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由 為你戎馬今生 發表于 藝術2021-06-14
簡介二.宋朝詩人的追求與梅花意象的高相似度正如歷代詩人熱衷於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宋朝的文人雅士也喜歡透過梅蘭竹菊抒情,表明自己的志向

詩人認為梅花開得早的原因是什麼

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每個時代獨特的文學藝術審美和追求,而借物抒情這種表達手法則被所有文人所共用。那麼在文學藝術極其繁榮昌盛的宋朝,文人雅士為鍾情於梅花。他們想借梅花抒發什麼?宋人鍾情於梅花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一.宋朝的歷史背景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宋,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承接大唐的滿朝盛世走向文化輝煌之巔,卻在羸弱的軍權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自宋朝公元960年建立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而自其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免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並剝奪武將兵權。自此,文官的地位扶搖直上,而武官的地位則一落千丈。

此制度的施行,使宋人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抱負發生了巨大的反轉。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丟下兵劍,拿起筆墨。曾經那些奔赴沙場,戎馬一生的夢想,已經在這種體制下逐漸湮沒。文官當道,人人開始崇尚文學藝術,埋頭於書卷之中,沉迷於詩畫的世界。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在宋朝這樣重視文化素養髮展的大環境下,自然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文人墨客。中國古詩詞也在宋朝發展到了最輝煌的時刻。

二.宋朝詩人的追求與梅花意象的高相似度

正如歷代詩人熱衷於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宋朝的文人雅士也喜歡透過梅蘭竹菊抒情,表明自己的志向。在嚴寒中,相比於其他植物,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之春,它不僅有清秀俊逸的風度,還有堅韌不屈的傲骨。尤其在很多武官被輕視,國力發展不均的宋朝,更有許多有思想卻懷志不遇的人們已梅花自喻,表達自己崇高的志向和堅韌的品格。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梅花所代表的意象眾多,而清高孤傲,冰清玉潔,不畏嚴寒,則正是宋代詩人所追尋的時代價值立場。

在宋朝之前,詩人就很喜歡用香草、花朵借代比作美人或仙子,而宋代詞人尤其喜愛將梅花比喻成美人。詩人田為在他的《

江神子慢

》就描繪出一幅冰雪裡蘊含暗香的,姿態雅潔的美人形象。

詞人李清照《

漁家傲

》中把梅花比作剛剛出浴的美人,如此的聖潔,純淨,靜寂不喧囂。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梅與竹、菊共同擁有“

歲寒三友

”的稱謂,而梅作為歲寒三友之首,則更是“君子中的君子”。

蘇軾的《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和《梅花》中將梅花的臨冬傲然開放與蘭花菊花做對比,暗示了自己不在俗世中迷失自我也不願意與不屑之人同流合汙的高潔志趣。以此體現了梅花和詩人共有的“君子情懷”。

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便是王安石了。他的《梅花》一詩描寫了唯獨梅花在萬籟俱寂的寒冬裡默默開放,不言不語,它的存在卻伴隨著暗暗幽香,正如一位沉靜卻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謙謙君子。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縱觀宋朝的風風雨雨,歷史樓臺,梅,在宋朝詩人的筆下是一種多麼受崇敬的意象。它與詩人政治抱負和人生追求的高契合度,成就了它在宋代詩詞中的地位。

三.時代文化價值觀:淨土信仰和隱逸審美

宋朝文化思想繁榮的同時,自然帶動了宗教信仰的蓬勃發展。儒道佛三教合一,儒家的入世精神、佛家出世精神、道家的超世精神在宋朝思想文化的催化下協調共生,對宋代文人乃至芸芸眾生的文化價值觀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一)淨土信仰文化

南宋晚期戰亂頻繁,奸邪當道,民不聊生,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為淨土信仰傳播和認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人們不願相信朝政,在痛苦與絕望之中將精神寄託於信仰,他們渴望逃離現實的苦楚與紛亂,嚮往世外淨土卻求而不得,只能在思想中找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詩歌抒情。

淨土信仰在宋代傳播極快,而梅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更是契合其與世無爭,遠離塵世,獨自清淨的品性。自然梅就成了淨土文化的代表意象。許多文人在創作梅花詩時,也經常表露出與淨土信仰相類似的情感傾向。因此詠梅之詩和淨土信仰有了很深的羈絆。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林通在他的《山園小梅》詩中表述了只願置身事外,與心無雜念的僧人一同賞梅,而不願意讓俗世中的官宦俗人汙染了梅花的清新潔淨。在他的詩中,梅花也是不能入俗的“淨土”。

另一種解讀是,所謂“淨土”是指內心中未被俗世侵染的地方,是一種對於高潔操守的追求和對自身的提高。因此淨土信仰不僅是追求對外界某方淨土的嚮往之情,更是一種自我探求,自我反省,自我昇華,更注重自己內心的煉化。

宋代還有一位寫梅花極其出色的詩人,林和靖。據史料記載,林和靖居住在杭州西湖的孤山,而當時的杭州正是淨土宗心裡的聖地,淨土宗的代表人物省常恰是他的摯交好友 , 因而他創作的梅花詩大都體現了淨土信仰的審美文化。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他的一首小詩《山園小梅》詩中頸聯“ 疏影橫斜水清淺”,與其他詩人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描寫所見之梅花,而寫梅花在水中的倒影,以水之清淺來渲染烘托梅花之潔淨,豈不妙哉?營造了一種境由心生的恣意之態,淨土信仰就更顯的更加超然物外。

(二)隱逸審美文化

如果說對淨土世界的嚮往是想要追尋的最終境界,那麼對現實世界的隱與逸就是實現這一境界的途徑。隱逸思想在某些宋代文人心裡紮根。隱逸文化,顧名思義,可以分成“隱”和“逸”來分開解釋。隱,指逃離喧囂,迴歸自然。“隱”可以從本心和外物兩方面來敘述。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首先是本心上的隱,陶淵明說的“心遠地自偏”正是本心之“隱”的另一種表述,只要心中有隱的意願,無論在哪裡都會怡然自樂。而外物的“隱”指的是距離上的疏遠,就像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小石潭記裡的小石潭,無人而及視為遠,無能可見視為隱。

逸,指與世無爭,清閒自在,瀟瀟灑灑,不被現實所拘泥,做自己所愛所想之事。

同時,因為宋代是文官政治制度,統治者和社會豪門大族對隱士的包容性很強,這也使宋代有許多文人雅客或仕途不順的武官辭官隱退,歸隱山林,好生自在,隱逸審美以及隱逸文化則順其自然的的勃興發展起來。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提起隱逸文化,李少雲在《梅花落》中用梅花自比自嘆,表達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時的常有心態。“零落此山中”正表現出一種隱逸心理。

除此外,王安石還有另外一首詩以梅花自喻,在其提出的變法受到阻撓之後,王安石將內心的隱鬱與而後的淡泊都透過梅花表達出來。“只有春風最為憐惜,每年都會按時到來”借梅和春風將無奈與惆悵細緻微妙的道出,也表達了懷才不遇後的淡泊釋然,退隱之心。

由此也可見得,宋代的隱逸審美文化不同於陶淵明那樣完全拋開政治仕途,放下塵唸的“大隱”,他們更偏向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他們似近似退,有情有味,有為自己理想獻身的的大志,也有閒看庭前落花的雅緻。

“風中仙”“香如故”,追溯宋朝詩人鍾愛梅花之根源

總之,宋朝詩人對梅的鐘情之根源,既有政治因素,又有思想文化與審美觀念的變革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相互影響,使得梅花成為宋朝象徵文人精神傳統和理想人格的圖騰,更是多數人的追求抱負的寄託與嚮往。最終形成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在宋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宋朝文化藝術達到巔峰的一個重要標誌,使我們後人在回顧歷史的壯闊波濤時,不禁駐足,感嘆於宋代詩人們崇高的精神意識,在往後乃至更久的未來裡,他們所創作的詩詞裡凝聚的精神財富依舊閃閃發光。

推薦文章

  • 海綿寶寶為了幫助別人放派大星鴿子,這下派大星真的生氣了

    海綿寶寶很快帶上他出門,路上遇到一個路人甲需要幫忙,海綿寶寶回答你自己沒有手嗎,偶遇蝦霸請求幫自己擦防曬油,他回答你再怎麼擦也是一身肥肉,過馬路碰到需要幫助的奶奶他惡狠狠的說,這麼大的人了不會過馬路就在家待著,路過珊迪家珊迪讓他幫忙測試新產...

  • 【擼起袖子加油幹 風雨無阻向前行】秦皇島開發區“專案為王” 爭當經濟建設排頭兵

    ”秦皇島晶科環保裝置有限公司專案部經理鄧權介紹,在企業進行“利用海產品加工副產物生產多功能土壤修復劑/調理劑”專案建設時,開發區提供了“保姆式”服務,解決了專案建設中遇到的安全生產、環保治理等一系列難題,不僅貼心、暖心,更讓企業堅定了發展信...

  • 18.98萬元起售,尤拉閃電貓驚豔上市

    18.98萬元起售,尤拉閃電貓驚豔上市外觀方面,尤拉閃電貓傳承尤拉家族風格,採用自然靈感設計,不僅周身大量運用了曲線設計元素,讓美觀的腰線、高曲率車窗、飽滿的溜背與炫酷的自適應電動尾翼相結合,營造驚豔的視覺效果,同時以超跑環抱式駕艙配合T型鏤空中控臺設計,琴鍵質感實體按鍵,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