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山西人真的摳門嗎?其實你們不懂山西,這是一種人文精神

由 輕言留史 發表于 旅遊2022-05-14
簡介因而三晉人自古以來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刻苦耐勞,堅忍不拔,創造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山西農村人很窮嗎

從古至今,山西人的“

摳門

”是出了名的,不管我們日常的傳說故事也好,還是其他歷史記載也罷,往往山西人對朋友是蠻大方的,但卻落下個“

摳門

”的名聲,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山西人真的摳門嗎?其實你們不懂山西,這是一種人文精神

其實山西人的“摳門”還真不是“摳”,只是一種勤儉精神。

勤勞、儉樸是人們生存與發展之根本。三晉文化認為:勤勞,即自強不息的奮鬥;儉樸,即最大限度發揮財富的效用。勤勞猶如水之源,無源即無水;儉樸猶如水之流,無流則無以成江河,二者相輔相成。因而三晉人自古以來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刻苦耐勞,堅忍不拔,創造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時十分注意開源不忘節流,珍惜財物,決不奢靡,因而以勤儉著稱於世。

唐代杜佑即謂:“

山西土瘠,其人勤儉

。”柳宗元亦稱山西“

其人儉嗇,有溫良恭克讓之德

”。在山西方誌中此類記載很多。如萬曆《

山西通志

》載:“

臨汾,其民甘粗糲,力稼穡,儉樸不奢

”;“

洪洞,民尚儉而務耕織,士勤學而恥驕奢

”;“

黎城,其人田畝能勤,財用知儉

”;“

渾源,四民各有所業而不變遷,以勤儉相能

”。康熙《

山西通志

》謂:“

祁縣,俗尚勤儉,男耕女織,殆無遺力

”;“

岳陽,人民性質而樸素,財用節儉而不侈

”;“

交城,俗尚儉嗇,人性樸實

”等等記載。

山西人真的摳門嗎?其實你們不懂山西,這是一種人文精神

三晉人之所以特別勤儉,並非僅系土瘠民窮使然,更在於他們視勤儉為一種高尚美德,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必備素質。

左傳

》指出:“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同時,還告誡人們:“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荀子的“

以道制欲

”思想,使三晉人士多能正確處理理念與慾望的關係,為勤儉之風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說:“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

脈承儒學精髓的隋代思想家王通認為,一個高尚的人必須從勤儉做起,他曾雲:“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宋代史學家司馬光高度評價儉在品德修養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說:“有德者皆由儉來也。”文彥博認為要富民就必須大力提倡節儉,他說:“為國之要,在乎富民;富民之要,在乎節儉。”明代理學家薛瑄指出:“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清代重臣陳廷敬認為廉政的基礎在於儉。為懲治貪汙腐敗,他在《勸廉祛弊》疏中說:“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之儉。”《請嚴督撫之責成疏》又說:“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不廉,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這話擊中要害,遭到了貪官的嫉恨。

山西人真的摳門嗎?其實你們不懂山西,這是一種人文精神

勤儉精神在三晉一些清官廉吏身上表現得格外突出。

明代工部尚書陶琰,絳州人,一生兢兢業業,從不懈,長期每餐僅一素菜,部下戲稱他為“

青菜陶

”。離任返里時隨身行李僅三竹笥,人又稱他“

陶三槓

”。

清代于成龍,累官直隸巡撫、兩江總督,以勤政刻苦聞名。他不僅嚴格要求各級官吏“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而且親作表率。在直隸,“

屑糠雜米為粥

”,舉家共食。在江南,他“

日食粗

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稱他為“

於青菜

”。他宦海二十餘年未攜眷屬。康熙皇帝褒其為“

今時清官第一

”。

梁啟超十分欽佩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的勤儉精神、《

戊戌政變記

》稱讚楊“

居京官二十年,惡衣

良,敝車贏馬,堅苦刻勵,高節絕倫,蓋古君子之風

”。

山西人真的摳門嗎?其實你們不懂山西,這是一種人文精神

外地人常說山西人“

善治生

”、“

擅理財

”、“

有經濟頭腦

”。其秘訣也就是山西人能開源節流、精打細算,絕不寅吃卯糧,一向視勤儉為傳家之寶,如果這要算“

摳門

”,那我們還要繼續“

摳門

”下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