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玩“脫單盲盒”找愛情,盲目社交風險有多大?| 新京報快評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藝術2023-01-23
簡介針對“脫單盲盒”帶來的諸多潛在風險,相關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需要對“脫單盲盒”小程式和交易店鋪加強關注,對其可能出現洩露、售賣大量個人隱私資訊、資料的行為,在技術層面和平臺規則層面上予以約束,加強監管

盲盒是騙人的嗎

玩“脫單盲盒”找愛情,盲目社交風險有多大?| 新京報快評

線上存在大量“脫單盲盒”。圖/微信公眾號截圖

在如今“萬物皆可盲盒”的時代,近段時間以來,“脫單盲盒”也突然火了。

“脫單盲盒”的玩法並不複雜,比如在街邊攤位上放一張桌子擺兩個盲盒,“一元錢從盒子裡拿走一個微訊號,一元錢在盒子裡放入自己的微訊號”,流程就走完了。

而且,這種號稱“月老辦事處”的線下玩法,也迅速被搬到了線上,不少與之相關的小程式被開發出來,電商平臺上更衍生出專業的“脫單盲盒”店鋪。

據悉,“脫單盲盒”最初只是一位大學生的“靈機一動”。今年8月份,長沙一名大學生化身“一元月老”在地攤擺盲盒迅速走紅網路,此後“脫單盲盒”在全國多地陸續出現。

到現在,無論是依附於社交平臺的小程式,還是在電商平臺上開店的“脫單盲盒”賣家,已經漸成規模。在電商平臺上有店鋪顯示已成交10萬件,有商家甚至表示,“3天收到1萬單,有人一買買100張”。

但隨著“脫單盲盒”的火熱,在“盲盒交易”過程中涉及到隱私等諸多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

“脫單盲盒”的賣家已經不止於僅僅收集微訊號等簡單的個人聯絡方式,在社交平臺的小程式中,有的還會要求玩家在投遞時填寫年齡、城市、星座等涉及更多個人隱私的資訊。

隨著玩家增多,平臺或店鋪規模變大,越來越多的涉及個人隱私的資訊,將會被小程式開發平臺和店鋪收集。一旦平臺、店鋪將這些資訊、資料打包進行銷售、推送廣告或以其他方式進行洩露,消費者的個人資訊保安則難以保障。

除此之外,“脫單盲盒”交易從單純的“地攤月老”式的以一換一,已經被玩出了不少騙人的套路。比如,有購買者說,“都是假微信”“一塊錢買個有風險的機器人”“加的都是店員,都有物件”。如果此類說法屬實,那店鋪的行為或已涉嫌欺詐。

玩“脫單盲盒”找愛情,盲目社交風險有多大?| 新京報快評

透過線上“脫單盲盒”,使用者需填寫多項個人資訊。圖/微信小程式截圖

對玩家來說,玩“脫單盲盒”,雖然有“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抽到誰”的期待感,但是輕易將個人資訊留給不具備公信力的平臺或店鋪,也容易惹上“麻煩”。有可能會遭遇電信詐騙,甚至掉入“殺豬盤”的陷阱,遭受財產損失等風險。

針對“脫單盲盒”帶來的諸多潛在風險,相關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需要對“脫單盲盒”小程式和交易店鋪加強關注,對其可能出現洩露、售賣大量個人隱私資訊、資料的行為,在技術層面和平臺規則層面上予以約束,加強監管。相關職能部門也不妨對這類新出現的“社交+交易新形態”加以關注,一旦涉及違法違規行為,及時加以懲處、規範。

在過去,新型陌生人社交平臺如涉及買賣交易,往往會衍生出詐騙或各類套路,需要玩家們謹慎小心,既要謹防被“陌生的TA”套路,又要小心上了“月老”的當。

話說回來,如果“脫單盲盒”作為一種新業態想要做大做強,那就需要有平臺或商鋪規範操作,探索合法合規的玩法和發展路子。這樣才不會讓“脫單盲盒”曇花一現,成了一時的“玩物”。

當然,社群、工會、婦聯等基層組織,也可以增加一些多形式、高趣味、強互動的線下活動,比如有些地方就嘗試採用流行的“花式脫單”等交友方式,以滿足當前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可靠放心的渠道多了,自然就減少了此類“盲盒式”社交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特約評論員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