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宋代文人的政治生涯與士人的風範

由 民俗文化與詩詞 發表于 運動2022-09-24
簡介由於文官政治的普及,宋代士人的身份出現了與唐代不同的特點,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學者三位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士大夫

文人什麼士隹加偏旁

宋朝的文學特徵是揚棄了六朝隋唐五代文學的“緣情”的傳統。文學的政治取向和道德取向,來源於宋代士人政治使命感和道德感,這成為宋代士人特有的風範。

宋代文人的政治生涯與士人的風範

自從唐朝的安史之亂的歷史教訓,宋朝建國初期,便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太祖趙匡胤把朝廷正殿命名為“文德殿”,宣告以文物之邦為建國目標。他還將“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鐫刻為誓碑,立於太廟密室,垂示嗣君。由於崇文抑武,科舉制度成為文官政體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宋代科舉制取士,較之唐代有所擴充套件。首先,在錄取名額上,唐朝進士科取士,每年不過二三十人,最多不過七十人,而宋代從太宗開始,就不斷擴充錄取名額,參加省試的舉人達到二三十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北宋科舉69次,取得進舉人士19281人,諸科16331人,合計35612人。南宋每年進士的人450人。其次,也向不同士人開放,應試的人和登第的人大都是家裡比較貧瘠的,也不需要出身名門。在考試製度上宋開寶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命題取士,從此確立殿試製度,進士被譽為“天子門生”。為了防止作弊,從太宗淳化三年起實行“鎖院”制度。

宋代文人的政治生涯與士人的風範

科舉制制度的推行的結果,形成了宋朝獨特的文化政治,使魏晉以來的世族門閥制度無力死灰復燃。文臣由科舉制度考試而進入仕途,成為宋代官僚階層的主要成分。由於文官政治的普及,宋代士人的身份出現了與唐代不同的特點,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學者三位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士大夫。宋代士大夫往往具有強烈的政治使命感,以從政為己任,以吏能相互激勵。歐陽修說:“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也曾作詩:“折腰莫以微官恥,為政須通異俗情。”一些士人喜歡談兵,如北宋的王禹偁、富弼、梅堯臣、蘇洵、蘇軾等都有論兵論戰的著作;南宋的辛棄疾的著作。文官們的政治也就造成了激烈的朋黨之爭和派系傾排擠,北宋時有圍繞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而展開的新舊黨爭,南宋有圍繞宋金關係而展開的和戰之爭。士人有的主動自覺的投入黨爭,有的不由自主地捲入黨爭,在黨爭中強化了他們 的政治使命感。

宋代文人的政治生涯與士人的風範

宋代人普遍的以國家棟梁為己任,養成了參政議政的素養,意氣風發地發表政見,有著強烈的從政熱情。“深探力取常不寐,思以正議排縱橫。“成為宋代士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宋代士人多尚風節,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多。““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在強烈的責任感驅動下,文道關係成為宋代文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儒家重教化的文學思想也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推薦文章

  • 凡事就怕你去死磕,認真,結果就會天壤之別

    凡事就怕你去死磕,認真,結果就會天壤之別丹江口市江景做一件事情假如沒有堅定的決心,不怕輸的信念,是很難做到一定的水準的,就像小學生課文裡的小猴子搬玉米一樣,看到了西瓜就丟了玉米去摘西瓜,摘了習慣又發現了芝麻,結果一天下來什麼也沒撈著,時間沒...

  • 在肇慶,掬一泊詩意

    謝厚燦 攝肇慶湖泊人工打造的新興景點沙浦天湖在鼎湖區沙浦鎮的肇慶天湖鷺鳥生態風景區內,湖面寬闊,漣漪環環,水波盪漾,岸旁蜂蝶輕舞,更添生動與靈氣...

  • 一位操盤手的肺腑之言:這幾種形態,看懂多空博弈非常簡單

    一位操盤手的肺腑之言:這幾種形態,看懂多空博弈非常簡單橫盤振盪洗盤主力將股價拉到一定高度後展開橫盤振盪而不再拉昇,由於跟風盤害怕失去到手的利潤,再加上對股價後市執行方向無法把握,已經盈利的投資者採取落袋為安的策略,沒有獲利的投資者微虧出局不想浪費時間而丟擲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