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由 南方日報 發表于 藝術2023-02-01
簡介去年年初,湛江市少林學校開始組建校隊參加比賽時,全校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攀巖,唯一的支援來自於懵懂學生們的躍躍欲試

迎壁牆上有龍好不好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訓練場上,學生們訓練攀巖技能。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訓練時,學生需先繫好安全帶。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雙手攀上巖點,靠著雙臂力量支撐爬向下一點。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攀巖鞋比日常的鞋子小且硬,隊員腳趾早已磨出一層厚繭。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一爬一蹬間,僅幾秒的速度便輕鬆登頂。

飛簷走壁 矯若遊龍

訓練速度時,學生猶如靈巧的游龍一躥而上。

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湛江市少林學校攀巖隊隊員一個接一個噌噌噌爬上17米高的攀牆。“耶!6。84秒,比上次的用時少了0。2秒。”看著牆上的計時器,隊員龐良軍激動地歡呼。

在日前舉行的廣東省運會競技體育組攀巖比賽中,湛江隊選手勇奪首枚金牌,之後又乘勝追擊,連奪二金,奪冠的訊息給這支初出茅廬的隊伍打下“安心劑”。截至比賽結束,攀巖專案全省12枚金牌,湛江隊奪取三枚。其中,黃雅君榮獲乙組女子速度賽金牌和乙組女子兩項全能決賽金牌,龐良軍獲得乙組男子速度賽金牌。

新興專案異軍突起

湛江市攀巖隊領隊李坤介紹,此次攀巖比賽是首次在廣東省運會中亮相,而湛江攀巖隊是從去年中旬才開始組建。

事實上,攀巖對於湛江人來說並不陌生,民間有許多攀巖愛好者以俱樂部的形式興起,但以競技專案的形式出現在省運會上卻是首次。湛江市少林學校在校內建設攀巖點,組建專業的攀巖隊伍同樣是第一次。對於湛江而言,這是一次勇敢的摸索,亦是一個專案正式落地的里程碑式程序。

去年年初,湛江市少林學校開始組建校隊參加比賽時,全校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攀巖,唯一的支援來自於懵懂學生們的躍躍欲試。在很多家長的理解中,攀巖與危險掛鉤,與家長溝通也是其中一項大工程。聘請專業的攀巖教練、挑選“種子選手”、與家長溝通……湛江市少林學校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2021年7月1日,校內攀巖點透過驗收正式用於實訓,而彼時距離省賽只有一年時間,如何在與經驗豐富、裝置齊全的廣深佛選手、攀巖之鄉肇慶選手競爭中脫穎而出呢?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考驗。

初出茅廬勇奪三金

“現在手指很麻很辣,但是我很興奮,而且會一趟比一趟興奮。”剛完成一組速度攀巖的龐良軍喘著粗氣笑道。手指沾上的鎂粉掩蓋不住指尖厚厚的繭,因為長期鍛鍊指甲蓋出現了裂痕,而這位年僅16歲的少年臉上卻看不出疼痛,反而嘴角含笑,眼裡星辰閃爍。

一組訓練完成,隊員們坐在旁邊的石墩上休息,膝蓋以下的小腿裸露在外,傷痕累累,無一例外,有的舊傷尚未結痂又添了新傷。“巖點很硬,訓練速度和難度的時候需要往上爬,此時很容易會摩擦到膝蓋或者以下的地方,受傷是不可避免的。這些都是皮外傷,學生們也都很堅強,從不訴苦或者輕言放棄。”教練員莫劍芳為這些孩子感到驕傲。

除了這些明面可看見的外傷,穿著擠腳的攀巖鞋也是磨鍊學生意志的一點。攀巖鞋與普通鞋子不一樣,腳趾部分需要彎曲起來,緊抓地面,故而會比普通鞋子小上2碼,且鞋頭更硬。“剛穿上去訓練的時候因為太擠腳不適應,腳趾發炎了一段時間,然後我恢復了一週才重新開始訓練的。現在已經不痛了,腳趾旁邊已經長出了很厚的一層繭。”藍恩怡是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女隊員,一出口的話既令人佩服又讓人心疼。

據莫劍芳介紹,從組建隊伍到正式比賽,一年時間校隊從未停止訓練。就連學生們最期待的暑假時間,全體隊員都與教練員堅持留校訓練,對於一群初高中的學生而言,願意犧牲一整個暑假的時間來訓練是難能可貴且值得讚揚的。

值得慶幸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的付出終於迎來了收穫。湛江隊從全省16個城市135名運動員中脫穎而出,奪得首枚省運會攀巖專案金牌,在整個專案中取得3枚金牌的佳績,成為攀巖專案中的“黑馬”。校隊選手龐良軍、孔躍瑜、楊超成為省隊集訓備選隊員。

因材施教寓教於樂

扣好安全帶、穿上攀巖專用鞋、繫好安全繩、塗上鎂粉防汗防滑,一切準備就緒後的隊員熟練地用雙手抓住不同的巖點,一腳支撐地面,一腳倚靠巖壁,等待開賽哨音。

教練員一聲哨起,巖壁上的隊員像安裝了馬達的電動機器,一眨眼的時間就爬到了一半,再一眨眼已然登頂。臺下的觀眾已經看呆,直至一聲激動的歡呼聲響起,觀眾才如夢初醒,歡呼聲此起彼伏。這樣“速度與激情”的競技運動的確能引起臺上臺下熱血沸騰。

“學生精力旺盛,運動能力強,尤其是我們學體育的學生。攀巖是一項對體能要求特別高的專案,剛好適合我們調皮又喜歡‘上躥下跳’的學生,合理發揮他們的優勢,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一技之長也契合我們學校因材施教的方針,而且攀巖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意志力。”李坤笑道。

攀巖是一條固定的道路,有明確的目的地,選手需要在儘可能更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在訓練的過程中,一次次朝著既定的目標攀爬,克服種種困難到達目的地,這也是學校想授予這群學生的人生智慧。

文字:陳海蘭 黃雲 攝影:郭龍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