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由 百源快訊 發表于 旅遊2022-05-02
簡介滿族男子這種剃髮垂辮的光額頭、長辮子髮型,繼承的正是這個民族女真時期的髮式習俗

狗體溫多少度是正常

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金史》中說“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所以,這個民族世代生活在天寒地凍的長白山和黑龍江之地。他們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時代的肅慎,《竹書紀年》中說“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之大國,方圓數千裡”,可見肅慎最早就是一個位於中原地區東北方向上的民族。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肅慎在兩漢時期稱“挹婁”,在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靺鞨”,在遼金元明時稱“女真”,這些名號都是滿族的直系先祖。《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說“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夫餘的位置大致是今天的吉林省,北沃沮的位置大概在圖們江流域,而滿族先祖的居住地則在吉林和圖們江更北更寒冷的地方,冬天裡隨隨便便就能享受到零下幾十度的凜冽寒風。按理說,滿族及其先祖在寒冷地區的生活史,從虞舜夏禹時代算起有長達4000年的時間,禦寒經驗按說應該是相當豐富了。可是,滿族男子的髮型卻極度無視客觀環境,他們光額頭、長辮子的髮型完全是衝著清涼去的,讓人看著非常缺乏溫度感。而實際上我們從清宮劇中看到的那種男子辮子髮型,已經是滿族後來改良過的略微能夠入目的造型。這個民族更早之前的男子髮型,可不是單單光額頭這麼客氣,而是隻在頭頂留一片不足巴掌大的頭髮,頭頂以下四周的腦殼上全是鋥光瓦亮的,由此編成的辮子那可真是細又長。大老爺們拖著這麼一根小辮子,風度只能送去餵狗。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那麼這個民族的髮型習俗在歷史上真的是一直這麼清涼、簡陋嗎?答案還真是,皇太極雖然將族名改為滿洲,但並未更改他們延續了數千年的髮式習俗。滿族男子這種剃髮垂辮的光額頭、長辮子髮型,繼承的正是這個民族女真時期的髮式習俗。宋人編著的《大金國志》中說“(女真人)辮髮垂肩……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富人用金珠飾”。所以早在宋金對峙時期的女真族男子髮型,就是剃掉頭頂前部的頭髮,只留腦後一撮頭髮編成辮子,並繫上綵帶或金珠作為裝飾。不過金國女真族男子的辮子,還不是這個民族剃髮垂辮的最早記錄。女真的前身黑水靺鞨在更早之前的隋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編髮為辮的習俗。《新唐書·北狄傳》中說“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俗編髮,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這表明滿族先祖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是編髮結辮,並喜歡用野豬牙、野雞毛做裝飾。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但這仍不是這個民族最早的辮子髮型記錄,房玄齡所編修的《晉書·東夷傳》中說“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鹹山北……俗皆編髮,以布作襜,徑尺餘,以蔽前後”,這大概是有關這個民族扎辮子的最早記載。不鹹山是長白山在歷史上的一個曾用名,這個生活在長白山之北的古老民族,至遲在魏晉時期就有著編髮為辮的習俗。那麼這個在數千年間堅持剃髮垂辮的民族,在歷史上是辮子髮型的首創者嗎?顯然也不是,因為華夏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流行過這種髮型,那時就是把頭髮匯聚到頭頂,然後編成一條短辮從腦後垂下來。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西周古墓銅器上的人像中,都出現了這種腦後垂辮子的髮式。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但是辮子髮型並非是華夏先民摒棄披髮習俗後的唯一選擇,而只是先民們在束髮之後曾經流行過的髮型之一。在商周之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骨笄或陶笄等器物,用束髮的方式來固定披散的頭髮。這之後人們逐漸開始關注自己的髮型,並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潮流:一種是束髮結辮,另一種則是束髮挽髻。後來更便於打理和更美觀的束髮挽髻成為男子髮型的主流選擇,比如周朝男子就是用冠帽束髮於頂,再用竹笄或骨笄穿過冠下孔形成一種“多椎髻”的髮式,並由此形成了華夏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禮儀——冠禮,“二十而冠,始學禮”被視作男子踐行華夏禮儀的起始。再後來隨著儒家倡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孝道觀念,剃髮垂辮這種短暫流行的髮式最終被華夏族徹底拋棄,束髮挽髻成為了漢族男子的正統髮型。而此時的四方少數民族,按孔子的說法是還保留著“披髮左衽”的面貌,這其中就包括東北地區的滿族祖先。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滿族先祖編髮結辮習俗的來源,很可能就是在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中學去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的男子們數以千年地在寒冷環境下,堅持使用這種清涼而又不美觀的光額頭、長辮子髮型呢?實際上滿族先祖堅持光額辮髮的原因,主要與他們從事漁獵採集的生活方式和薩滿教的宗教信仰有關。第一個原因是保證騎行安全。在滿族先祖的生活中躍馬疾馳是常態,他們無論是捕獵還是作戰都離不開騎馬飛奔,而光額辮髮的方式能很好地將頭髮束縛起來,可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發生亂髮遮眼的情況,所以這樣的髮式能夠很好地保證他們的騎行安全。除此之外,辮子在他們的行軍狩獵活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實用功能,那就是供他們在野外露宿時枕辮而眠,可以當做枕頭來用。

拒絕溫度和風度,老家寒冷東北的滿族為何鍾情光額頭、長辮髮型?

第二個原因是保證在山林中的行動安全。滿族先祖世代生活的地方有著大量的山林,採集山貨也就成為他們獲取生活物資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經常地在深山老林中穿行,有的地方山勢陡峭、有的地方林木繁茂,而且隨時可能有野獸出沒,可以說危險無處不在。因此為了防止在行動中發生樹木掛住亂髮的情況,光額辮髮這種極為簡潔和易於控制的髮式便成為一種很好的選擇。第三個原因就是這個民族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對於薩滿教的宗教信仰。薩滿教認為辮子是靈魂棲息的地方,所以為了讓靈魂儘可能地靠近天穹,便唯獨留下頭頂的一小塊頭髮結成辮子。在同樣信奉薩滿教的阿爾泰語系各個少數民族中,普遍都有著留辮子的髮式習俗。比如,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等等北方少數民族都有著辮髮的習俗,在古籍史料記載中稱這些民族“編髮被之體後”,也就是都把頭髮編成辮子垂於體後。滿族及其先祖選擇了這種清涼的髮型,那麼大半個頭部的禦寒就不能指望頭髮了,因此他們就養成了一年四季都戴帽子的習慣。比如滿族就沒有“二十始冠”的說法,而是男子不分長幼都是帽子終年不離頭。而且他們的帽子“寒暖異制”,種類繁多,夏天戴草編涼帽,春、秋戴暖帽,冬天則是戴皮帽,以此來為頭部儲存溫度。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