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莫須有”背後的含義

由 大科技雜誌社 發表于 旅遊2022-04-10
簡介秦檜回答說,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岳飛謀反的事體“莫須有”

岳飛牛頭山抗金在哪裡

“莫須有”背後的含義

何謂“莫須有”?

南宋紹興十年(1142年),一代抗金名將岳飛被指控犯有謀反罪,下獄之後被皇帝賜死。宋朝另一大將韓世忠詰問權相秦檜,說岳飛謀反究竟有沒有證據?秦檜回答說,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岳飛謀反的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憤然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從此成為大眾口中憑空捏造誣陷的代名詞。但“莫須有”這三字語義模糊,史書中也沒有明確的說明,大眾的理解並不一定就是它的真意。那麼“莫須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一般的說法,“莫須有”表示的是猜測,意思是“也許有”、“可能有”;也有人說“莫須有”表示的是反問,意思是“難道沒有”?這兩種說法一個示弱,一個逞強,本質上都說明說話人對自己的話語沒有自信,只是強詞奪理的掩飾,沒有任何說服力。這種解釋常常被人們拿來作為岳飛之死是冤屈的一個佐證。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語義就會發現,“莫”的意思是不需,“須”的意思是一定,“莫須有”的意思就是“不需要一定有”、“不需要真的有”。這種說法氣勢強硬,底氣十足,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岳飛之罪確實是陷害,岳飛之死確實是冤枉,你待怎樣?

這樣的說法更符合一代權相秦檜的身份,但在事理上卻說不過去。古人云“人命關天”,普通人犯死罪尚需三審定案、驗明正身,堂堂一國將帥,怎麼反而如此稀裡糊塗,草菅了事?其實,“莫須有”這三個字並不簡單,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原理和權力邏輯。宋高宗和秦檜給岳飛定罪,不需要真的有什麼罪名(“莫須有”),這是當時情勢下的必然選擇,體現了他們腦中的權力邏輯。

功高一定震主

岳飛20歲投軍抗金,很快顯示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在金軍屢屢進犯江南之時,南宋守軍將領一敗再敗,宋高宗一度被迫流亡海上。岳飛等年輕將領趁勢而起,堅持奮勇抗金,並連戰連捷。建炎四年(1130),岳飛在牛頭山(今浙江境內)設伏,大破金兀朮,收復建康(今南京),金軍被迫北撤。岳飛的威名從此傳遍天下。在連續抗金的過程中,岳飛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金軍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家軍”由岳飛一手組建、訓練和統領的軍隊,唯岳飛之命是從,不僅主要將領岳雲、牛皋、張憲等都是岳飛親信,而且整個“岳家軍”也都深深打上了私家武裝的烙印,一直在皇帝的掌控範圍之外。“岳家軍”不斷髮展壯大,自然就成了宋高宗趙構的一塊心病。

南宋紹興十年(1140),岳飛指揮自己的部隊渡過長江,打敗了金軍主力,直逼北宋故都汴京,聲威大震。北方各地的義軍紛紛率眾來歸,皆打“嶽“字旗幟,飽受鐵蹄蹂躪的北方百姓也都把“岳家軍”作為宋朝王師歡迎。收復汴京,恢復故土之後,岳飛會怎麼做?他可以迎回徽欽二宗,也可以擁兵自立,當然也可以繼續擁護南宋朝廷,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岳飛都將成為新時代最大的權勢者。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巨大的陰雲此時就籠罩在了南宋朝廷君臣的心頭:金國這個威脅被岳飛打敗了,但是一旦岳飛成為威脅,又有誰能夠打敗岳飛?環視朝廷上下,論能力、論實力、論威望、論功績,能與岳飛相提並論的人物,可謂絕無僅有。岳飛一旦與朝廷反目,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他的進攻。此時的岳飛,已經具備了謀反的實力。

實力決定意願

對於皇帝來說,具謀反的實力比具有謀反意圖更為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有謀反的意圖,卻沒有相應的實力,那他就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皇帝大可把他玩弄於股掌之上,甚至可以利用他的野心來為自己服務。但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謀反的實力,那他就等於是登上了皇帝的臥榻,無論他對皇帝如何赤膽忠心,皇帝對他都已是不可能相信,也不可能容忍了。所以當岳飛意氣風發地對部將們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時候,宋高宗的殺機,就已經對準他了。

讓我們來回憶一個歷史故事。公元960年,一位朝廷中無人可比、號稱忠心無二的統兵大將奉命出征,結果走到半路被部下把一件黃袍披到身上,山呼萬歲擁戴為皇帝。這位新皇帝在部隊的簇擁下返回國都,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就這樣登上了帝位,建立了新的王朝。這位“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的統兵大將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此前是後周朝廷的殿前都點檢,握有軍權的國家最高軍事長官。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他的手下有擁立之功,自然跟著“雞犬升天”,可以說這正是他們對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原因。趙匡胤的皇帝寶座坐穩之後,立即“杯酒釋兵權”,在宴會上奪去了手下所有統兵大將的軍權,並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國策,目的就是防止武將權勢過重,再次發生“黃袍加身”的故事。在皇帝的邏輯裡,擁有謀反的實力就等同於一定會謀反,無論是出於本人的意願,還是出於部下的脅迫,其結果是沒有分別的。

主疑臣危,自古而然

遺憾的是,一代名將岳飛沒能參透這個道理。可能他認為自己忠心,所以無論怎麼做都是對的;可能他認為自己始終正大光明,所以不必害怕奸臣的詆譭。但他錯了。

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賞賜大批良田美宅。有人對此不齒,王翦卻說,秦王慣常猜疑,如今將秦國所有大軍全交給了我,我不這樣做,怎能打消秦王的疑心?與王翦相比,岳飛可謂絲毫不知自己軍隊的實力已令皇帝產生巨大的危機感。宋高宗曾經為他造一座住宅,岳飛推辭了,他說:“敵人還沒消滅,哪裡顧得上家呢?”有人問他說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太平,岳飛回答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在百姓看來,岳飛是個憂國憂民的好將領,但在皇帝眼裡,岳飛擁有強大的實力,卻無慾無求,說明他是“待價而沽”,心裡有大欲大求。岳飛已是太尉,位極人臣,他還想求什麼呢?自然是皇帝的寶座了。

岳飛的悲劇可以作為後世的參照:後世有兩個人也曾處在與岳飛相同的環境中,一個是明末守衛遼東的大將袁崇煥,另一個是清代剿滅太平天國的大將曾國藩。袁崇煥自負忠心為國,擅權誅殺大臣,引起皇帝猜忌,不但自家性命不保,還連帶著造成了明朝整個的軍事失敗。而曾國藩則大不相同。曾國藩在對抗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組織起來一支實力強大的“湘軍”,併成為這支軍隊的實際主人。正是靠著這支軍隊,曾國藩打敗了英勇善戰的太平軍,剿滅了太平天國。大功告成之後,曾國藩立即感受到了朝廷冷冰冰的嘉獎之下的猜忌與提防,他當機立斷,解散了湘軍,最終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名譽,又實現了國家的和平。與岳飛和袁崇煥相比,曾國藩可謂是對“莫須有”三字型會最深的人了。

推薦文章

  • 生動鏡頭語言讓國寶“開口說話”

    生動鏡頭語言讓國寶“開口說話”該片聚焦“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這一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以《匯聚》、《賡續》、《彌新》為分集,不僅全景式記錄了海內外繪畫珍品的數字化匯聚過程、揭秘國寶流傳與失落過程中的故事,更以點帶面,生動講述了中國繪畫史發展的文...

  • 雨中忙清掃,整潔市容由他們守護

    雨中忙清掃,整潔市容由他們守護在北海路上,環衛工人冒雨清掃路面上的落葉,對排水口進行疏通...

  • 女人想要的安全感究竟是什麼?

    所以抓不住時間的女人,總想要抓住些什麼,控制些什麼,這樣才能填補她內心安全感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