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為什麼武則天選擇洛陽建都?

由 尚宮女史 發表于 藝術2023-01-28
簡介要知道,李治生前雖然在洛陽待的時間比較長,但總歸還是將長安做為都城,長安才是李唐王室的大本營,各個世家以及權貴也都在長安有各自的勢力,武則天不再重視長安,正是為了與這些做個告別,重新在洛陽建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即便期間有困難險阻,但總歸比在

武則天前皇帝是誰

武則天在洛陽建都,並將其定為神都,考慮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即與李唐王室斬斷關係,並削弱李唐王室的影響力而改朝換代。然而,如同武則天繼位之後所做的一切鞏固自己權力的努力一樣,實際上最後都脫離不了李唐王室。即便武則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權,在忠於武則天的朝廷重臣眼中,武則天做皇帝也只是近似代家長的存在,她接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班,而她的兒子最後也必然是未來的皇帝。而且歷史的最終走向也確實是武周政權最終消失,皇帝的位子重新回到了李唐王室手中。

為什麼武則天選擇洛陽建都?

洛陽實際上早在隋朝時期就已經成為東都,但李淵建立大唐之後就將東都廢置了,李世民繼位之後又改為洛陽宮,一直到657年,武則天成為皇后的第三年,唐高宗李治在武則天的建議下巡幸洛陽,再次將洛陽定為東都,並且大肆擴建東都。之後的歲月裡,李治在東都執政的時間超過了十年,洛陽和長安幾乎同等重要。

李治為什麼如此重視東都呢?固然是與武則天的攛掇脫不開干係,更多的恐怕是要脫離關隴集團的束縛,為加強皇權做準備。當然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後,他曾經的枕邊人改朝換代並在洛陽定都,將李唐王室折騰的死去活來。

李治最後的日子也是在洛陽度過的,他去世後,其子李顯繼位為唐中宗,不過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尋到錯處貶為廬陵王外放,然後讓第四子李旦繼位為唐睿宗。將東都定名為神都正是在唐睿宗初即位的幾個月之後,同時改名的還有政府機構和官職等,比如將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就是,原先領宰相之職的官員會在官職之前加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到了武周時期,就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其實代表的意思是相同的。

為什麼武則天選擇洛陽建都?

武則天將東都改名為神都,又將長安交給劉仁軌鎮守,實際上就是將洛陽的地位抬高到長安之上,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已經隱隱開始向李唐王室叫板,她要建立新政權,她要主宰這個國家,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改朝換代。

要知道,李治生前雖然在洛陽待的時間比較長,但總歸還是將長安做為都城,長安才是李唐王室的大本營,各個世家以及權貴也都在長安有各自的勢力,武則天不再重視長安,正是為了與這些做個告別,重新在洛陽建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即便期間有困難險阻,但總歸比在長安建立政權要穩固的多。

在武則天的刻意重視下,洛陽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這裡,武則天用五年多的時間為稱帝做了足夠的鋪墊,然後在690年的重陽節,被百姓和群臣再三請求登基,甚至當時的唐睿宗也上書要求母親繼位。於是,武則天終於坐上了夢寐已久的皇位,並且直接在洛陽建都,試圖與李唐王室撇清關係,並且儘可能將政權的不穩固性降到最低。

為什麼武則天選擇洛陽建都?

但是即便武則天不再以長安為都城而是以洛陽為都城,並且大肆捕殺李唐王室,建立屬於自己的武周政權。但是,登基之後的武則天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即如何讓武周政權長久下去?那麼立嗣這個國之大事到了武則天這裡真就成了天大的事,立侄子為太子的話,雖然是姓武但畢竟只是侄子;立兒子為太子的話,這倒是親了,但是兒子卻是姓李,這等於又把政權還給了李唐王室。這個問題讓武則天糾結了好幾年,才最終在大臣的勸說下將太子定為廬陵王李顯。

但是武則天執政末期安於享樂又有病在身,寵幸二張兄弟,最終導致了神龍政變的發生。天下重新回到李唐王室手中,而神都洛陽又變回了東都。

當然武則天定都於洛陽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說洛陽較長安地理優勢明顯一些,隨著疆域的擴大,洛陽做為都城比長安更便利一些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以上所說的政治原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