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由 鄧海春 發表于 旅遊2022-03-14
簡介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

承德避暑山莊為什麼叫熱河行宮

文/鄧海春。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北京的正陽門,俗稱前門。現在的正陽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十一月。元代時,北京稱大都,當時的南面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一線。明永樂帝要在北京建都,為建宮殿,下令將南城牆向南推移一里多,重新建南城牆,這就是今天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

當時新建城門的建制、名稱仍襲元制,明正統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2月7日),由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及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等,奉旨率領軍夫數萬人,開始修建京師的九門城樓,歷時四年,於正統四年四月竣工。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修建後,將麗正門改名為正陽門。同時改名的還有:文明門改為崇文門,順承門改為宣武門,齊化門改為朝陽門,平則門改為阜成門。加上明洪武元年,徐達攻下元大都,將北面城牆向南移了五里,建成後,將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明永樂初,又將崇仁門改為東直門,和義門改為西直門。從此,這九個城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自從正統四年,正陽門建成之後,屢遭火災。據史書記載大的火災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四月丁丑夜,正陽門箭樓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己丑,正陽門城樓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壬戌,正陽門箭樓不戒於火。清末,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大柵欄的商業區大火,殃及箭樓失火。不久,正陽門城樓又失火被毀。這兩樓先後被焚燬,是正陽門的最大的一次火災。

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月又重建,歷時三年,用銀四十三萬兩。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1915年6月16日,由民國初年的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主持,對正陽門又進行了改建。這次改建的工程:拆除了甕城(又叫月城),正陽門兩側添砌南北新牆兩幅,厚三米;箭樓東西兩面增築懸空月臺二座;箭樓下砌磨光石梯,東西各八十二級,石梯銜接處展設平臺;箭樓上油飾門窗,並安裝了玻璃;正陽門兩側各開門洞兩座,寬九米,高八米,還分別安裝了帶滑軌的鋼門。在這次改建工程中,把關帝廟、觀音大士廟及一對石獅保留下來了。全部工程用了半年時間,用銀元二十九萬八千七百餘。

建國後,為了便於交通,又將正陽門兩旁的拱形門改為豁口。六十年代,為了興建地鐵,又將兩座廟宇拆除,一對石獅向北移動。這就形成了今天正陽門周圍的環境。

正陽門的大門,從它產生那一天起,歷明清兩代,常年關閉著,從來不允許黎民百姓涉足一步。只有當皇帝要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親耕”時,“御駕”由此出人,門才敞開。黎民百姓只能從城樓兩側甕城下的門洞裡進出。

元大都留下的麗正門這個地名雖然成為歷史了,但是改名300多年之後麗正門這個地名又出現在中國了。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承德避暑山莊的正門,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也叫麗正門。它是個重臺城門,有三個長方形拱門入口,重臺上建有城閣三間。門前列石獅一對,左右立下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長的紅照壁。門前列石獅和下馬碑,迎面有紅照壁,門上有閣樓,下有3門,高敞宏偉。中門上方有乾隆題額“麗正門”三字,“麗正門”三字的門額是以滿、藏、漢、維、蒙五種文字書刻。承德麗正門佈局規格嚴整,風格質樸秀麗,為避暑山莊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

為什麼這個在北京消失了300多年的地名卻出現在了河北承德?

康熙帝創設木蘭圍場,頻繁出塞,每年秋舉行“秋狩大典”,其用意不可不謂深遠。乾隆帝曾評價曰:此即“察民瘼,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習勞苦之役,懲宴安之懷”。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放言今後不再修築長城,廢棄以長城來作繭自縛、消極防禦的傳統作法。他認識到,“蒙古遊行之地,防之不可勝防。”關鍵是“控馭蒙古有道”。治國之道在德而不在險。要實行“中外一視”,即長城內外為一家,對蒙古施以“厚恩”,使之“眾志成城”。基於這種治國理念,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皇帝親自選定在京師與木蘭圍場之間的熱河興建行宮。以便為木蘭圍場主持狩獵活動的皇帝及其隨從提供住所,使得避暑山莊應運而生。當蒙古王公前來覲見時,看到“麗正門”,就會想到元大都,以此體現清朝統治的權威。

(版權@作家鄧海春 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絡本人。工作聯絡、約稿:manjusridhc@163。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