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由 出版人王國祥 發表于 藝術2023-01-18
簡介”生動地再現了高峽出平湖、黃河化碧圖的動態畫面,同時還集中展示了小浪底洩洪時的磅礴氣勢,這兩個場景恰似兩幅藝術剪影植入人們的腦海,化作永恆的記憶

黃河落日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近期,《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出版後已引發了讀者的關注與評議。這部由

康俊廷

同志創作、中國文匯出版社出版,弘圖出書網策劃

的一部當代詩詞集,是我國第一部用審計的眼光觀察世界、感悟生活、謳歌真善美的詩詞集大成者。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個性生命體驗出發,用詩詞藝術把握世界的方式,對審計職責及使命、山河壯闊及美麗、歷史回望與展示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挖掘與呈現。其中,作者對祖國萬里山河的描寫尤其精彩。這部分詩詞在客觀描寫山川地貌的基礎上,融歷史變遷、神話傳說、自然風光為一體,綜合運用寫景、敘述、議論等手法,大處著墨、全景式描述、再現了山河如畫。作者筆下的山河不再是一個個靜止的畫面,而是一曲曲流淌的旋律。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一)裁剪流動畫面,集中展示山河之美。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鄭州龍湖晚望》:“湖田一望空,大地夕陽雄。鷺影三分雪,蛙聲十里風。平林新月後,畫舫棧橋東。人去喧聲歇,萬家燈火紅。”這首五言律詩緊扣“望”字,描繪了晚望的時間、地點,黃昏夕陽、萬家燈火,既彰顯了具有象徵意味的鷺影、蛙聲、人喧等動態之景,也點染了平林新月、畫舫棧橋等靜態之景,不經意間描繪了太平盛世的祥和與安寧,詩情畫意令人陶醉與遐想。

《鄭州龍湖晚望》:“湖田一望空,大地夕陽雄。鷺影三分雪,蛙聲十里風。平林新月後,畫舫棧橋東。人去喧聲歇,萬家燈火紅。”

首聯寫五指嶺的位置及行

路之難,

“橫”表明五指嶺之綿長;頷聯、頸聯極寫五指嶺之險峻高大,作者登高所見所聞所感;尾聯展示了“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洋溢著蓬勃進取的時代精神。

《五指嶺》:“中原指嶺橫,石徑路難行。身與藍天接,雲從腳下生。風翻千嶂綠,桃發幾坡紅。一覽群山小,雲峰夕照明。”

全詩以時間順序為徑,以漫遊線路為緯,描繪了夏至黃昏新月初上時分的鄭東新區景緻。其中

“河流成玉帶,湖影入新城。”一聯境界闊大,形象生動,氣勢磅礴。此詩全部用景語編織,寄意深遠。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鄭州東區漫遊》:“循堤漫步行,夏至景分明。俯首斜陽照,尋幽喧鳥鳴。河流成玉帶,湖影入新城。日落生初月,樓高燈火縈。”

這首詩將作者所見所聞的景象,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古村深秋圖。作者在古村興致勃勃地欣賞具有當地濃郁特色的商鋪、街巷、綠蔭、清溪、炊煙等人文與自然景觀,一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村落呈現在讀者面前。日暮時分的一聲雞叫,陡然激活了畫面,意境深遠,韻味無窮。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古村見聞》:“古村風景異,商鋪復高低。街巷隨時變,遊人行路迷。綠蔭映河道,葉落動清溪。日暮炊煙起,忽聞樹上雞。”

夏日的雞公山流瀑漫拖、層巒疊翠、雲山霧罩,綿延千里,是我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主體山系基本上分佈在河南、湖北兩省的省界上,呈東西走向。南主峰稱為報曉峰,又名雞公頭,形似金雞報曉。

“報曉金雞唱五更”,不僅點染了雞公山的地貌特色,而且抒發了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雞公山》:“流瀑漫拖百嶂橫,層巒疊翠夏分明。蒼山如海雲千里,報曉金雞唱五更。”

象湖是鄭州東區新開挖的一個人工湖,形似大象。因碧水盪漾、楊柳多情、白鷺翔集、湖岸草木如煙等風光,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觀光。

“白鷺戲波十里風”,擬人化的手法點染出象湖的風光特色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象湖》:“詩意平湖入畫中,輕煙運筆淡還濃。多情綠水牽楊柳,白鷺戲波十里風。”

東方明珠以獨特的風格和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成為上海浦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當代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遠遠看去像一擎巨柱聳立於黃浦江畔,直插雲霄,氣勢奪人。

《東方明珠》:“明珠閃爍耀世間,浪湧浦江本自然。一柱蒼茫立天地,英雄豪氣動山川。”

早春

節的五指嶺氣象萬千、生機盎然、滿嶺蒼翠,彰顯了一種特有的春光之美。作者截取了行車途中的幾個社會與自然場景:車行群山、幾處炊煙、世外桃源,展示了一幅優美的現代山區農村生活畫面。

“昔日金戈化桃源”把人們的思緒拉入了遙遠的歷史回憶之中,暗示了今日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啟示人們倍加珍惜。

《鄭州至鞏義五指嶺途中》:“馳騁輕車在萬山,沿途幾處見炊煙。層林盡染動春色,昔日金戈化桃源。”

作者於

2020

年夏、秋季節兩次從西寧赴共和縣檢查工作,沿途高原的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夏秋季節景色的反差令人難忘。“黃花點破青山色,忽見牛羊入畫圖”化動態之景為靜態之景,視覺衝擊力強烈。“黃花點破”與“忽見牛羊”給作者帶來的震撼躍然紙上;“

牛羊散落增秋色,一水喧騰繞古村

”化靜態之景為動態之景,猶如兩個特定鏡頭定格在作者的腦海之中,成為揮之不去的記憶。

《西寧至共和縣途中(夏)》:“山道彎彎雲卷舒,奇峰爭秀翠微浮。黃花點破青山色,忽見牛羊入畫圖。”《西寧至共和縣途中(秋)》:“漫舞千山戀白雲,樂譜彈奏莽原音。牛羊散落增秋色,一水喧騰繞古村。”

崑崙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凌空橫貫五千裡,驅遣江河天際。其時間之廣闊、空間之曠遠,威力之無比,構成了崑崙的崇高之美;它孕育文明,致江河氾濫,功過是非任評說;它閱盡滄桑風雨,不改英雄意氣;崑崙作為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的象徵,不僅始終矗立在蒼茫的大地上,而且也永遠地矗立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

《念奴嬌.崑崙》:“凌空橫貫,五千裡,飛舞玉龍西去。笑看山川競奇秀,驅遣江河天際。風捲殘雲,冰川覆蓋,四季常寒碧。氣象千萬,古時曾為海綠。 孕育世界文明,澤被人類,曾致江河溢。功過是非任評說,頑石百凝成玉。閱盡滄桑,千秋風雨,不改英雄意。時空無限,崑崙雄踞天地。”

多層次、多視角的靈動筆觸,時間與空間的自由轉換,使巍巍太行山美麗的風光及歷史變遷立體性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歎為觀止。全詩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讚歌。

《水調歌頭.太行晨曦》:“春染太行綠,雲靄伴東風。凌空千嶂橫起,旭日冉冉升。四季氣象千萬,昏曉陰陽各異,萬古立奇峰。孕育江湖海,浩氣貫長虹。 尋寶藏,鑿隧道,百業興。巨龍穿越東西,關隘變途通。開劈懸崖峭壁,引入天河雲雨,潤物萬千種。人世滄桑變,當驚古愚公。”

上下幾千年,縱橫逾萬里的母親河既像是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倔強地向人們走來,又像是一幅流動的畫面鮮活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借景抒情,包含深情地抒發了對黃河五千年變化的獨特感受。

《念奴嬌.黃河》:“黃流澎湃,入東海,挾裹泥沙千里。萬古浪花淘不盡,激盪河魂浩氣。魚躍龍門,驚濤壺口,懸岸中原起。百回千轉,奔騰直達天際。 孕育華夏文明,也曾肆虐,功過驚天地。歷盡滄桑難易志,雪雨風霜何懼。水注平湖,黃龍歸束,濁水化澄碧。山河如秀,蒼穹鵬翼高舉。”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二)傾聽黃河濤聲,感悟母親河的魅力。

古今吟詠黃河之作汗牛充棟,然皆為一時一地之作。涉及5400公里流程、75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母親河,彙集了多少風景,孕育了多少文明,創造了多少奇蹟。且看作者從黃河總攬、黃河壺口瀑布、小浪底大壩等分鏡頭一筆筆寫來。

古今吟詠黃河之作汗牛充棟,然皆為一時一地之作。涉及5400公里流程、75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母親河,彙集了多少風景,孕育了多少文明,創造了多少奇蹟。且看作者從黃河總攬、黃河壺口瀑布、小浪底大壩等分鏡頭一筆筆寫來。

《黃河》:“孕育蒼生草木知,奔騰萬里展雄奇。長河搖動青山落,千古風流鑄史詩。”

《黃河賦》:

“天勢圍蒼野,河流出斷山。縈迴向東去,激盪動雄關。大漠寒宵月,荒原冰雪天。胸懷滄海夢,浩氣滿人間。”

不僅寫出了黃河的執著、豪氣、夢想,而且也寫出了黃河的功績、雄姿、精神,黃河精神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水調歌頭.黃河頌》:“站在最高處,

青海位於我國西北內陸青藏高原,遼闊的山川形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使這片土地呈現出神奇色彩。作者注意從大處著墨,選取了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巍巍崑崙、大漠孤煙、茫茫戈壁、搖動長河等具體意象,謳歌了青海壯麗山河與自然風光。全詩句句寫景,集中描繪了青藏高原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四幅畫面似乎同時被濃縮和凝固在同一個時空交錯之中。同時也使讀者被一種歷史的悲壯和曠古的豪情,吸引著、引領著讀者走近那原始壯美和千年滄桑,讀者的靈魂也似乎在領略畫卷之中放飛昇騰。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氣勢鑄磅礴。源頭清澈流碧,擔負重職責。一路奔騰東去,接納江河無數,千里起洪波。九曲十八轉,從不改執著。 駕高山,凌雨雪,歷坎坷。深山捲浪千仞,平地起懸河。哺育文明古國,挺起民族脊骨,華夏母親河。千古風流在,續寫史詩歌。”

用擬人化的手法,再現了母親河的偉大。

“濤濤黃水分秋月”“黃河遠上銜餘暉”“黃河九曲月分明。”可謂巨筆寫意,鏡頭感強、生動傳神,氣勢奪人。

《青海見聞》:“崑崙起舞雪飛紅,大漠孤煙落日雄。戈壁茫茫凝畫卷,長河搖動寫蒼穹。”

既描繪了天下黃河一壺收、醉倒夕陽滿碧山的浪漫,又描繪了黃河捲浪千尺、狂風暴雨生寒的怒威,展示了黃河多側面與多層次的雄姿丰采。

《大河夕照》:”霜染層林草木香,翩躚輕鷺唱風光。濤濤黃水分秋月,莽莽邙山收夕陽。”《黃河望晚》:“黃河遠上銜餘暉,宿鳥歸巢正急飛。兩岸青山遙對峙,波濤依舊向東歸。”《黃河落日》:“雲升霞散伴鐘聲,秋雨初收見晚晴。落木瀟瀟天迥遠,黃河九曲月分明。”

作者眼中的黃河,既有百態千姿的膽劍之心,也有黃流澎湃下河東的磅礴氣勢,同時還有慈母乳哺的綿綿柔情。這就是立體性、多側面、多視角的黃河,也是一個包孕日月、氣勢磅礴、柔情多姿的華夏母親河。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黃河壺口瀑布(1)》:“壁立千峰臨水岸,黃河之水出雲間。天壺收束成佳釀,醉倒斜陽滿碧山。”《黃河壺口瀑布(2)》:“黃河遠上白雲端,千里奔流兩岸寬。捲起怒濤千尺浪,狂風暴雨凜冽寒。”

生動地再現了高峽出平湖、黃河化碧圖的動態畫面,同時還集中展示了小浪底洩洪時的磅礴氣勢,這兩個場景恰似兩幅藝術剪影植入人們的腦海,化作永恆的記憶。

《黃河石林》:“負株競上石森森,百態千姿膽劍心。雪霜何曾移氣節,頂天立地自成林。”《黃河望河亭》:“望河亭似小風蓬,慣看滄桑秋月風。小徑蜿蜒奔月去,黃流澎湃下河東。”《黃河母親雕塑》:“萬里挾沙九折波,常將慈母比黃河。傾情乳哺何曾報,千古風流歲月歌。”

熱情歌頌了人民治黃的歷史性成就

小浪底大壩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成為人類治理黃河史上的一座豐碑。“山浮雲浪蒲,波撼洛陽城。開閘黃龍嘯,騰空天地傾。”用藝術誇張的手法,生動再現了小浪底洩洪時的動態之美,可謂境界闊大,寄意深遠。這樣寫景,展示了作者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時代精神。

《黃河小浪底》:“高峽出平湖,群山蕩一呼。一壩解千憂,黃河化碧圖。”《觀小浪底洩洪》:“撥地撼青天,騰空堆雪煙。摧城咆哮去,排浪動山川。”

全詞筆法靈動,色彩浪漫,言淺意深。上片集描繪了橫斷激流、江田澄碧、兩岸風光等三幅靜態畫面,祥和瑞靄之氣撲面而來;下片集中展現了浪花東逝水,大河潤農桑、風鵬正飛翔等三幅動態畫面,蓬勃生機之感襲人。

“千古”“一道”“萬里”等數詞的恰當運用,不僅強化了語言氣勢力度,而且對深化詩的意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小浪底大壩投入使用後出現的自然生態變化與經濟社會變化如同一幅幅立體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黃河小浪底遠眺》:“一壩大河橫,黃流見碧清。山浮雲浪蒲,波撼洛陽城。開閘黃龍嘯,騰空天地傾。千年興亡地,兩岸正清明。”

《浣溪沙.黃河小浪底》:“橫斷激流鎖莽蒼,江田澄碧滿湖香,黃河兩岸好風光。 千古浪花東逝水,大河一道潤農桑,風鵬萬里正飛翔。”

透過對樂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概括性描述,及對千年往事的追憶,謳歌了

“漢藏羌回一體同”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成就與非凡意義。

首聯起勢,寥寥十四字,交待樂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輕鬆將讀者帶入畫面;頷聯再入筆於細處,視線由遠及近,對仗極工整,遣詞造句頗顯功力:

“紅崖”對“綠樹”,“飛峙”對“遙翻”,“半坡雨”對“一澗晴”,自然美景躍然紙上,而且蘊含時態變換,是為起興妙筆;頸聯借勢騰挪,著眼樂都輝煌歷史,“唐蕃古道入蒼穹”更是入情入境,可見眼前,可揚思緒;尾聯先抑後揚,氣衝霄漢。前半句嘆聲未絕於耳,“漢藏羌回一體同”鏗鏘落地,說歷史、道現狀、思未來,信手拈來、極其自然。整首詩完全做到“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聯有定對”,卻未見絲毫由其造成的束手束腳,反而彰顯了古典詩歌用詞簡約、借代隱含、時空跳躍之能事。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三)關注西北部發展,歌頌民族大團結。

透過對固陽石長城今昔變化的點染,一種莽原的蒼涼感與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尤其是結句的

“向天借得洪荒力,再向心中築石城”有力的深化了詩的內涵,拓展了讀者的視野。

《樂都見聞》:“湟水斜縈穿古城,樂都鑲嵌萬山中。紅崖飛峙半坡雨,綠樹遙翻一澗晴。陶彩柳灣耀青史,唐蕃古道入蒼穹。西涼故國今何在,漢藏羌回一體同。”

此詩描寫黃昏時分登臨祁連卓爾山烽火臺眺望的情景,不僅描繪了遠近高低各種景觀,而且動靜相宜,視聽結合,寫出了時空的跳躍,構成一幅鮮活的畫面。最後一聯筆峰突轉,遊客千里尋勝,棧道多情回頭,借景借事抒情,構思巧妙,形象生動,堪稱神來之筆。

《遊固陽石長城》:“千里驅車塞外行,登臨遊攬一山橫。殘龍起伏硝煙盡,秋草飛霜冷霧生。直覺莽原蒼涼意,遠觀大漠夕陽傾。向天借得洪荒力,再向心中築石城。”

作者透過八年之中兩次赴鄂爾多斯的見聞與感受,用寫實的筆法描繪了近年來鄂爾多斯生態環境發生的戲劇性變化:平漠翻綠浪,長雲動遙川,都城晚照,虛落早炊,熱情地謳歌了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歷史性成就。作者飛馳著想象的翅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古今之變,筆下出現了“一代天驕何處去,天堂國裡可揮鞭”浪漫詩句,引發人們對鄂爾多斯風雲變換的歷史性思考。以反問句收束全篇,旨在喚起人們敢想敢幹的革命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審計人眼中的山河美如畫|《審計人的詩與遠方》康俊廷 著

《祁連卓爾山即興》:“蒼茫四顧望中收,佇立烽臺俯碧流。白霧縈山映殘雪,黃花惹客上觀樓。丹霞數壁如燃火,四季一山似畫遊。千里慕名尋勝境,多情棧道幾回頭。”

農民遷徙,不僅改善了傳統落後的農業生活方式,切實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明顯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了

“高峽平湖截雲雨”的千年夢想,“有情山水育民生”成為一曲動人的生態移民讚歌。

《鄂爾多斯之行》:“風鵬展翅向西天,一別八年為夢牽。平漠茫茫翻綠浪,長雲冉冉動遙川。都城晚照升明月,虛落早炊起曉煙。一代天驕何處去,天堂國裡可揮鞭?”

透過對西行曉霞、大漠霜花、邊塞雪、戈壁沙、崑崙、湟水及桑麻等自然景觀的直觀白描,展示了雄渾蒼涼、莽野寥廓的西部地域特徵,詮釋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畫卷;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熱愛西北,傾情奉獻的可貴精神。

《審計人的詩與遠方》是一本值得深讀的詩集,讀此詩品如畫山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