堅書論的大量解讀後,陳志平抓住了“韻”、“俗”、“意”三個核心範疇,展開了從禪學意蘊到文化內涵的深度剖析,並對“箭鋒所直”、“抖擻俗氣”、“木人之喻”等等典例給予聯絡書學的合理解析,以質樸的語言表現出精彩的邏輯思辨能力。在就黃庭堅書法創作展開論述時,以蘇軾的“三反”之評為導線,以佛禪思想為樞紐,偈語妙珠,機鋒迭出,揭示了黃庭堅書法創作中理性的一面。關於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的討論,以交遊行歷為明線,以參禪學佛為暗線,互相纏繞,實際上是對黃庭堅以草書為中心的創作觀念實現先後轉變的大考察,看似平常,其實已經與一般的書學論述拉開了距離。專出一章而就黃庭堅的“字中有筆”之論作出闡述,更是抓住關捩之舉,作者認為“字中有筆”是黃庭堅書法創作的綱領,它包括書法創作中一切以“微妙”為指歸的手段與效果,是黃庭堅貫徹了禪悟的精神而能用“法眼”觀照世間永珍、發現“妙理”並熔鑄於他書法中的結果。陳志平明確提出:“黃庭堅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藝術家,他的理性使得他的詩、書存在著內在表現的要求和感性顯現之間的矛盾。”(P172)因此,他以理性的學理思考與複雜的文獻分析為依據,將黃庭堅一生所表現出的複雜多樣、奇妙豐富的詩、書風格特徵,一一剖析,最後概括為六個方面的“共通性”,認為“奇、健、拙”更多體現了黃庭堅的理性追求,而“清、妍、和”則更接近於黃庭堅的感性方面,黃庭堅是在有意和無意、法則和直覺之間苦心經營著他的藝術。所以,陳志平選擇了從黃庭堅詩、書的“行布”這一關節出發,進一步揭示了黃庭堅詩、書一體的風格特徵,得出的考察結論是:“黃庭堅第一次將‘行布’一詞通用於詩書畫,正是看到了詩書畫在實踐中的共通之處。‘行布’和‘韻’一起,成了北宋‘詩文書畫一體’論形成的兩個標誌。”(P189)行文至此,全書所暗含兩個核心論調“文人是黃庭堅的本色”和“黃庭堅書法的基本風格是‘清勁’”就得到了合情合理的揭示。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帖

陳志平有著勤苦兼洽、善思明辨的學術品格。陳志平以自己身跨文學、書法兩肩的學力討論黃庭堅這樣一位詩、書巨匠,這不僅僅是一種自我挑戰,而更應是出自一種心靈深處的嚮往之情。正是有了這種欲與先賢作一心靈溝通的嚮往之情,所以他在討論黃庭堅的詩歌與書法的相似性聯絡(一體)時,引論頻發而無尋章摘句之嫌,自然作論而似香象渡河,使人讀罷掩卷而眼前依稀是黃山谷、蘇東坡與釋惠洪、釋惟清等人相聚談禪論藝的靈活景象。所有發論,均給出了古代的文獻依據與自己的邏輯推斷,言無妄論,句不虛出。尤其重視了詩論、畫論、書論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重視了佛教哲學與藝術哲學之間的內在聯絡,重視禪宗之趣與宋人尚意的根本關聯。不僅借用了“草蛇灰線”、“景語”、“隱括典故”、“意象”等等文學評論核心詞彙,也使用了“穿插”、“頂真”、“拆字”、“顛倒”等等這樣的修辭學專門術語。諸如此類的考論,細緻新穎而頗具說服力,對於考察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陳志平正是基於這些考察,結合黃庭堅在《書草老杜詩後與黃斌老》中的自跋,兼及黃庭堅參禪學佛的經歷,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的三大階段。

陳志平紮實的考證能力和良好的學術品格,在“下篇·黃庭堅書事、交遊和作品考證”中得到了具體而集中的展現。在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裡,作者梳理了若干史實與事實,對前文(尤其是中篇中的核心章節“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作出了有效而必要的補證,按照作者的話說是對“一些關節點”作出更清晰的交代。比如,對於黃庭堅早期書法的成名問題,陳志平是以黃庭堅與蘇軾的早年結交為中心而展開考索的,得出了一系列的結論:“黃庭堅早期書法的成名是因為他詩歌創作帶動的結果,同時與一些人為因素有關”(P211);“黃庭堅因書法而得名,大約在元祐二三年左右,是學蘇軾書法的結果”(P213);“黃庭堅如日中天的詩名是他的書法獲得時名並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P214);“黃庭堅正是用他在作詩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敏銳洞察力發現了他書法的不足,這當然可以看作是他的作詩帶動了書法在理論上的突破”(P215)。又比如,作者認為確定黃庭堅學習草書的開始時間對於研究山谷草書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當前的黃庭堅書法研究“或者忽視這個問題,或者語焉不詳”,於是從黃庭堅“學周越草書”這一關節點入手,以黃庭堅與黃斌老的交遊為中心,細加鉤考,得出了黃庭堅“學草當始於二十三歲左右”(即治平四年前後)這一新見(P215),同時指出黃庭堅中年以後“對周越草書俗病的反省是得力於蘇軾與錢穆父的指點,時間在元祐初年”,而“將自己的俗病歸咎於周越,主要原因在於周越名聲不好”(P218)。再比如,有關黃庭堅草書發展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見到懷素《自敘》真跡”這一標誌性事件,傳世的山谷老人相關自述文辭中並未曾明確時間與地點。陳志平則從宋人筆記、題跋等第一手材料出發,對有關史料又持以“不可盡信”的學術立場,明確區別了黃庭堅在蜀中見到懷素《自敘》真跡和得草法於涪陵是兩件互無關聯的事情,從而得出了“筆者以為山谷見到懷素真跡應在元符三年(1100)”(P221)、地點則為蜀中“石揚休的眉州老家”這樣的可貴而明晰的新見。在這一前提下,作者又結合對傳世黃庭堅草書名品的“線條”考察,進而提出了黃庭堅正是從對懷素《自敘》真跡的觀摩中,“領悟到懷素書法的真髓即在於‘筆實’,並進而貫徹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從而使自己的書法進入一個新的境界”(P225)。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再版丨202012-59(總第1518期)

懷素《自序》帖區域性

陳志平還用了約8000言的篇幅,就“黃庭堅與宋代筆制”、“黃庭堅與雞毛筆”這兩個專題展開了考論。在作者眼中,這絕對不是兩個可有可無的話題。作者充分認識到了宋代筆制轉變對北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黃庭堅正是“北宋筆制轉變的重要見證人”。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對文房名物的考述,而實際上,作者透過文獻梳理,竟然為我們解決了後世有關“諸葛散卓”、“無心棗核”兩種筆制的若干訛誤已久的問題,清晰地告訴讀者:第一,宋代散卓可分為“有心”和“無心”兩種,唐宋時代頗受文人追捧的“諸葛散卓”是“有心”筆,“諸葛散卓筆的看家活主要體現在頓心著副上”,而“‘無心散卓’不是諸葛氏的擅長,更不是諸葛氏的首創”(P228);第二,史稱“棗核筆”者,實際上是一種筆心粗糲的“無心”筆,又稱“無心棗核筆”,“從(黃庭堅等人)‘無心棗核筆’的提法可以看出,‘棗核筆’絕對不是因為筆中有棗核狀物而得名”(P229)。最後的著眼點是要告訴我們,在蘇軾與黃庭堅之間關於擇筆的分歧中,作者分明覺察到了其中有著“透露了北宋書法風尚悄然轉向的訊息”(P230);而崇寧年間黃庭堅貶往宜州與嶺南“雞毛筆”結緣,客觀上導致了山谷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在主觀精神世界裡產生了“對古人‘不擇紙筆而皆能如志’這一境界的嚮往”(P232)。

陳志平的學術關注點始終是力求出新。比如在下篇第二章“黃庭堅與同時代書畫家交遊考”專題裡,作者圍繞“禪”與“藝”二字做文章,一方面考察了黃庭堅與同時代的叢林書畫僧的交遊情況,另一方面考察了黃庭堅與北宋書法名家的交遊情況。而在就黃庭堅與北宋書法名家的交遊情況作一考察時,作者竟然“遺忘”了蘇軾、米芾這兩位比肩黃庭堅的同時代最大名家。為何原因?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在通讀全書之後,依然可以理解陳志平的學術匠心。我想,陳志平大抵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一者是為了避免重複行文,因為有關蘇東坡、錢穆父、李公麟等人與黃庭堅的關係一直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米芾與黃庭堅的交遊非常有限,黃、米二人在藝術上的相互交流與影響也不深刻,二人之間在藝術見解上的關係也已經在“黃庭堅的‘字中有筆’”一章中得到相對集中的討論。更為主要的一點是,前輩專家曹寶麟已經撰有《米芾與蘇黃蔡三家交遊考略》一文(參見《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或《抱甕集》),相關考論詳盡細密,後出實難轉精,移論已無意義。於是,陳志平的決斷是選取幾位較少為人關注的書家加以考論,如是方為有益於黃庭堅書學研究之舉。關於下篇第三章“黃庭堅書帖考”,因為前輩學者水賚佑等已經從事了較為精審的考訂,因而作者更有自己的明確原則,即“只是選取前人未曾考訂過或雖已考訂而未為確論的部分作品進行考證”(P264),為此全章涉考者凡十二題,主要是就新近披露的孤本《鳳墅帖》卷十一中摹刻的黃庭堅書札和若干傳世墨跡而展開,所涉考者從元豐八年(1085)至崇寧三、四年間(1104、1105),而這已經是可以涵蓋黃庭堅傳世書跡的最大時間跨度了。其於涉考書帖,先出釋文並作句讀,在簡要解說了該帖的書跡摹刻或墨跡流傳以及歷代著錄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然後以本幅書帖內容為指歸,以黃庭堅行蹤為基本依據,復以已經確考的黃庭堅相關書帖為參照,互相印證,對書帖時間(系年)、發書地點、受書人氏等一一給予考訂,結論落實,令人信服。

一般來說,一位學術研究的從事者是否成熟,或者是否已經成為一名專家型學者,可以從他(她)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學術研究方向上來作一個判定。陳志平以八年之力專攻黃庭堅書學研究,並藉此為中心兼及北宋名手李建中、林逋、周越、沈遼、釋夢英等書家書事書作的考論,進而向整個北宋書法史和文化史領域拓展。而《黃庭堅書學研究》之於年輕的陳志平,自然還僅僅是一個課題和一個階段的小結,其中已經充分展示了他以文獻為基本依託的開闊學術視野、以求真為治學宗旨的良好專業素養以及充滿思想的史論研究能力。這實在是令人為之欣喜的高起點。

以上是我關於《黃庭堅書學研究》的讀後感,也算是我向諸位讀者作一推薦的理由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