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我的少年“武俠夢”

由 孔夫子舊書網 發表于 運動2022-09-30
簡介現在聊聊書友推薦的書,我暫時先購入了三本邱健恩《何以金庸》、顧雪衣《古龍武俠小說知見錄》、黃子平選編金庸著的《尋他千百度》,武俠小說我在22歲以後就很少讀了,讀的最後一部應該是《鹿鼎記》,是出差時在火車上斷斷續續讀完的,還記得當時一邊讀一邊

兄或者弟的英語單詞怎麼讀

作者 | 九喇嘛ol

我的少年“武俠夢”

少年武俠夢

月初看書友曬關於“武俠”的書,一下勾起沉寂多年的“武俠夢”,正好各大平臺又搞打折優惠活動,趁機購入幾本,今年說好不把“追憶似水年華”讀完不購新書的,主要看書友說擺在書架三十年也沒讀完,心有餘悸,想著自己一定要下個決心讀完,不給自己留遺憾,而看書友們的曬出的好書心裡的“書蟲”還是給勾了起來,壤中羞澀,選購了幾本自己喜歡的。

我讀武俠小說是初中時候,發小帶著我讀的,我們父親在一個單位,幼兒園一個班,初中又分到了一個班,成了同桌,我們兩個皮的沒給班主任少找麻煩,班主任為了把我們兩個分開也是想盡了辦法,我記得調換座位就換了兩三次,又都因為不同原因我們湊到了一起,他興趣比較多,集郵、買流行歌卡帶,看武俠小說,他沒搞一行都很講究,我就一跟屁蟲,跟在後邊湊熱鬧,集郵也跟著集,收他聽完的流行卡帶,當時要獲得武俠小說的書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小的經濟負擔,一套《天龍八部》我記得是40元,這對於我們兩個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只好把每天早點錢積攢下來,說好他買古龍,我買金庸的,他買的是《多情劍客無情劍》、我買的是《天龍八部》,互換輪流看,這樣,我讀的第一套古龍的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一套金庸的小說是《天龍八部》,走進了武俠的世界。

我們不光只看武俠書,還會租錄影帶回家一起看,週末和寒暑假,《笑傲江湖》、《楚留香》、《陸小鳳》是我們最喜歡的。

班上當然不止我們兩個喜歡武俠,有的同學手上也有武俠書,我們就互換著看,《萍蹤俠影》、《白髮魔女傳》就這是樣看來的,除了互借,就是去書攤租書了,不過時間有限對於初中生來說,金庸、古龍的書就夠我們看了,當然發小比我更著迷,像溫瑞安的“四大名捕”他都看了,初三我父親管不住我,擔心我初中畢不了業把我轉學到了大伯學校,新學校在青山,回家需要走路、坐船、坐汽車,而在新學校後就很少有機會能看武俠了,閱讀“武俠”告一段落,我的“武俠夢”還在繼續。

剛閱讀武俠時,我偏愛古龍更多點,可能是受影視作品影響,像《楚留香》是我少年時的最愛其中《血海飄香》、《大沙漠》、《畫眉鳥》完全把我傾倒了,這三部我反覆看過多次,故事情節之精彩、古龍文筆之美妙,書中辭藻讓我回味無窮:

公子伴花失美,

盜帥踏月留香。

香帥無疑是我少年時的第一偶像了,發小與我不同,他更喜歡李尋歡,並告訴我李尋歡好在那裡,為兄弟放棄自己心愛的人,發飛刀前的隱忍,發飛刀時的冷靜,刀無虛發,百曉生的兵器譜,李尋歡和楚留香有很多相似,又有很大不同,我對李尋歡怎麼也喜歡不起來,把自己心愛之人拱手讓給自己義兄,這我就接受不了;李尋歡愛喝酒,香帥也愛喝酒,喝的是那麼的不同,李尋歡的酒太苦,太難喝,胡鐵花的都比他的好喝,香帥的酒似乎喝到嘴裡是甜的,這也是我和發小的不同,我喜歡去外邊流浪,他喜歡宅家裡,現在還是如此,而那時我們是最好的朋友,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的呢;《絕代雙驕》我欣賞的是花無缺,發小喜歡的是小魚兒,兩個人心理很是不同。

回頭看,當時的武俠的世界給我生理帶來不小的衝擊,不是心理上的,赤裸裸是生理上的——耳鼻喉,後來我聽說讀《白鹿原》的朋友也有類似感受,這種衝擊對少年時才產生作用,而我現在重讀當年的段落,就沒有那種生理衝擊感,成年後我讀蘇童的《米》有些明白,古龍比蘇童高明,蘇童小說中的很多段落,在成年後的我看來多是噱頭,而古龍的段落我現在讀來並沒覺得譁眾取寵:

“他舒適地躺在甲板上,讓五月溫暖的陽光,曬著他寬闊的、赤裸著的、古銅色的背。海風溫暖而潮溼,從船舷穿過,吹起了他漆黑的頭髮,堅實的手臂伸在前面,修長而有力的手指,握著的是個晶瑩而滑潤的白玉美人。”

而那種生理衝擊只有少年時能感受到,現實裡有過這樣的衝擊的是一次軍訓時教管把他大褲衩掛在我床頭,這也是少年與成年人的不同吧,隨著人成年,心理的成熟,感觸的敏感度也會降低或消失。

後來讀到分析這種生理衝擊的書一本是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中對人生理末端的觸覺,一本是蔣勳在佛解《紅樓夢》時對少年和成年兩個不同世界的闡述。

讀武俠小說前更早接觸是透過影視,五歲時第一次看《少林寺》,這時已有記憶,也我記憶的第一部電影,不過聽我媽媽說三歲時帶我看過《蝴蝶夢》,我是一點印象都沒了,對《少林寺》印象深,是被門栓砸了頭,也因為這部電影家裡有了第一臺電視機。我童年時候錄影廳風靡,我經常混進去看免費錄影,錄影廳多放的是港臺武俠片,《香帥傳奇》就是從裡面看來的;楚香帥坐在船頭,美酒在手,三美相伴,月下無花一席白色僧袍,劃小船而至,如夢似幻,現在想想,還好看的是秋官拍的,要是看的是朱孝天版,估計就不會對武俠這麼痴迷了吧。

轉學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環境改變,與好朋友分離,讓我第一次嚐到“生離”之苦,雖然是初三,我每個週末都會坐船、坐公交趕回去,兩個人一定要膩在一起半日,講自己這周的生活,講班上同學的情況;而在新學校的生活和原來完全不一樣了,我想看武俠,只能偷偷看,或上課時把書放在腿上,或晚上點著手電筒躲在被子裡看,以至於許多年後同學再聚,他們對我的印象是個“武俠迷”,有的同學還說因為我才知道“武俠”,可能我很奇怪吧,畢竟那所學校是湖北的省重點,那個班又是重點班,初中英文課已經全程英語教學了,而我是這個班上的“不安分”因子之一,像我這樣的還有幾個,我們幾個“不安分”因子很快就搞到了一起,當然這就和武俠無關了,老師說我們幾個是臭味相投。

學生為什麼不愛學習,喜歡看閒書,喜歡外邊世界,這個問題,我很早就想過,無非是課堂無趣,老師無識,話說更重點都不為過分,而喜歡外邊世界、喜歡看閒書,上課不聽講的,學生自然不是好學生,但以為孩子就沒自己的思想嗎,成人都知道在一個沒有可說真話的環境,你說出真話(真心話)就會變成“笑話”,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這點上的認知並不比成年人低,當然像我這樣的畢竟是少數,多數同學都學習很努力,也沒我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他們都是“好孩子”。

我第一次逃學流浪是在小學,四年級,還是五年級,因為一個藉口沒去學校,一個人跑到漢水邊,沿著河堤往北走,看到了很多在學校看不到的景象,河堤碼頭上搬運的工人,我肩背書包、手持竹棍,還真有點仗劍走天涯的感覺,給自己找了一個目標,就是遠處的一個小山包,等到下午走到近了,才發現是在河對岸,沒橋可過去,又累又餓,看到太陽落下,才往回走,第一次流浪以妥協告終,回家捱了一頓揍,還好有飯吃。

現在聊聊書友推薦的書,我暫時先購入了三本邱健恩《何以金庸》、顧雪衣《古龍武俠小說知見錄》、黃子平選編金庸著的《尋他千百度》,武俠小說我在22歲以後就很少讀了,讀的最後一部應該是《鹿鼎記》,是出差時在火車上斷斷續續讀完的,還記得當時一邊讀一邊感嘆“稱奇”,剛上社會那會投身銷售這個職業,《鹿鼎記》不得不說很合當時的性情,金老爺子文筆精彩冠絕當代文壇,後來每次看到倪匡、蔡瀾的採訪,對金老爺子的擁護深以為然,只是後來搞出“金學”,馬雲在西湖請來金老爺子開“江湖大會”就不大關心了,搞“金學”裡有個我極其厭惡之人。

一本好書的開頭就能抓住人心,《何以金庸》就是這樣一本書,如邱健恩博士所說,這是本“金學”入門書,對某一學感興趣,即使是入門也應該透過某學,通讀金庸小說的人群數目龐大,看“金學”熱鬧就可知了,而通讀金庸小說後,讀此書更有深入的感想,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解答了不少,我當年閱讀時的疑問,也糾正了我對“金學”的偏見。

這本書的副標題為“金學入門六大派”所指研究金庸小說的六個向度:舊版版本、故事情節、寫作技巧、內容修訂、專書探討、跨文字改編;書中“舊版版本”解答了我當年的不少疑問,金庸先生最後一次修訂是06年,新版本我內心也一直有牴觸,還沒讀過,而讀了邱健恩博士的文章又燃起了閱讀金庸的興趣;我所讀的有金庸老版,內地多為盜版書,和金庸修訂版(廣州出版社版)在記憶中有些情節就有不搭,在《何以金庸》中都找到了解答,如“武俠小說”何以為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三個元素的定義。

當然在書中也與自己在以往所學中有跡可循,俠與士在周秦之變時的演化,俠在《莊子》中的形象,遊俠與墨家的關聯;又如老版《射鵰》、《神鵰》中楊過生母從秦南琴改為穆念慈的原由;《倚天屠龍記》中「玉面火猴」、「寒潭火娃」被刪掉的因果,都一一做了解說;我就記得張無忌身邊有隻猴子的,怎麼到有的版本里沒有了,還有《天龍八部》中的「莽牯朱蛤」《射鵰英雄傳》中的“蛙蛤大戰”都在修訂版看不到了,從邱健恩博士的書中才知道自己看的是最早的版本,而這些在修訂版及新修版已經刪除了。這本書對武俠小說的特色用“怪力亂神”四個字做了界定,而武俠小說的功用這是“神話退位以後,人們渴望從神話得到滿足的心理延續”,還有小說一定要好看,不好看的小說就尷尬了。

和紅紅火火的“金學”比,古龍就相對清冷了許多,在我閱讀武俠小說時期,兩位在江湖上的風靡還是旗鼓相當,《小李飛刀》、《楚留香》、《陸小鳳》、《流星蝴蝶劍》紅紅火火的,不過在我知道古龍的很多作品出自代筆興趣也冷靜了不少,市面流行的古龍小說之多我這個曾經的“古龍迷”也不敢說全部讀完,不過我很多小說反覆多過很多遍,像《楚留香》的鐵血三部曲,《陸小鳳》系列都反覆讀過,後來讀了關於文學理論方面的書籍才知道這是「浪蕩漢」(picaresque hero)風格加上了破案橋段的小說,有旅程,有懸疑,古龍最精彩的幾部都是這樣的風格,包括早期的《絕代雙驕》。

喜歡古龍的書迷都知道,要研究古龍最難的除去紛繁的“偽書”,就是各種煩亂複雜的版本,還有各樣的代筆,要從作者創作的歷史版本,書寫脈絡去清理,就是一團亂麻,顧雪衣的這本《古龍武俠見識錄》就是這樣一本知難而上的挑戰,和我想象一樣,書開頭丁晴代序用的標題裡就有“不可完成的任務”,這應該也是“古迷”們的共識吧,顧雪衣對古龍的痴迷可見一斑。果然顧雪衣從版本清源,異文比勘用版本學的方式去做的這個工作,要做這樣一個工作自然困難重重,還好作者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去完成了這個“不可完成的任務”,讓我這個“古迷”在多年後能一賞古龍先生作品的真貌。

我的少年“武俠夢”

古龍武俠小說知見錄

這本書唯一遺憾的是裝幀失敗,我剛拆掉塑封,還沒翻幾頁,書面的脊側就完全裂開了,這本書定價不低88塊大洋,出現這樣狀況很是不該。

性相近,習相遠,成為什麼樣的人,跟所處環境,所學知識密切相關,我是“性善”論者,生活在這個普遍“性惡”論的環境裡自然不是那麼好受,儘管現在已經是2022年了,那有怎麼樣呢?

少數

總是讓人痛苦。

黃子平編選,金庸先生的這本《尋他千百度》早些年在網上諮詢裡就看到有人提過,我拿到這本還是2014年11月印刷的,印數3000-7000本,看樣子沒賣出去多少,這和“金學”的火熱,可有些不相符,作為最“名有符實”的香江四大才子,除了武俠小說,最讓人矚目的是他在明報做總編輯時的精彩社論,這也是廣大“金迷”期待所在,當然儘管已經過去四十來年,這樣的願望還是很難達成,這本所指多為金庸先生意趣所在的書也自然讓“金迷”們失望了,在王國維三境界說裡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經千幸在充滿真偽的道路上,求得“真”與“是”豁然開朗,《尋他千百度》真是一個好書名,借用書友的話“名不符實,亦無可厚非。”

讀書時每到暑假,我和發小兒看的最多的是那部八三版的《射鵰英雄傳》,傳奇的故事,詭譎的特效都讓我們兩個熱此不疲,傻郭靖、俏黃蓉成了坊間孩子的流行語,記得還有一個朗朗上口的打油詩,只是現在一時想不起來的,記得當時在小孩子們中流行的角色扮演,兇的大孩子扮演西毒歐陽鋒,我們一群小孩子組織起來就是全真七子,每個人手中拿個用塑捆帶做的拂塵,把大孩子圍在中間打圈,這個流行了好幾年,而最羨慕的是那些家裡有大人弄到鋼劍的小孩,我爸一直說要給我做一柄,鋼條都弄好了,讓我高興了好一陣,那根鋼條放在家裡一直都沒做出來,可能是怕我出去傷到人?

書友曬出的另外幾本也是精彩,讓我這個曾經的“武俠迷”趨之若騖,儘管多年不讀武俠,而少年時所讀,卻歷歷在目,《血海飄香》裡天峰大師禪房裡,無花在旁煮茶,香帥與天峰大師的論茶,短短百餘字,能讓人記得幾十年,也讓我十數年前戒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茶癮”替代“煙癮”,想不到的是在失敗三次後居然戒菸成功,洗滌俗塵。

在世間 自有山比此山更高

但愛心找不到比你好

一山還比一山高

真愛有如天高

論武功 俗世中不知邊個高

或者 絕招同途異路

但我知

論愛心找不到更好

待我心

世間始終你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