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4-07
簡介江口摩崖石刻“秘戲圖”南京博物院編《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介紹:位於江口岷江之畔的951—2號墓,在墓堂牆壁上刻有一幅浮雕——《夫妻和睦圖》:畫面上的一個男子曲膝於灶前,一手執瓢、一手舉刷,正在烹飪,而一女子身背嬰兒,雙手扶著男子臂膀,面部充滿

資聖寺在什麼地方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了“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引起越來越多成渝地區人民的參與興趣,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此展開研究和探討。有讀者表示,希望看到四川境內長江中上游的摩崖石刻等。

對此,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指出,川江沿岸留下眾多亭臺樓閣、廟宇神殿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碑林詩文等,同樣,這些極富地方特色與時代精神的摩崖石刻或石窟,也出現在四川地區尤其是長江支流的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一帶,體現了川渝兩地一衣帶水、一脈相承的文化延續。

【嘉陵江】千佛崖:溝通南北,承前啟後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千佛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窟、如意輪觀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無憂花樹佛、彌勒佛窟、三身佛龕、菩提像窟、盧舍那佛龕和清代的藏佛洞等,薈萃了從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千佛崖摩崖造像最早開鑿於北魏晚期,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正月,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駐守漢中的司馬道遷降於北魏,魏遣尚書邢巒為鎮西將軍,都督徵梁漢諸軍事,其統軍王足將兵入劍閣,所至皆捷,梁州十四郡,地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於魏,北魏於此置西益州。

此後三十年裡,先後有北魏大將傅豎眼、皇室元法僧等人在此擔任益州刺史。他們在此駐守的同時也帶來了北魏皇室在雲岡、龍門開鑿石窟的傳統和風氣。加之南北朝時期,金牛道開始逐漸改走嘉陵江而行,千佛崖位於嘉陵江東岸,有適合開鑿石窟的大塊崖壁,因此千佛崖的第一座寺院柏堂寺開始修建,開窟造像也逐漸興盛起來。

千佛崖摩崖造像歷經千年沉澱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精湛的藝術、豐富的人文聞名於世。

【沱江】翔龍山:造型端莊,氣勢恢宏

翔龍山石刻,位於四川內江市城區,沱江下游中段。翔龍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現存造像61龕,計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達8米,小者僅數釐米,儲存摩崖題刻9處。翔龍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唐代,盛於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進士、鹽運史王三錫書刻:“翔龍山”而得名。

約100米高、200米長的石壁上,現保留有唐、宋至民國時期摩崖造像54窟,大小造像400餘軀,大者高約8米,小者僅數寸,風格古樸。另有1龕石刻,分為3級,上兩級分12格,下為通級,長約3米,寬約2米,造像150餘軀,精巧別緻,栩栩如生。

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樓,興建資聖寺,至本世紀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較著名的有阿彌陀佛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說法印,赤足踏蓮,刀法簡練,衣紋線條流暢明快,刻技精湛。

在造像左側崖壁刻有:“敬造……佛像一龕,弟子鄭仲發願,閤家清健無病災……造上件功得,並沐以汽,廣明元年十月一日”。千手觀音造像高8米,造型端莊,氣勢恢宏,在造像右側崖壁上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題記。

【岷江】流杯池:黃庭堅滴居宜賓時所鑿造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四川宜賓流杯池石刻

位於在宜賓市區岷江北岸天柱山下。嘉慶《宜賓縣誌·山川》載,流杯池系宋代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滴居戎州(今宜賓)時所鑿。

原來,北宋元符元年(1098),黃庭堅謫居戎州,他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意境修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元末漸廢,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修復。池鑿於天然世石的峽谷中,仰望藍天一線。池兩側石壁有宋、元、明、清歷代名人詩詞、書法石刻遺蹟90多處。池位於谷底,呈九曲形,長52米,寬0.5米。小溪從谷中流出,水流九折,沒入石縫。池邊有石凳8個,可圍坐流杯飲酒。後人為紀念黃庭堅,將周圍地形分別命名為涪翁壑、涪翁洞、涪翁巖,並手池外建荔紅亭、涪翁樓、涪翁事、山谷門。

黃庭堅被貶戎州域近三年。他經常去這裡的峽谷漫步。峽谷約呈東西走向,長約52米,寬約7米。谷壁陡峙,最高處相對高度約14米。谷底中段低,兩端高。東西谷門各有一兩柱式石坊,入谷石梯自坊門下穿過,通往谷底。池鑿於谷底中部東段,呈九曲形,長5。2米,寬約0。5米,池首深0。3米,尾深0。36米。

天柱山下,黃庭堅仿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會流觴曲水的意境,利用峽谷的地形和天然泉水修建了900多年來聞名遐邇的流杯池,並在石上刻有“曲水流觴”四個大字。黃庭堅常邀約文人雅士在此聚會。

【大渡河】樂山大佛:長江中上游最大摩崖石刻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滔滔大江,奔流在大佛的腳下。

樂山大佛由凌雲山、大昭陵、五幽山、大佛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彙集了樂山山水和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樂山大佛形象生動,氣魄雄偉。佛像坐東面西,雙眼似睜似閉,面容慈祥,雙手扶膝,安然端坐。整個造型比例勻稱,體態莊嚴。它高71米,僅頭部就有10米寬,雙肩的距離為28米,耳長7米,耳朵裡可以藏進幾個人,一隻腳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佛像的頭頸背後,築有完善而巧妙的排水系統,使佛像免受山洪沖蝕。這座石刻大佛被人們譽為世界藝術珍品。

樂山大佛在唐代開始修鑿,人們爬上高山峻嶺,攀登懸崖峭壁,一錘錘地鑿,一刀刀地刻,整整花了90年的時間才鑿刻完工。佛像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霜雨露,是長江中上游最大的摩崖石刻。至今仍然身形完好,端坐安詳。它一直是全世界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岷江】彭山漢代崖墓:普通匠人手筆成經典

在已發掘清理的岷江之畔彭山崖墓中,已發現有石刻的崖墓共有20多座,青神瑞峰崖墓中,也有幾座發現有石刻。從眉山崖墓石刻的載體來看,眉山崖墓石刻大致可分為墓門石刻、墓室石刻、石棺畫像和畫像磚畫像幾類。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眉山石刻

在眉山東漢崖墓的墓門、墓室、石棺和畫像磚上,古代工匠們留下了題材多樣、技法豐富的石刻作品。這些作品,在當時大多是普通匠人的手筆,但千百年後,卻已堪稱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江口M550墓中的“秘戲圖”雕像,從人體形象、動作造型和感情表露,無不說明當時的工匠具有熟練的表達能力,這在漢代石刻中是罕見的。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江口摩崖石刻“秘戲圖”

南京博物院編《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介紹:位於江口岷江之畔的951—2號墓,在墓堂牆壁上刻有一幅浮雕——《夫妻和睦圖》:畫面上的一個男子曲膝於灶前,一手執瓢、一手舉刷,正在烹飪,而一女子身背嬰兒,雙手扶著男子臂膀,面部充滿柔情蜜意。這幅刻畫,生動地表現了夫妻家庭生活的和諧美滿,韻致十足。在該墓的一具石棺上,還刻有三組雕飾:中間刻的是並蒂蓮,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寓意夫妻恩愛,永結同心

另外,還有彭山、眉山石刻藝術精品如喚魚池、虞允文墓碑、勸修惠男記、萬氏族譜碑、彭祖墓碑等,都很著名。

【岷江】連鰲山石刻:蘇東坡青年時代“手稿”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長江石刻:銘刻川渝人文情懷的活化石(下)

連鰲山石刻

連鰲山石刻位於眉山東坡區廣濟鄉連鰲村的連鰲山西南坡上。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青年時代手書,始鑿於宋,清代對字跡曾予加深。

連鰲山地勢陂陀起伏,相傳為蘇東坡讀書處,站在丹稜縣石橋鄉的公路邊山坡上遠眺,只見對面有六個山嘴從小溪的兩邊伸向小溪,左右各三,其狀如鰲頭。山之陽有一石壁700餘平方米,其上刻有“連鰲山”三字。“連”字長3。15米,寬3。2米;“鰲”字長3。5米,寬3。2米;“山”字長3。2米,寬3米,深度約0。1米。字型之大,雕工之細,實為世所罕見。除“鰲”字中間部份有輕度自然剝蝕外,其餘都極為清晰。連鰲山石刻字是國內現存最大的蘇軾手書遺蹟。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清《眉州州志》,民國《眉山縣誌》均有記載。

明代丹稜縣令呂禧有詩述其事:“一舉何人得六鰲,東溟從此靜波濤。指揮蒼莽鴻蒙合,點綴江山景象高.海上蟠龍張爪吻,雲間綵鳳舞苞毛。定知幹開符元氣,淨掃苔痕漫刻雕。”

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指出,四川境內的石刻除了跟重慶長江石刻一樣,記錄當地水文變化情況外,還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內容,以詩、記、銘等文體和書、畫藝術再現。藝術上,“四川造”也跟重慶境內的石刻和雕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雖只簡潔、凝練地凸現人物形象本身,並未雕刻人物存在的環境背景,卻栩栩如生,就像具有靈魂和有鮮活生命力的真人一樣;雖是靜態的,不會說話的,但靜中顯動,化動為靜,透過栩栩如生的形象來顯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生動傳神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他也指出,上面列舉的這些石刻和碑林詩文,主要是從地理位置上著眼於長江中上游,它們並不能代表蜀中摩崖石刻藝術的全部,有掛一漏萬之嫌,但也確實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歡迎讀者朋友繼續推薦並參與“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