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四次著火,兩次險些被拆,故宮太和殿原來經歷過這些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旅遊2022-03-23
簡介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和東西兩側對稱的文華殿、武英殿

故宮一共有多少次火災

現在內城沒有了,外城沒有了,皇城也沒有了,幸虧故宮紫禁城還在。

民國時期曾經要拆掉故宮,原址建成參眾兩院的議會大廈。參眾兩院權力大,一致呼籲要建大廈,拆故宮的三大殿。後來沒拆成,實事求是的說,一方面他們遭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反對,其中最讓他們犯怵的就是吳佩孚。要拆故宮時,吳佩孚連續發了四封電報,給當時的總統、總理、內務部長等,措辭非常激烈,堅決反對,一草一木都不能動。吳佩孚是當時各個軍事勢力裡最強大的,誰敢惹他呀?沒有拆成故宮和他的四封公開電報是分不開。

這是故宮險些遭拆的第一次,解放之後還有第二次。1958年10月13號,某部門提出了一個《關於故宮博物院進行革命性改造問題》的請示報告。報告認為,需要堅決克服地廣人稀、封建落後的現狀,根本改變故宮博物院的面貌。實際上就要大拆大改,甚至要把三大殿拆了,還要修寬敞的馬路。這個報告,由於種種原因沒實行,反正沒有拆成。

四次著火,兩次險些被拆,故宮太和殿原來經歷過這些

四次著火,兩次險些被拆,故宮太和殿原來經歷過這些

北京故宮是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咱們國家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頂峰。這個是大家一致認可的。

古代都城佈局,以王宮為中心,因為王宮就象徵著天上的紫薇帝宮。按照星象學說,天上有紫微垣,就是北極星,位於中天,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天人對應,那麼故宮紫禁城就是地上的皇上居住的地方。

具體來講,紫禁城的宮殿佈局是前朝後寢。帝王處理朝政的殿堂一般都是建在宮殿的前邊,就是靠南。 生活起居建在後邊,是皇上、皇后,以及皇宮裡面的人住宿的地方。

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和東西兩側對稱的文華殿、武英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上登基、壽誕、決定出徵、重大節日、接受百官的朝賀,都在這兒進行禮儀,平時上朝也是在這兒。早朝卯時,就是早上的5點到7點上朝。在封建社會,不但皇帝早朝是卯時,5點到7點,全國各府縣官人也是卯時上班。所以就流傳了一句話,叫點卯。 一直到現在,有的人上班還說“我點個卯去”。中和殿就是帝王上朝前做準備、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再往北的保和殿,是皇上舉行殿試,面試文人進士和宴請王公的殿堂。

紫禁城建築的設計方案、使用的原材料、建築工藝以及施工的質量、精細程度,全都反映了當時全國土木工程的最高水平,並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五色、五方、八卦、風水學說,以及上天宮闕,二十八星宿等等建造而成,突出了強大的皇權和震懾力。

如果一個人站在太和殿前廣場,看著高大、威嚴肅穆的太和殿,就不由自主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這一點體現了古代的皇權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特點。

四次著火,兩次險些被拆,故宮太和殿原來經歷過這些

太和殿

其實現在咱們看到的太和殿,就是金鑾殿,已經是縮水的了。當初建的比這大不少,當初也不叫金鑾殿,不叫太和殿,而叫奉天殿。明朝永樂四年,奉天殿建造的時候面闊95米多,進深48米,幾乎把第三層的基座佔滿了。

現在的太和殿有多少?面闊是64米;比95米就小了31米。進深現在是37米,也短了11米。面積縮小了幾乎一半。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大殿從建成之後,發生了多次火災。建於明永樂4年的奉天殿,在永樂18年竣工,結果第二年就發生火災,三大殿都燒燬了。

又過了20年,才重建了這三大殿。沒想到在嘉靖36年,紫禁城再次大火,前三殿以及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都損毀了。4年後又重建,還著過火,萬曆25年,三殿又被焚。李自成攻進北京,也燒了金鑾殿再次被焚燬。現在的太和殿是康熙年間建的。多次遭到火災,奉天殿就改成了皇極殿,又改成了沿用至今的太和殿。 改了這麼幾次,大小也變了。

縮小有兩個原因:

一、嘉靖年間正在建北京的外城,本來想成為一種回字形,裡面一小口、外面大口。結果建造還沒到一半,一看不成,錢也不夠,材料也不夠,結果在東便門、西便門就收了口了,就成了品字形。 外城形成了這種形狀,三大殿火燒之後的建設也是要耗錢、消耗材料的。我覺得,經濟實力有限、原材料短缺是嘉靖年間重建太和殿尺寸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幾次著火都是三個殿連起來燒。要是把尺寸縮小一些,三個殿之間的距離,也就大一些,火可能燒這殿就引不著那個殿了。縮小三大殿之間的距離,就是縮小體量拉大距離;有可能是出於這麼一種防火的考慮。

文字整理:Margaret

流程編輯:tf01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