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由 八組影視菌 發表于 藝術2021-10-28
簡介從丁敬到錢松西泠八家形成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浙派印風風行天下,效法者眾,流播全國,影響廣遠,杭州作為印壇的中心地位日益強固,印章與印譜集藏成為文人墨客藝術生活中的一部分

涵字印章篆刻怎麼寫

印章發源應用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戰國時代,經過多個朝代文人們在詩書畫結合上的應用,大約用了五百年時間,才漸漸形成專門的學問,即“印學”,亦泛稱為“篆刻學”。清代乾隆年間,浙派篆刻崛起於中國印壇。丁敬作為領軍人物,以他“思離群”求變的藝術思想,以他剛勁、高古、質樸清新的創作風格影響了後來人。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丁敬為“浙派”始祖,其繼起者中,蔣仁的篆刻以古秀勝,黃易的篆刻以遒勁勝,奚岡的篆刻以淡雅勝,陳豫鐘的篆刻以工緻勝,陳鴻壽的篆刻以雄健勝,趙之琛的篆刻以嫻熟勝,錢松的篆刻渾厚古樸、蒼勁茂秀。因為他們都是杭州人,故又稱為“西泠八家”。從丁敬到錢松西泠八家形成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浙派印風風行天下,效法者眾,流播全國,影響廣遠,杭州作為印壇的中心地位日益強固,印章與印譜集藏成為文人墨客藝術生活中的一部分。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丁氏印譜是丁氏出版的一部分,丁家蒐集至愛古璽及印譜,由來已久,尤以西泠八家刻印,更是用心。丁申在世時,對古舊印章尤其丁敬印章及浙人舊作的集藏,很下功夫,不放過任何可能,煞費苦心,不遺餘力。當時西泠八家名聲飛揚,杭州人以集藏西泠八家印章為時尚,以藏印論,丁家已是藝苑有聲,僅存世稀少的丁敬刻印,丁家就擁有72方。丁丙受命著手籌劃浙江官書局時,就立即自資輯成《西泠八家印譜》。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丁立誠(1850-1911),字修甫,號慕倩,晚號辛老,清·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藏書家丁丙之侄、丁申之長子,光緒元年(1875年)鄉試中舉人,官內閣中書。清末著名學者、詩人、楹聯家、藏書家。濡染家風,精目錄、版本學,其中以引甲骨文入書法與印學之貢獻最為人稱道。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丁立誠次子丁輔之(1879—1949),原名仁、仁友,字子修、輔之,後得丁敬所刻“鶴廬”印,遂以為號。受其父組織“鐵花吟社”、“清尊雅集”,以詩詞書畫結社之習,以及愛好收藏西冷八家印章的影響和薰陶,年輕的丁輔之自幼喜好結交同道,漸漸步入其中。他一生集印、藏印、治印,無以歇怠,痴迷非淺,嗜印成癖,撫拓無虛日。經過父親與其本人的努力,收藏丁敬之印達100餘方,“西泠八家”之印計500餘方。這在當時,可稱總其大成。也不單是印還兼及浙中印人的各類作品如書法、繪畫、書信、書籍等。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文人結社,自古不衰。愛好金石藝術的年輕人,經過慎重思考和醞釀,時年25歲的丁輔之、24歲的王福庵、37歲的吳隱和葉為銘決定讓結社變成現實。因地屬西泠,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以儲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將弘揚國粹作為己任。

丁氏家族薪火相傳集印章,讓浙派篆刻在西泠印社發揚光大

時至今日,西泠印社這面大旗挺過了百年滄桑,創造了舉世無雙的榮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的全國性社團,金石篆刻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篆刻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感謝蘇堤春曉網友提供有關素材)

推薦文章

  • 自從學會包菜炒粉條這種做法,我家7天1袋米,粉條不坨不粘,真香

    8領券減2淘寶購買這時候我們倒進包菜翻炒,翻炒的時間不要太長,當包菜的顏色變綠了,就開始下一步了,時間長了就不脆爽了,顏色也容易發黃接著倒進粉條,看看經過上色的粉條顏色是不是很好看粉條加進來了,我們開始調味料,加鹽,蠔油,香油,雞精,白糖,...

  • 網際網路陪診系統為何如此深受大家喜愛?

    網際網路陪診系統為何如此深受大家喜愛?陪診業務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網際網路行業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使用者,而陪診業務根本就不缺使用者,你跑到醫院門口去看看,到底有多少老人,搞不清楚醫院的就診流程,其次陪診員也好招募,因為利潤很豐厚,待在醫院門口每天接幾個單,一個賺好幾百,每個月...

  • 全網首試駕杜卡迪攬途V4S摩托車,全新的感覺!

    透過搭載雷達成功打造出ACC,售價大約12萬日元想要打造出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ACC),就需要加入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科技技術,那就是在全世界第一次運用到摩托車上的雷達感應器,它能夠拿來當作摩托車的「眼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