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趣讀丨古人是如何求雨的

由 大道知行知行堂 發表于 農業2021-06-26
簡介地方呈報時需寫明某時下雨、某時雨止、得水尺寸等

雨量是如何測量的

趣讀丨古人是如何求雨的

在《西遊記》中,鳳仙郡求雨這段,寫的是兩件在明代很現實的事:乾旱和求雨。車遲國那回已經寫了一段求雨。這容易給我們一個錯覺:求雨的一定是道士。其實並不一定。連車遲國的一個道士也說:“因當年求雨之意:僧人在一邊拜佛,道士在一邊告鬥,都請朝廷的糧償;誰知那和尚不中用,空念空經,不能濟事。後來我師父一到,喚雨呼風,拔濟了萬民塗炭。”這裡更可以看出,和尚,甚至政府官員自身,都是可以組織求雨的。所以唐僧一進鳳仙郡,就看到:

又到市口之間,見許多穿青衣者左右擺列,有幾個冠帶者立於房簷之下。

這一段,就寫明瞭是政府組織求雨。古代求雨者常穿青衣,在漢代就已經是這樣了。《春秋繁露》卷七十四有漢董仲舒求雨的方法:求雨的人都穿青衣,在城東門外築一座八尺見方的壇。八個小孩,穿青衣,舞龍。旁邊管地方農事的小官,也穿青衣。

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唐宋以後。唐宋求雨的辦法,是人們用大甕盛水,插上柳枝,抓一些蜥蜴來,放在水裡。小男孩們穿上青衣,環繞大甕唱:“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降雨滂沱,放汝歸去。”

“鳳仙郡”這麼香豔的名字,似乎是和鳳仙花能預報晴雨有關。清趙學敏《鳳仙譜》:“鳳仙能知雨,凡天陰葉上仰者,其日必雨;不仰則無雨。”連鳳仙郡都不知晴雨了,可見乾旱太嚴重了。

鳳仙郡的降雨,玉帝是這麼說的:玉帝聞言大喜,即傳旨:“著風部、雲部、雨部各遵號令,去下方,按鳳仙郡界,即於今日今時,聲雷布雲,降雨三尺零四十二點。”

這種命令方式,在夢斬徑河龍那一回也提到了:龍曰:“明日甚時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他捱到那巳時方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卻只得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

《西遊記》裡描寫降雨,經常標明時辰、尺寸。這是因為秦漢就有的降雨量報告制度,叫“雨澤奏報”。這個制度發展到唐宋時,更加格式化、尺度化。地方呈報時需寫明某時下雨、某時雨止、得水尺寸等。這個規定,明清一直在沿用。

為什麼《西遊記》裡動輒就說二尺三寸?有那麼大的雨嗎?這當然是小說家言,不能當真。但是這還真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地方官是如何測降雨量的?

地方政府均有測量降雨量的容器,稱為天池盆——測天池盆中水深尺寸,即可知降雨量。天池盆所接雨水深,往往是平地雨水深的好幾倍。測得降雨量後,須向上級彙報,但官員經常把這種虛數報上去。司馬光曾說:“諸州縣奏雨,往往止欲解陛下之焦勞,一寸則雲三寸,三寸則雲一尺,多不以其實。”(《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五二)由此可以理解《西遊記》中為何動輒降雨三尺以上,除了小說家言外,實際上未必是實際水深,虛報的是原來降雨量的三四倍。

◎本文摘自《萬萬沒想到,〈西遊記〉可以這樣讀》,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