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丨諸城市博物館線上展覽--濰水之戰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旅遊2022-06-01
簡介因這次戰爭發生在濰河岸邊,故史稱“濰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當年韓信將兵築壩壅水的地方,後人稱為“韓信壩”或“韓王壩”

軍事博物館裡有什麼

“東亞文化之都”是重要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對推動城市文化建設、增強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濰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山東唯一成功入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的候選城市。

為助力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更好地展示諸城的歷史文化,提高諸城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諸城市博物館依託豐富的館藏資源,推出“諸城市博物館線上展覽”欄目,以影片、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向觀眾呈現珍貴的文化瑰寶。

諸城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諸城,名人的搖籃,英雄的故鄉。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復原的古戰場的場景。描述的是當時發生在韓信壩上的濰水之戰的場景——《濰水之戰》。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丨諸城市博物館線上展覽--濰水之戰

漢高祖三年(前204),韓信率漢軍平定趙地後,乘齊王田廣無備,襲破齊都臨淄,田廣逃至濰河東岸的高密(今田莊),並向西楚霸王項羽求救,項羽遂派龍且為將,率軍20萬救齊。漢軍追至濰河岸邊,與救齊的楚軍相遇,兩軍“夾濰水而陣。”此時,漢軍僅有數萬,而楚軍卻達二十萬之眾,於是,韓信用計,夜阻濰水,大破楚軍,楚將龍且被殺,漢軍大獲全勝。因這次戰爭發生在濰河岸邊,故史稱“濰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當年韓信將兵築壩壅水的地方,後人稱為“韓信壩”或“韓王壩”。

根據史料記載,結合實際考查,上壩位於現諸城市相州鎮小古縣村東北。中壩在上壩以北約17華里處的郭家屯鎮後涼臺村東北側,下壩在尚家莊村東南,俗稱“北樑子”。三壩雖皆傳稱“韓信壩”,然考察其周圍環境,中、下兩壩地處平原,河床寬闊,兩岸低矮,若在此處築壩截流,難以蓄水。而上壩地處兩丘之間,河面較窄,兩岸高陵,宜於築壩蓄水。

《水經注

·

濰水》雲:“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於此。信夜令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引軍擊且,偽退,且軍半不得渡,遂斬龍且於是水。”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對這次大戰做過較為詳細的記載。對於濰水之戰中,韓信築壩壅水一事,學術界有一個長期無法解釋的問題,因為濰河只是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的中等河流,且流量不大。僅憑濰河中的水,怎能阻隔住龍且的20萬大軍呢?關於韓信壅水之事,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先生有過系統的考證。1986年陶老在《在韓王壩上狂想》中寫道:“韓王壩是濰河流經諸城縣城北五十里東岸的一座小土石山的山麓。河水在星羅棋佈的石壩中間曲折流過。因為這片石壩曾是韓信囊沙壅水大敗龍且的古戰場而得名。……這一場戰爭在濰河西岸留下了許多軍事村名:大營、小營、營馬、料疃、九臺。”直到今天,這些村名仍在延用。

陶老的考證,使人恍然大悟,原來,韓信當年所壅之水不僅僅蓄在濰河中,而主要是蓄於上游附近的兩個大窪中。這樣,巨大的洪水一瀉而下,楚軍縱有20萬之眾,也只能望水興嘆了。

這就是韓信借用地理位置的優越,智敗楚軍,在歷史上稱“濰水之戰”。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丨諸城市博物館線上展覽--濰水之戰

【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