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中藥麻醉史瀏覽

由 醫學顧事 發表于 藝術2021-12-23
簡介明代朱棣的《普濟方》對當時各種外治傷痛和麻醉的方劑及用法進行了總結,其中有與危亦林的“草烏散”相類似的麻醉藥方,特別強調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並記述在骨科手術時如病人怕痛,則用曼陀羅花與坐擎草各五錢,病人即入睡,手術時用刀割,或剪骨復位,甚

麻沸散問世於什麼時候

中藥麻醉史瀏覽

我國應用中藥麻醉的歷史悠久。從先秦以來的各代醫藥家均創制了不少中藥麻醉方,並運用於臨床實踐,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中藥麻醉史瀏覽

一、先秦時期有關中藥麻醉的記載

《尚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在《尚書·說命》有這樣一句話:“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繆。”孟子解釋為:若藥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憒亂,則其疾以不愈也。說明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發現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列子·湯問》中記載了扁鵲為公扈和齊嬰治病,“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儘管“毒酒”由什麼成分組成沒有文字記載,但這裡的“毒酒”,顯然是藥與酒兼而有之, 進而充分發揮藥與酒的雙重麻醉功效,大大增加其麻醉效果。

中藥麻醉史瀏覽

二、秦漢時期的中藥麻醉

約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 種,其中不乏如羊躑躅、大麻、烏頭、莨菪子等鎮痛麻醉的藥物。1973 年長沙馬王堆3 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涉及病名100 多個,治療方劑280 餘首,藥物240多種,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醫學方書。其中“令金傷毋痛”方,記載了麻醉藥的效能和用法。“已飲,有頃不痛。復痛,飲藥如數。不痛,毋飲藥”。這樣的描述,說明當時已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藥物可以產生止痛的效果,從而達到今天認為的麻醉作用。東漢末年,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後漢書·華佗傳》中有一段使用麻沸散進行手術的精彩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這段關於割除腫瘤或腸胃吻合手術的描述與現代外科手術的情景驚人地相似。華佗用此方法成功地做了腫瘤切除和腸胃吻合等大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用中藥麻醉藥施行外科手術的記載。華佗被尊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藥進行胸腔手術的人也實至名歸。中藥麻醉劑“麻沸散”問世,比西方醫學家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 年左右,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華佗之名因史書記載而流傳全世界,華佗對麻醉藥的貢獻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承認。但史書對“麻沸散”的處方沒有記載,現在發現的“麻沸散”的處方始見於孫思邈的《華陀神醫秘傳》。該書卷三記載了麻醉藥方一組, 共計三張處方,其中“麻沸散”處方為: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菖蒲。但由於華佗的著作早已失傳,孫思邈的《華陀神醫秘傳》所記載的“麻沸散”處方是否是華佗的原始配方,到目前為止也無人得知。

中藥麻醉史瀏覽

三、唐宋時期的中藥麻醉

在唐宋期間,藥物麻醉發展迅速, 全身麻醉法已經應用於臨床。唐代段成式撰寫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 其中記載了當時荊州的一位外科醫生, 對患者因小腿骨折進行全身麻醉施行切開復位手術治療的故事。唐代孫思邈在使用中藥麻醉上也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其《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五卷中強調了大麻的麻醉功效, 當“治腕折骨損,痛不可忍”時,“ 以大麻根及葉搗汁,飲一升。無生麻,煮幹麻汁服” 。不僅如此,《華陀神醫秘傳》中還詳細記載了專用為癰、疽、瘡、瘍等開刀時的麻醉藥方劑一組,共計三張處方。其中的“華陀瓊酥散神方”最為後人稱道,組方是 :蟾蜍一錢、半夏六分、羊躑躅六分、胡椒一錢八分、川烏一錢八分、川椒一錢八分、蓽拔二錢研為末,每服半分,陳酒調服,如欲大開,加白酒藥一丸。唐代骨傷學家藺道人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主張使用“整骨藥”這種麻醉藥:“常用整骨藥,用大草烏,颳去皮,為細末,每服逐半錢,溫酒調下。如未覺,再添二分藥,酒下”,“又方,用乳香、沒藥各一兩,別研;次用血竭、自然銅、無名異、醋煮黃木鱉子各一兩,地龍二兩,併為末,蜜丸如龍眼大,嚼爛,熱酒嚥下。俟了,用生蔥嚼解”。

更值得稱道的是,藺道人還對麻醉藥用量、麻醉深度、麻醉藥中毒的解救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由於麻醉藥的應用,使中國的骨折整復技術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藺道人也無可爭議地成為骨傷科歷史上應用麻醉藥的先驅之一。宋朝竇材所著《扁鵲心書》中記載了內服全身麻醉方劑“睡聖散”,此方由山茄花(又名曼陀羅花、洋金花、風茄子)、火麻花(即大麻)共研為末,“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同時還強調了成人與兒童的不同用量和效果指標 , 成人“每服三錢, 小兒只一錢。”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最早施行全身麻醉術者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扁鵲,遺憾的是,無論是扁鵲的著作還是華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傳。幸運的是,作為以山茄花和火麻花為主的全身麻醉方劑“睡聖散”,從《扁鵲心書》收錄起,以後的醫學典籍無不載之, 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藥麻醉史瀏覽

四、元明清時期的中藥麻醉

元代由於戰爭頻繁, 骨傷科疾病出現較多, 醫學家在此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外傷治療和麻醉經驗。五世名醫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主張骨折在手法復位困難時,行切開復位法。在總結前人麻醉經驗的基礎上, 創新了“草烏散” , 首次提出把追加使用曼陀羅花的全身麻醉法用於骨科臨床治療, “服後若麻不得, 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少些與服”。“用此麻之, 任從用鉗拽, 或鑿開取出”。麻醉用量按照患者年齡、體質及有無出血等具體情況而定, “顛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服,待其不知痛處,方可下手。或服後麻不倒,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調些少與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被傷者有老有幼,有無力,有出血甚者,此要逐時相度加入,不可過多”。 這種既追求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用藥過量產生意外的麻醉原則,與現代醫學全身麻醉的給藥原則何其相似。另外,該書還記載了不少外科手術治療的病案。如從戰場上送下來的傷員中,有人腸子流出,醫生將腸子送回腹中並縫合對齊,病人痊癒康復。就是現在,這也是一個大手術,可見當時的外科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準,同時說明中藥麻醉在當時已達到相當的高度。以曼陀羅花、烏頭為主藥製成的“草烏散”,比日本“醫聖”華岡青州於公元1805 年使用曼陀羅花為主的藥物作為手術麻醉劑(被譽為“世界外科學麻醉史上的首創”),要早400多年。明代朱棣的《普濟方》對當時各種外治傷痛和麻醉的方劑及用法進行了總結,其中有與危亦林的“草烏散”相類似的麻醉藥方,特別強調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並記述在骨科手術時如病人怕痛,則用曼陀羅花與坐擎草各五錢,病人即入睡,手術時用刀割,或剪骨復位,甚至將箭頭從骨中拔出,都沒有痛的感覺。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許多麻醉方劑進行了驗方和詳細收錄,把麻醉方的藥味從危氏沿用下來的十餘味精簡到兩味,證實仍然有麻醉作用, 這是一大進步。其配方為“曼陀羅花、火麻花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清代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了一種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麻醉藥方, 不僅如此, 還提出了用人參、生甘草、陳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組成的複方作為內服麻藥的催醒劑, 這是催醒方法的又一次發展和提高。《串雅內篇》中均詳細介紹了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藥方。另外,吳謙的《醫宗金鑑》、祁坤的《外科大成》和張驥的《華陀傳補註》等也都是清代中藥麻醉極為珍貴的文獻。

中藥麻醉史瀏覽

五、近現代的中藥麻醉

遺憾的是,到了晚清和民國時期,中藥麻醉的應用和發展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制約。1846 年美國傑克遜和莫頓的乙醚麻醉獲得成功,1847 年乙醚麻醉技術傳入中國,隨著西學東漸,中藥麻醉日漸式微。值得驕傲的是,1949 年以來,我國醫藥工作者為弘揚祖國傳統醫學,對古代的中藥麻醉進行了深入發掘和不斷提高。以洋金花為主藥的中藥湯劑製成針劑併成功應用於臨床麻醉,以後又進一步開發研製出新的中藥麻醉劑樟柳鹼,使古老而神秘的中藥麻醉重現光芒。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中藥麻醉的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日益廣泛, 主要集中在中藥麻醉原理研究、中藥麻醉催醒藥研究、中樞抑制中草藥的篩選、中草藥肌松劑的篩選、中藥麻醉的抗休克研究及中藥麻醉的臨床應用等諸多方面。隨著中藥麻醉研究和臨床應用的不斷深入,中藥麻醉目前不僅應用於多種手術,應用範圍還在逐步擴大到治療精神分裂症、閉塞性脈管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外傷性休克、頑固性頭痛和癌性疼痛等。

近年來我國在中藥麻醉研究和臨床應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更好地應用中藥麻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建立健全有效的中醫麻醉療效評價體系,加強對中藥麻醉效果及麻醉的現代藥理學機制的深入研究,以期為中藥麻醉劑的推廣應用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加強中藥麻醉的研發,以期能篩選出效能強、作用快的麻醉鎮痛中草藥或中藥複方製劑供臨床應用,並積極探索中藥麻醉劑的最佳用藥劑量與手術時間、手術強度、手術種類間的關係等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