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由 文化企業研究 發表于 藝術2022-09-17
簡介為學生群體提供近距離接觸崑曲的機會崑曲所具有的中國文化之美無論是詩詞、韻律、造型、表演,應該成為中國基礎素質教育中“美育”的組成部分,讓崑曲表演、劇團進入小中高校進行表演,讓學生可以零距離地感受到崑曲藝術,從而縮小崑曲的欣賞進入壁壘,形成昆

怎麼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創作者:李雯雯 中國傳媒大學

本號編輯:馬萬祺 華東政法大學

公益平臺:文化上市公司

W X ID:Cultural Companies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對崑曲的創新傳播與推廣應該採取橫向與縱向聯合的推廣傳播策略,在國內進行創新傳播吸引年輕觀眾的縱向傳播,同時也要具備國際視野走向國際,進行橫向的推廣傳播。

一、運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當代社會新媒體技術作為大眾傳播的主要部分,其所具有的開放性、創新性、及時性等特點有利於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推廣。

1。 打造立體的崑曲傳播網路

依據新媒體發展的大背景,崑曲整個行業的經營管理也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的經營管理觀念,建立媒體部,除了傳統的傳播媒介,更要善於運用各大影片網站、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還要建立數字化的崑曲資料庫,構建崑曲的大資訊庫,打造立體的崑曲傳播網路[1]。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圖1

2。 選擇碎片化短影片的宣傳策略

新媒體背景下的傳播具有碎片化的特點,透過短影片的方式宣傳崑曲就要選取合適的傳播內容,崑曲表演的素材比如演員、舞臺、道具、經典唱段等都可以透過短影片的傳播方式達到適應現代媒體傳播環境的良好的傳播效果。

3。 開拓二次元虛擬化、年輕化推廣

崑曲傳播的一個侷限因素是欣賞門檻較高,崑曲的傳播推廣是要讓年輕人成為崑曲的受眾。降低崑曲的入門門檻,需要汲取崑曲元素,進行年輕化的傳播推廣,從而擴大崑曲在年輕群體間的影響力、吸引力。首先可以汲取崑曲元素進行影視、動漫推廣,如京劇元素衍生動漫《京劇貓》;善於運用“B站”的影響力,進行崑曲的二次元推廣,如虛擬歌姬的崑曲演唱、崑曲衍生的動漫、小說、歌曲創作等。其次可以借鑑“德雲社”偶像經濟的路徑,打造崑曲流量偶像,推動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圖2

二、崑曲進校園,“線上線下”聯動

構建崑曲面向學生群體傳播的有效渠道,透過基礎的普及教育,打破崑曲欣賞的進入壁壘。

1。 為學生群體提供近距離接觸崑曲的機會

崑曲所具有的中國文化之美無論是詩詞、韻律、造型、表演,應該成為中國基礎素質教育中“美育”的組成部分,讓崑曲表演、劇團進入小中高校進行表演,讓學生可以零距離地感受到崑曲藝術,從而縮小崑曲的欣賞進入壁壘,形成崑曲傳播推廣的良性迴圈。崑曲的傳播宣傳也可以和旅遊互動,進行高校社會與崑曲文化旅遊的聯合。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圖3

2。 透過各種渠道開通線上課堂

透過線下的實體感受,可以透過崑曲相關的APP保持學生對崑曲的興趣,更深入的瞭解可以透過崑曲歷史、鑑賞等的優質慕課內容甚至可以透過和B站等影片網站進行合作等渠道建立崑曲的數字資訊庫,擴大崑曲的影響力。

三、具備國際化視野,進行對外傳播推廣

崑曲的傳播與推廣還要具備國際視野,對外與對內的傳播與推廣是相互促進的,崑曲作為一種表演藝術,除了對崑曲元素的汲取從而推廣崑曲外,最核心的是讓人們現場感受崑曲的舞臺魅力,透過總結國內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外的成功推廣經驗以及借鑑國外劇院的推廣傳播模式,結合在國內的傳播推廣效果,找到崑曲對外創新傳播推廣的方式[2]。

傳統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與推廣——以崑曲為例

圖4

參考文獻:

[1] 梁文超。試論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戲曲的傳播途徑[J]。藝術評鑑,2018(08):138-139。

[2]胡麗娜。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傳播的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62(01):67-71。

圖片來源:

封面圖片:http://pic。sogou。com/d?query=%C0%A5%C7%FA&mode=1&did=135#did134

圖1:http://pic。sogou。com/d?query=%D3%CE%D4%B0%BE%AA%C3%CE%C0%A5%C7%FA&mode=1&did=44#did43

圖2:http://pic。sogou。com/d?query=%BE%A9%BE%E7%C3%A8&mode=1&did=1#did0

圖3:http://pic。sogou。com/d?query=%C0%A5%C7%FA%B8%DF%C7%E5%CD%BC%C6%AC+%D1%A7%CF%B0%C0%A5%C7%FA&mode=1&did=101#did100

圖4:http://pic。sogou。com/d?query=%C7%E0%B4%BA%B0%E6%C4%B5%B5%A4%CD%A4&mode=1&did=20#did19

版權宣告:

“文化上市公司”公眾號是學術公益開放平臺,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轉載“文化上市公司”公眾號的文章,但請務必註明轉載文章來源於“文化上市公司”公眾號,並請完整註明文章作者及相關出處。對未依此規定轉載者,本公眾號將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免責宣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眾號立場。

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的基礎單元

文化上市公司,

代表了文化產業最為先進的生產力。

本微信公眾號是由同濟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

聯合研究團隊共同建立的公益開放平臺,

旨在分享文化企業研究成果,

與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共同洞見

全球文化產業的歷史演進、世界格局、戰略價值與未來大勢。

投稿與合作聯絡:zangzp@fudan。edu。cn

《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臺

學術顧問

解學芳 臧志彭

主編團隊

輪值主編:伍倩穎

輪值副主編:李潭 謝銘煬 王悅 馬萬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