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過年:雲浮人的集體記憶⑩|大年三十殺年雞

由 法制視界 發表于 農業2022-04-22
簡介大年三十殺年雞廣東人逢年過節或者招待親朋好友,一定要有雞肉,多數吃白切雞

廣東人殺雞怎麼說

過年:雲浮人的集體記憶⑩|大年三十殺年雞

大年三十殺年雞

廣東人逢年過節或者招待親朋好友,一定要有雞肉,多數吃白切雞。因此,“無雞不成宴”成了廣東人的口頭禪。可是,在筆者的老家鬱南縣建城鎮合村一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之前,大年三十(除夕)殺的年雞卻與眾不同,這雞比平時殺的雞要大得多、肥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每年冬至一過,家家戶戶都要養育2只過年用的大肥雞。方法是用竹篾編織2個雞籠,每個雞籠只能養一隻雞。人們將2至3斤重的絕育公雞關進雞籠內,放進空閒的舊屋一樓或雨淋不到的屋牆角處,雞在籠內沒有掉轉頭的空間,也沒有自由活動的空間,每天給籠裡的雞喂穀米、木薯、糠、青菜、水等,有時還到地裡挖些蚯蚓、去山上捉些草蛇等動物給雞吃,總之,雞能吃多少就給多少,目的是把雞餵養到最大、最肥。大年三十這天殺年雞時,哪家的年雞最大、最肥,主人最有面子。

記得當時每家每戶的年雞都有8至10斤重左右,每隻雞的脂肪就有1至2斤。為什麼要把年雞養大養肥呢?按當地習俗(或是當時食物匱乏的原因),當時的年雞,不是大年三十當晚吃完的,要一直放到大年初七(人日)才能吃完。大年三十晚只能吃一半或四分之一,大年初一不吃雞,初二吃四分之一,初四有親戚來訪時殺另一隻大肥雞,同樣也是分餐吃。因為,雞本身還代表了大“吉”大利,正月初二至初七期間天天都能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雞脂肪,當時雖然物質匱乏,但很油膩,沒多少人能吃下,為什麼一直與雞肉保留在盤子裡呢?記得當時大人講過,將整隻雞煮熟後,雞脂肪黃澄澄的,十分誘人,大年三十,將它放在籃子裡,主人提著雞等食物敬天、敬神、敬土地爺、敬祖宗,年雞要保持很好的看相。

80年代末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養育年雞這習俗在家鄉一帶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養雞業發展了,各種各樣的物質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結構隨之改變。別的不說,就說逢年過節吃雞吧,鄉村人都不喜歡吃大肥雞了,即使吃自家養的土雞,大多數人喜歡吃三至四斤重的雞。因此,到90年代初,冬至一過就用雞籠育肥年雞的現象在家鄉一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如今,逢年過節殺雞,都是殺一隻雞吃一餐,再不像過去那樣殺一隻雞吃幾餐了。今年大年初二,筆者與幾位20多歲的年輕人說起過去“大年三十殺年雞”的事,他們認為不可思議呢。

過年:雲浮人的集體記憶⑩|大年三十殺年雞

羅榮南

責編:陸致彤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yunffb@qq。com

作者/來源:雲浮釋出

過年:雲浮人的集體記憶⑩|大年三十殺年雞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