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由 懶遊的故事 發表于 旅遊2022-04-11
簡介在培田,許多走出去的人都會像老吳一樣,希望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微薄之力

60萬的祖祠在哪裡

分享一下我的旅行故事,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有座特色十足的800年古村落,它的名字叫作培田村。最為難得的是,這個傳統村落至今仍然儲存完整,我們來聽聽它的故事。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800多年前的元代末年,培田吳氏先祖吳文貴為躲避戰亂,帶領全族老小從北方遷居到福建落戶。培田寓意以田地養育子孫,靠教育培養後代,暗合古代中國耕讀為本的傳統文化。今天的培田村1400多人中,吳姓是所有男性的共同姓氏。風雨800年,培田吳氏始終繁榮興旺,人才輩出。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詩禮傳家,培田人對教育的重視持續了數百年。古語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尊師重教自然成為培田人敬天、敬祖之外的另一件大事。嚴格的家訓,加上良好的教育,能夠保證後世子孫敬畏之心長存。不過,為了能讓培田子孫後人能夠更為生動地理解這些家訓,培田祖先們又想方設法地將家訓變換出各種形式。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這裡是培田村的衍慶堂,是吳氏六祖的祖祠。老祖宗在600年前就給我們留下了一部石頭天書,也就是石頭家訓。這裡有很多的小石頭,但是兩個小石頭就組成了一個字,10秒鐘能夠讀出3個字,大家可以試試看。“人、八、入”,這三個字就能組成老祖宗的家訓,大家都能讀懂它。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比如這個“人”字,往祠堂裡面看,人都統統往裡走;如果從裡面看出來,人都往外走。人進人出,第一重意思是人丁興旺。第二重意思是,橫著看,都是人,也就是我們共一個祖宗下來,同源、同種,同文,所以我們要人人平等;第三重意思,我們把它立起來看,人上有人。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人上有人,實際上是提醒族人要敬畏賢人,敬畏高人。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狂妄自大,盲目膨脹。我們老百姓經常說,你有多大能耐,你能吃幾碗乾飯?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個人的能力,個人的成就估計得太高。我們常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他這個人上有人能夠使我們老是保持一種謙虛的低調的一種人生態度。各種形式的族規家訓,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培田子孫的血液之中,祖訓已經演變成培田人的做人準則。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身為上海一家建築工程公司的總工程師,老吳的工作十分繁忙。不過,近些年他回鄉的次數卻越來越多。回到家鄉是為了遵循祖訓,看望父母,同時也是為了逃避喧鬧的大都市。在上海生活多年的老吳,並沒有在大都市中找到歸屬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吳已經漸漸萌生了回鄉生活的念頭,也越來越想為家鄉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2013年,老吳開始有所行動。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老吳介紹,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店鋪,咱們來恢復它。恢復家鄉的傳統文化,成為老吳和同鄉們一起為家鄉做出的一份貢獻。老吳這次回來也正是要召集幾位老人商量如何修復南山書院,並在村裡開辦文化大講堂。在培田,許多走出去的人都會像老吳一樣,希望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微薄之力。如果問到原因,同樣是兒時耳濡目染的各種形式的祖訓。

福建龍巖的培田村,吳氏祖祠的“石頭天書”,其實是老祖宗的家訓

老吳說,不管在外面現在社會就是成功。不管你多成功,你儘自己的能力,樂善好施。這裡面有一塊牌匾,就是我們祖先,我們最為敬重的一塊牌匾,“樂善好施”。培田村口的樂善好施牌坊,是光緒年間清政府為了表彰鄉紳吳昌同而立。吳昌同靠經商致富,在村中修路架橋,做了許多公益事業,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慷慨助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