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社科院考古所權威釋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較大進展

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藝術2023-01-18
簡介2000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告一段落後,在國家科技計劃的大力支援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作為牽頭單位,組織全國五十餘家科研單位的400餘名科研人員,以田野考古為核心,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聯合攻關為手段,分若

中國社科院什麼級別

2000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告一段落後,在國家科技計劃的大力支援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作為牽頭單位,組織全國五十餘家科研單位的400餘名科研人員,以田野考古為核心,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聯合攻關為手段,分若干階段實施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專案。

2020年底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研究,自開展以來,在如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其一,開展了系統的田野工作,20餘處田野工作專案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三星堆、雞叫城遺址兩項工作獲評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考古十大發現”。

其二,年代學課題對重點遺址的關鍵時間節點有了新的認識,也嘗試採用不同測年技術探索古代遺存的絕對年代。對以石峁為中心的中國北方長城沿線石城和大型聚落的年代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三,古環境研究進一步揭示了不同遺址所在區域的基本環境特徵及主要的環境變化過程存在顯著差異。

其四,生業課題發現,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生業經濟模式反映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並在文明化程序中有不同的區域演變模式。

其五,手工業經濟專門化是各地區文明起源程序中的主要表現,不同區域文明對手工業生產體系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存在明顯差別,因資源、技術差異有不同體現,但集中的專門化和規模化生產是各區域社會複雜化的共同特徵。

其六,專案組以體質人類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同位素分析技術,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人骨材料,以不同地區的人群流動與飲食結構為研究目標進行集中攻關,為早期人群遷徙、流動和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實證。研究發現,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的五種生業經濟型別與齲病存在直接的對應關係。同時,專案嘗試利用人類骨骼開展行為重建工作,探討古代社會勞動分工、社會等級差異、經濟模式等。

社科院考古所權威釋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較大進展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專案組在兩年的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中華大地內部具有多個地理單元,不同的環境導致了不同的經濟形態、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各地的文明化程序各具特色,呈現出多元起源、豐富多彩的樣態。另一方面,各區域的史前文化密切聯絡,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吸收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因素,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延綿不絕。

(總檯央視記者 田雲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