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由 張白白佛系追劇 發表于 旅遊2022-06-05
簡介復建後的長春文廟是一座由殿堂和門廡(音武,在高臺基址上,周邊連續建屋,以圍成一個內向空間的院落,即古文獻所謂的“廡”)圍合而成的三進院式仿古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泮橋、欞星門、東西更衣廳、孔子家廟、孟廟、東西配殿、大成門、大成殿以

雙腳踏在欞星門會怎樣樣

分享我聽到的長春故事

長春亞泰大街與東天街交會處,有一座距今已有130多年曆史的仿宮殿式古建築群,它莊嚴清幽,文雅肅穆———這就是長春文廟。文廟又稱孔廟(因為孔子曾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據悉,現在全國共有文廟204座,全世界共有文廟1300多座。而長春文廟是其中較為“年輕”的一座。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長春文廟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文廟是學子們拜祭孔子的地方這裡寄託著長春人盼望本地學子多得功名、多出人才的夙願。據史料記載,文廟最初由當地鄉紳朱琛捐資修建,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和1924年,由長春知府楊同桂、長春縣知事趙鵬第主持過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這裡曾呈現出“門前古榆參天,花草滿壇,泮池如新月,虹橋飛架其上”的動人景象。過泮橋即是高大壯觀的欞星門,原為木結構,重建時改為鐵梁石柱,外由水磨石掛麵。“取士”、“必得”等字,字跡蒼勁挺拔、橫樑上雕刻的二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四柱頂端站立的石獅氣勢磅礴。欞星門前有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進門後,東院為孟廟和文昌閣,西院為孔氏家廟,兩院的主體建築分別佔地70平方米。中院為文廟主體建築,西廂房為祭祀更衣室,東廂房為官員休息室,東西廂房各佔地50餘平方米。東、西配殿供奉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及儒家歷代先賢牌位。與文廟相對,南面還有一座門樓,座落在伊通河北岸。因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魁星主文章,故樓名“魁星樓”。這座建築是光緒二十七年之後,由長春太守王昌熾主持移建在此,系三層塔式樓閣,高近10米,磚木結構。樓內塑有手執毛筆單腳站立的魁星神像。昔日這裡曾是考生必來參拜之地。1916年魁星樓因雷擊而燒燬。文廟每年陰曆二月、八月,大成殿門前露臺前都要舉行祭祀“孔子”的儀式,“八佾(音yi)舞於庭”,地方文武百官和學校師生向聖賢塑像行參拜大禮,“鐘磬齊鳴,韶樂繞樑”,場面頗為壯觀。文革期間,長春文廟遭到很大破壞,祭祀活動遭到禁止,孔子像被丟棄,文廟成為校舍。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2002年,由長春市政府出資對文廟進行了恢復重建,為長春這座文化城增添了濃重的文化色彩。復建後的長春文廟是一座由殿堂和門廡(音武,在高臺基址上,周邊連續建屋,以圍成一個內向空間的院落,即古文獻所謂的“廡”)圍合而成的三進院式仿古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泮橋、欞星門、東西更衣廳、孔子家廟、孟廟、東西配殿、大成門、大成殿以及崇聖殿組成,整體佈局嚴謹,錯落有致。此廟不開正門,前面是一堵照壁式宮牆,進出則透過兩側的“禮門”、“義路”——因為傳說過去有條規矩:一定要等當地有人中了狀元,“金榜題名”後,才能在此大開中門,笙簫鼓樂吹吹打打地迎接“蟾宮折桂”的佼佼者進廟參謁孔子,無人登科第,不開“狀元”門。“蟾宮折桂”的典故源於《晉書。郤詵(xì shēn)傳》。據說晉武帝與他對話時,他曾說,臣鑑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來桂花就成為科舉高中前三名的代稱,狀元是紅(丹桂)、榜眼為黃(金桂)、探花郎為白(銀桂),蟾宮折桂,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文廟的“欞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築,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文廟修欞星門,象徵祭孔如同尊天。文廟中矗立著聞名於世的孔子行教像:孔子的形象高大魁梧,身體略向前傾,充分體現著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我必對師恭的形態。他憨實的面容飽經滄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述說著周遊列國的艱辛歷程和實踐自我的人生信念,似乎在勸導著人們:美好的人生是以利人為本,利國為基,仁德為根,並且要堅持不懈,不畏艱險,以苦為榮,以教化大眾為樂才能實現。他寬大樸實的衣襟,象徵著博愛的胸襟和寬廣的胸懷,時刻提醒人們要胸懷寬廣,不要自私自利。他的雙腳牢牢駐足在堅實的中華大地上,提醒人們做人做事都要踏踏實實。

感受城市文化:長春文廟(上)

文章內容源自喜馬拉雅-長春文旅FM,講述人施立學。這個頻道講述了長春城市故事,城市歷史文脈,是由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臺和旅遊局官方電臺聯合出品,想了解更多城市故事,可以去聽聽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