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我在中石化:我們是子弟

由 enjoy楠楠有語 發表于 旅遊2022-05-20
簡介雖然,它不算是廠子弟的技工學校,但是,工廠子弟中學初中部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在中考後進入煉廠的技工學校

南京煉油廠小區會拆嗎

從屬於中石化的金陵石化煉油廠,又稱為南京煉油廠。這座位於長江南岸,棲霞山腳下的大型煉油廠從1958年開始投建,因此,最早的一批建設者被工廠的老一輩人稱為:“老五八”。

這些老一輩的建設者,當年卻大多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中很大一批人來自東北老工業基地。此外,還有軍隊的轉業、復員的軍人,全國各石油院校、石油大學、工業大學等院校的畢業生,招工的老南京人,以及徵地的原住民。天南地北,操著不同鄉音的建設者,無論鄉關何處,從此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在這裡工作,在這裡生活。

石油煉製的塔罐樹立起來,建設者們的小日子也要過起來。於是,南京煉油廠裡就有了一群工廠裡出生,工廠里長大的孩子們。雖然,我們這些孩子大多生在南京,可是,我們的父輩卻來自天南海北。在我們的口音裡幾乎都淡化了父輩們的鄉音,卻也沒有染上本鄉本土的方言。在煉廠,我們說著略染父輩鄉音的普通話。工廠裡的老一輩說起我們都說——我們是子弟。

工廠地處城郊,四周被鄉村包圍,遠離了南京城裡的繁華、喧鬧。雖然,煉廠人擁有南京城市戶口,他們在生活裡卻有著與南京城裡人不太相同的生活氣息。因此,很多工廠子弟身上也帶著不同於南京城裡孩子的特性。 曾經的廠子弟們對生養他們的工廠有一種做“小主人”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們對這個工廠既感到自豪,也頗為自滿。從小到大廠子弟們享受著煉廠子弟的種種待遇,甚至大家使用的稿紙、信紙、信封、鋼筆乃至書包都打著南京煉油廠的印記。不知不覺在廠子弟的身上也好像打下了“南煉”的印記。甚至他們的身上會帶有某些‘南煉子弟’的共有的特性:對外面的世界懷有幻想,對他們的工廠又懷著眷念;對平淡、重複的生活感到不同程度的不滿足,又為這種生活的安逸、舒適沾沾自喜;略帶一些封閉的小地方長大,見識上的小小的自卑,又帶著一種還是封閉的小地方長大的夜郎自大。煉廠的子弟們有著完全不同於南京城裡孩子的成長經歷,其實說起來,我們不能算是真正的南京人,我們是南京煉油廠人。

工廠的擴張蠶食著周圍的鄉村,煉廠人在這片曾經是荒郊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石油城。廠子弟們也伴隨著工廠的發展一起成長。這個58年建廠的大型國營企業,一切從無到有,漸漸發展、衍生出非常全備的職能,一個工廠就是一個小社會。企業下轄有:廠子弟幼兒園、子弟小學、子弟中學、技工學校、職工教培學校、醫院、商店、理髮店、食堂、經濟警隊、運輸大隊、印刷廠、工作服廠、冷飲廠、汽水廠、……。可以這樣說:生產需要什麼,企業就會建設什麼,職工的生活需要什麼,企業也會增添什麼。

隨著企業的發展,廠裡不斷建設起各種各樣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的設施。廠工會下轄有:電影院、游泳池、圖書館、閱覽室、舞廳、運動場、遊戲廳……。廠子弟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些設施的受益者。

每到節日假期,工廠的子弟們喜歡三、五成群聚集到煉廠的工會。這裡有乒乓球場、籃球場、圖書館、閱覽室……。工會還曾經辦有一個供子弟們玩樂的遊戲廳,工會里很多遊樂設施都是免費開放的,只有這個遊戲廳,每個遊戲幣要5 分錢,吞了不少貪玩的廠子弟們的零花錢。

遇有重大的節日,工會還會舉辦遊園會,有很多遊戲專案,很熱鬧,深受廠子弟們的喜愛。工會的電影院,票價也十分便宜。節假日,孩子們會拿著父母們發放的一打子電影票,去看免費的電影。

當年,煉廠的工會還曾建有一個旱冰場。每到星期、禮拜煉廠的少男、少女們在場上一圈圈滑著旱冰。有時,一雙少年人還會相攜著手一起溜上一圈。之後,揮手告別,再無瓜葛……。

夏季,廠工會的游泳池,每天下午兩點到四點是學生專場。工廠裡的子弟們只要花上兩毛錢,就可以在被太陽照射得溫乎的泳池裡消磨一個下午。

我上中學的時候,廠生活區裡建起一小方公園,公園選址建在廠子弟學校正對面。因此,建成後它不僅是煉廠職工晚飯後消磨時光的好去處,也幾乎成了煉廠學生們的後花園。公園依著原有的一個野池塘和一座小山建成,園裡的景緻佈局頗有些蘇州園林的風致。小亭、迴廊、石舫、橫穿過池塘的九曲橋錯落有致。春日春花繁盛,夏日荷葉田田,在九曲橋上還可以餵食遊動在水中的錦鯉。往昔的歲月裡,煉廠子弟學校的同學們常會相約到此,遊園賞景、徜徉在花海長廊間,盪舟池塘之上……。

曾經,煉廠號稱萬人大廠,一些和企業生產離題萬里的單位也歸屬於企業。工廠的子弟有需要就如同廠裡的職工有需要。因此,工廠很多部門會為廠子弟們提供服務和幫助。廠食堂長年為子弟供應價格優惠的課間餐。子弟們的練習簿由工廠的印刷廠供應。校運會等學校重要活動,廠領導會來校講話,廠汽水廠會送來大量的汽水,有的校慶演出就用廠工會的禮堂。大的節慶,廠工會為學生放包場電影,有一年兒童節,廠裡還為子弟們請來了兒童劇團。學校每年的春遊、秋遊,廠客車隊會派來長長的一隊車輛,送子弟們進城遊玩……。

工廠裡有獨立的電視臺、印刷廠、還有內部發行的刊物,豐富著職工的文化生活。八十年代中期,煉廠職工家家戶戶都裝有閉路電視,可以收看廠電視臺播放的節目。當年,每到週末和休息日,每一戶煉廠人家都會把頻道調到自家廠裡的電視臺,收看只在工廠內部播放的,連南京城裡人都收看不到的港臺劇、紀錄片、外國片……。這些影視節目,常常成為我和我的同學們課間談論的話題。

煉廠的子弟生活的圈子相同,連他們成長中攝取了的精神食糧都 有一些相似之處。至於,他們長大成人之後走向類似的人生軌跡,也就不足為奇了。中考、高考看似一次次的被選拔、分流,到最後,大多數子弟卻都走進工廠,成為煉廠的員工,真是殊途而同歸。

我受教育的履歷,每一步都打上了煉廠子弟的印記。煉廠子弟幼兒園,煉廠子弟小學,煉廠子弟中學。高中畢業後,我就讀的煉廠的技工學校。雖然,它不算是廠子弟的技工學校,但是,工廠子弟中學初中部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在中考後進入煉廠的技工學校。高中部,每年都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學生考上本科或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中的一大部分也會進入廠技工學校。因此,每一屆煉廠技校招生,廠子弟都會佔據大半名額,就連他們的入學分數線也比南京城裡的考生低很多。

中考後,很大一批工廠的子弟會選擇上廠辦的技校。當年,廠技工學校的學生畢業後能全部分配進廠。因而,進技校對不想繼續讀高中的子弟是個不錯的選擇。

儘管歷界煉廠子弟中學高中部高考的錄取率並不高,每年還是有一批子弟選擇上高中,他們中大多數人在高考後大學夢碎,考進煉廠辦的技工學校高中班。

而那些在高考中考上本科或者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他們是廠子弟中的佼佼者,堪謂鳳毛麟角,他們中的大多數仍會選擇和化工有關的專業,畢業後分配進廠,成為廠裡技術人員。

至於某些在一次次考試中,技工學校也沒有考上的學生,也會有職業培訓,招工或者頂職。真是殊途同歸,進工廠是那個時代大部分工廠子弟的命運。

當年,我的母親在撫順石油學校的招生考場上動情地寫道: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那時,可能連她都無法想到,就是這一張試卷,不僅決定了她的人生方向,連她的女兒的人生也好

像成為了命定。

我在中石化:我們是子弟

銀色的高塔是工廠的一景

“你在中石化,你們全家都在中石化”。

記不得是哪一個外國人說起那個時代的中國:

“連工人都是世襲的。”

這樣的事在煉廠的確曾經有過。

伴隨著新的世紀開始,煉廠這個在四十多年的發展中,不斷膨脹、擴張,號稱有上萬名職工的大型國企,開始剝離掉大量與生產不相關聯的部門,曾經在企業辦社會過程中衍生出來單位,一一與母體廠分離。煉廠的廠子弟幼兒園、子弟小學、中學紛紛摘去了煉廠子弟的牌子,劃歸地方。煉廠的技工學校,從上世紀末畢業生不再分配進廠。之後,停辦了。職工子女更是沒有招工進廠、頂職這一說了。

現在,這個工廠只管理它的員工,再也不用去管職工的子女這檔事了。老員工們退出工作崗位,現在,年輕一代職工的子女沒有哪位還認為他們是煉廠的子弟。

“我們是子弟”,這已經是歷史了。

我在中石化:我們是子弟

工廠與生活區一牆之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