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由 漢周讀書 發表于 藝術2021-07-13
簡介03鰣魚與河豚、刀魚並稱揚中“三大河鮮”的鰣魚數量更為稀少,美味更是令人慾罷不能

楊中有什麼魚

江蘇揚中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四面環江,氣候宜人,雨量豐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聞名中外的河鮮美食。

當地特產的河豚、刀魚、鰣魚號稱“揚中三鮮”。

過度的捕撈,使得今天的野生河鮮越來越稀少。

物以稀為貴,動輒數以千元一斤的野生河鮮,依然不能阻擋老饕們趨之若鶩。

由此看來,“揚中河鮮甲天下”的讚譽並非浪得虛名。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01

河豚

揚中人品食河豚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時代。

《山海經》記載:大禹時代,長江中下游沿岸居民就有品食河豚的習俗,並知曉它的毒性。

河豚肝臟、卵巢、眼睛等臟器含有劇毒,必須清除乾淨內臟和血水,處置得當方可食用。

因其美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民間有“冒死吃河豚”的說法。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示兒編》記載:北宋文豪蘇軾去朋友家吃河豚,發出“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的感嘆。

揚中吃河豚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加入“母雞頭”(苜蓿草)或鮮筍、五花肉、河蚌肉、蔥段、薑片、紹酒、蝦籽等材料燒製,這道典型的揚中菜味道清香,鮮嫩爽口。

河豚不僅是一種時令美味,還可提取河豚毒素,取代嗎啡、杜冷丁等麻醉品作鎮痛藥,有鎮靜、局麻等功效,據說一克河豚毒素的價格高達十餘萬美元,是黃金價格的一萬倍。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02

刀魚

“清明前骨如棉,清明後骨如鐵。”

民諺描述了刀魚的最佳品嚐時段。

清明節過後,刀魚成為“老刀”,肉質變老,口感遠不及清明前的刀魚。

“春潮迷霧出刀魚”。

每年春季,最早出現的河鮮是刀魚,它們成群結隊溯江而上,稍早一批上來的是雄性,體型較大,脂肪豐厚;

稍晚一批姍姍來遲者是雌性,體型較小,脂肪少。

《說文解字》對《山海經》中記載的“鮆[jì] 魚”解釋說:“鮆,飲而不食,刀魚也。九江有之。”

三國時,曹操吃了長江刀魚讚不絕口,見其“側如刀,可以刈草”,遂下令賜名“望魚”。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03

鰣魚

與河豚、刀魚並稱揚中“三大河鮮”的鰣魚數量更為稀少,美味更是令人慾罷不能。

鰣魚又名“子陵魚”。

早在漢朝時期,鰣魚就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美味珍饈。

揚中三鮮有多鮮?有人寧願放棄做官

東漢名士嚴子陵拒絕老同學光武帝劉秀的入仕邀請,聲稱不願離開故土,無法捨棄鰣魚美味。

後來索性過起了“富春煙雨,一蓑一笠人歸隱”的隱居生活,故里留有釣臺遺蹟。

極品的鰣魚唇有朱點,相傳為嚴子陵用硃筆點染,故時人稱鰣魚為子陵魚。

鰣魚比較嬌貴,捕魚人稍不注意,觸及鱗片便立即不動,因此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把鰣魚稱作“惜鱗魚”。

明清時期,平民百姓是無福享受到鰣魚美味的,當地政府把鰣魚當做貢品送往京都。

“五月鰣魚已至燕,

荔枝盧橘未應先。

賜鮮徧及中瑞第,

薦熟誰開寢廟筵。”

明代文學大師何景明這首詩,描述的正是朝貢鰣魚的場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