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由 中國民族建築 發表于 旅遊2022-05-01
簡介如果是貧民之家造屋,不管幾間,也不管是正房、廂房還是倒座房,均以三合土鋪地面,取河卵石做牆基,壘“泥墼子”為牆體,牆上架設一層簡陋易得的樹枝,覆土蓋瓦即為屋頂

長城每隔多少米一個磚房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北方民居·叄

·叄

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說:“在世界的東方,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奇蹟,這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在長城腳下,還存在著另一個奇蹟,那是河北蔚縣的古城堡。”

蔚(yù)縣,距離北京以西約240公里,地處張北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屬河北省張家口市管轄。從張北高原到華北平原,為逐級跌落的三級臺地,很適於策馬馳騁。古代遊牧民族的騎兵隊伍,曾經不止一次揮師南下,直逼華北平原。為了自保,中原王朝不得不在北部邊境陳兵駐守,並廣修防禦工事。在明代,尤其是永樂年間定都北京以後,由於京師靠近邊境而時刻面臨韃靼、瓦剌等北方民族的威脅,防禦工事的修建就尤顯迫切而重要。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1 明中期順天府附近邊境圖

蔚縣地區大量城堡的修建,正以此為時代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邊境政策,初為“邊民內徙”,後為“以軍實邊”,這種屯軍的耕守方式也對當地居民產生影響。出於自守,邊境附近的居民開始以自發的方式修建城堡,“有警則入城堡,無事則耕,且種且守”。

歷史上的蔚縣,有“八百村莊、八百莊堡”之說。如今,仍有350多座基本儲存完好古村堡在這裡留存。每一座村堡,都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讓人看不完。

經過長期的軍屯歷史,軍隊中等級分明、紀律森嚴的觀念也似乎滲透到了蔚縣古堡內的居住建築之中。它們有濃濃的“官氣”,注重門臉,注重裝飾,講究氣派,講究等級。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2 蔚縣民居

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形制與匠作

蔚縣古堡內的住宅,規模有大有小,但均以院落為組成單元,正房朝向也以朝南居多。小型住宅只有一個院落,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圍合而成,開間數可根據住戶人口數量靈活掌握而不遵規制,但一般都是單數,或三五間,或七間(極少數)。住宅規模擴大,則須增加一個院落,兩個院落或者橫向並列,或者前後串連,其間以院門、巷道或過廳相通。規模更大的,再增加院落,如此類推,可以到現存規模最大的住宅——西古堡內的東樓房院(四進院落)、西樓房院(四進院落)和張家“九連環院”。(圖3~4)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3 蔚縣崔家寨民宅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4 蔚縣古堡住宅平面圖

住宅之中,以正房之等級為最高。正房一般為硬山捲棚頂,其屋頂樑架結構又以“四檁三掛”居多。“四檁三掛”為當地工匠使用的“口訣”,意即屋頂上架設四根檁條,前後各兩根,檁條上鋪椽子,前後共三架。比“四檁三掛”等級更高的是“五檁四掛”。屋頂當中多設一根檁條,這就不是捲棚頂,而是有正脊的屋頂構架了。

倒座房與廂房,一般採用單坡屋頂,從簷口開始起坡,直至院牆頂部。院牆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兼做倒座房或廂房之背牆,其高度通常介於四五米之間(相當於倒座房與廂房的屋脊高度),略高於正房屋簷而低於正房屋脊;另一部分院牆只當圍牆之用,高度稍遜,一般不及4米。後一部分院牆往往又作為正房山牆與廂房背牆之間、或廂房與大門之間、又或大門與倒座房之間的過渡,牆頂上常置以筒瓦拼就的“瓦花格”裝飾元素。(圖5)倒座房與廂房採用單坡屋頂的做法,不僅是出於等級上的考慮,它還使得院牆高等於倒座房和廂房的屋脊高,而不是後簷檁高,此時院牆就具有很好的防禦功能。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5 瓦花格

倒座房和廂房的進深根據住宅的佔地大小而變化較大,但大都遵循一個規則:倒座房進深小於廂房,廂房進深又小於正房。當然這也是等級制度的體現。

住宅大門多位於東南角,並朝南開。但這並不是一定之規,只要是就近朝街巷開門以便充分利用場地和空間,大門的位置和方向可靈活掌握。

和北京四合院類似,蔚縣住宅的大門按照大小等級也分為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和隨牆門等形式。廣亮大門的門扇安裝在正脊之下,其餘形式的大門門扇則隨等級降低而漸次外移,到隨牆門就直接在院牆上開門而門上只有簡單的門罩了。廣亮大門尤為蔚縣歷史上的有錢人家所喜用。在有的城堡內,往往一條街上就連續矗立著三四座廣亮大門,其屋頂或為硬山頂,或為硬山捲棚頂,屋脊高度均比院牆高出約1。5米,而且都有十分考究的磚雕或木雕裝飾。

擁有多進院落的住宅,入大門之後即為前院。前院的功能是多樣的。一般人家的住宅,前院的倒座房與廂房直接用於居住。而豪門大戶的前院則用來停放“大車”(當地人稱騾、馬拉的車為大車),圍繞此院的倒座房與廂房則供傭人居住,或用來圈養騾、馬、牛等牲口。(圖6)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6 住宅大門

一、住宅形制

住宅建造因其主人經濟實力不同而有差別。如果是貧民之家造屋,不管幾間,也不管是正房、廂房還是倒座房,均以三合土鋪地面,取河卵石做牆基,壘“泥墼子”為牆體,牆上架設一層簡陋易得的樹枝,覆土蓋瓦即為屋頂。牆基的高度即是室內與室外之高差,根據住宅選址和土質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山坡上建房牆基較矮,在河灘地上建房則牆基較高(這是出於防洪和“祛溼氣”的考慮)。“泥墼子”是當地人對土坯磚的俗稱,每塊“泥墼子”的長、寬、高大致為38釐米、20釐米、6釐米。其做法是將和好的溼土放到鐵皮製的模子當中,壓實,將表面刮平,取出晾乾即可。屋頂直接受雨水風沙侵襲,需厚重結實,一般要覆土三遍,頭一遍用於固定望板(望板其實是樺樹枝或柳樹枝等“不成材的”剩餘木料),第二遍用於“找形”(即屋頂曲線輪廓),第三遍抹出“泥棒”(準備鋪覆瓦)。這種房子基本上只費人工,不花料錢,但顯然既不美觀,也不耐用。(圖7)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7 貧民建築

一般人家蓋房,根據其財力而將以上步驟做不同程度的改善。

最先要改善的是木料。建房的各種材料中,木料的成本是最高的,木料錢占房屋造價的一半以上。木料分柱、柁(梁)、檁、椽、望板與門、窗、槅扇以及其他裝飾性構件。其中,柱、檁、柁的直徑大致在20~24釐米之間,同時大致遵循柱徑小於檁徑,檁徑小於柁徑的規律,其中柱徑又可根據財力適當減小,但不能少於15釐米。倒座房和廂房大都採用單坡,樑架結構類似於“半抬梁式”。梁的一端架在簷柱上,另一端插入側院牆,並與埋入側院牆內的柱子搭接(在施工順序上是先立柱,在完成樑架結構之後砌牆),樑上以侏儒柱支撐檁條。檁、柁的數量無嚴格的規定,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正房則一般採用“四檁三掛”。“四檁三掛”為捲棚頂,其樑架結構又有兩種做法:一種為抬梁式,在前後簷柱上架設大柁(進深一般為6~7米,大柁跨度大而且承重任務艱鉅,所以直徑一般都達到40釐米以上),大柁上施駝峰或童柱支撐二柁,二柁再承檁條,此做法在少數比較講究的民宅正房上有使用;另一種為穿鬥式,即前後金柱直接承託檁條,無須透過侏儒柱將承重轉嫁到柁上,而是由金柱將荷載直接傳遞到地面,可省略橫跨前後簷柱之間的大柁,減小了備料難度。總的說來,“四檁三掛”的樑架結構是比較簡化的,尤其是穿鬥式的“四檁三掛”。

樑架結構簡化了,但是對椽子的要求卻提高了。通常進深只用三椽,金柱之間的距離約1。8米,其上不用彎椽而用直椽,金柱與簷柱之間水平距離約2。4米,其上之椽斜搭,還需在簷檁和挑簷檁的支撐下挑出簷柱之外1米左右(使屋頂能夠起到遮雨保護泥墼牆的作用),於是總長通常達到4米左右。檁條少而椽子長,對椽子的荷載要求就比較高,因而其直徑就比較粗,一般為12釐米左右。所以,在蔚縣城堡內的住宅中抬頭所見屋頂上往往是密佈著粗而長的椽子。12釐米粗的椽子伸到屋簷下難免顯得尺度過大,於是工匠們把簷椽的最末一段“卷殺”,使端頭的直徑減少3釐米左右。當然,對飛椽也須如法炮製。(圖8)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8 住宅屋頂椽子

為了突出正房的朝向,“四檁三掛”的屋頂構架還要求“前長後短”,即房屋前面的屋簷比後面的屋簷挑出更遠的距離,這樣前簷椽的長度便大於後簷椽。有的比較講究的住宅,乾脆在屋前新增一道簷廊(即增加一排簷柱),等於是將原先從金柱一直伸到簷柱外1米多的簷椽分成兩截了。

其次是用磚替代“泥墼子”(舊時用青磚,1980年代以來建房大量使用的是紅磚)。但這種替代並不是全部,而是有所選擇的。

其一,是改善底層牆體。從牆基開始往上壘五層、七層或更多層的磚,但不管多少,其層數都必須是單數,目的是使最上皮磚和最下皮磚能“對縫”。至於牆體的其餘部分,仍用“泥墼子”壘砌。(圖9)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9 底層牆體換磚

其二,改善牆體的四個角部。牆角為受力的薄弱環節,以磚換“泥墼子”,謂之“四角硬”。山面、正面或背面的角部磚牆的長度一般從50~100釐米不等。此時剩餘的牆體表面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抹一層厚約3釐米的“大苒泥”——將麥稈或稻草鍘成約10釐米長的碎段,和到溼泥中,攪勻,即為“大苒泥”。將半溼半乾的“大苒泥”抹於牆面,待乾透以後便會比較牢固地附著其上,可對牆體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大苒泥”的外表面一般仍需抹一層薄薄的白石灰(厚度3~5毫米),這樣更為美觀整潔。第二種方法是鋪磚。不過和角部磚牆用順磚不一樣的是將大部分磚側立,使其面積最大的一面朝外,“貼”在牆體表面,只起裝飾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

在此過程中,需將磚和“泥墼子”各一層並排側立,中間填“大苒泥”,同時每隔三四層側立的磚就鋪一層順磚。順磚的一半須楔入“泥墼子”之間,使磚和“泥墼子”能夠很好地黏結在一起。顯然,第二種方法的成本要比第一種高。據說除非是極有錢同時又極看重防禦性的豪門大戶,才會用磚完全替代“泥墼子”,而一般人家蓋房時在“非角部牆體”內部都使用“泥墼子”,只是在外面包一層磚(當地工匠稱之為“硬背”)。蔚縣的氣候寒冷,對牆體的保溫要求比較高,一般外牆的厚度可達到45~60釐米左右,在如此厚的牆體內使用“泥墼子”,既不影響結構,又不影響外觀,而全部用磚壘砌就未免屬於不必要之浪費了。

其三,改善地面。在磚材普及以前,一般人家用鵝卵石或三合土為地面,更講究的則在三合土中新增紅糖等可增加黏性的材料,使地面更為堅硬。而在磚材普及之後,一般人家蓋房在庭院地面上鋪磚(室內可能鋪磚,也可能仍以三合土為地面),另外庭院四周的臺明也鋪磚,但不同的是臺明邊緣的磚塊不是平放,而是丁頭排列。

財力雄厚的豪門大戶建房,以上述為基礎又做進一步改善,

首先是正房的型制。倒座房和廂房仍為單坡,但正房(尤其是最後一進的正房)則可能改為“五檁四掛”。“五檀四掛”的屋頂上有正脊,須有從地面直通到正脊下檁條的“通天柱”將其承託。又因為有通天柱的存在,各檁條之間的距離較之“四檁三掛”有所減少,所以椽子的直徑也不用那麼粗了。不過,“粗椽”在蔚縣建築中似乎已不僅僅是結構承重上的需要,它已成為地位與財富之象徵,因而在“五檁四掛”的正房中,正脊兩側的橡子尺度較小,但簷椽的直徑仍然是12釐米左右。也有的正房仍然採用“四檁三掛”的樑架結構,此時多用“抬梁式”構造,而不用“穿鬥式”。還有的住宅,或是出於增加住屋的目的,抑或是出於突出正房地位的考慮,將正房修成兩層(樓梯位於簷廊東、西兩端),於是整個院子就會被人們稱為“樓房院”(這也說明蔚縣的住宅很少修建為兩層,只要說“樓房院”就足以將其與其他住宅區分)。(圖10)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10 五檁四掛

其次是石材的大量使用。一般人家蓋房只在柱礎、柱頂石和宅門外的臺階上少量使用石料,而豪門大戶除上述之外還在以下各處使用石料:第一,用大量經過加工的平整石料替代河卵石成為牆基;第二,凡腳步頻繁經過之地均用石料代替磚為鋪地,如臺階(院門內外與房門之前)、各屋屋門前後、庭院四周臺明的角部和正對房門之處等等;第三,上馬石、抱鼓石以及牆角底部石柱等處。另外有少數豪宅,因為前院用於停放大車,負荷較大,其鋪地全部用大塊石材鋪就。(圖11)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圖 11 豪門大戶磚房

再次是專門用於鋪地的地磚的出現。一般人家蓋房,庭院和室內地面上鋪的磚和牆磚是一樣的。而豪門大戶內地面上的磚,則是專門燒製的地磚,其形狀為方形,厚度比牆磚稍薄(約4~5釐米),邊長則20餘釐米~30餘釐米不等。大小不等的地磚用於等級不同的房間之內,等級越高,地磚越大。另外,方形地磚可以正鋪,也可以45°斜鋪。斜鋪等級又高於正鋪,是“當官的、有文化的才能這麼鋪”。

最後是磚雕、石雕、木雕等裝飾性元素。

蔚縣古堡民居既遵循北方傳統營造建築形式,同時融合進蔚縣人民的生活智慧,嚴謹質樸、靈活多變。它既打破營造規範,又極大地提升居住合理性,更加符合“和”的中式生活美學,彰顯著曾經的繁華與興旺。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資訊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長城腳下的建築奇蹟:河北蔚縣古堡民居建築形制與匠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