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從古至今,廟會就一直存在,那你知道廟會的歷史文化淵源嗎?

由 慈祥的小橘子 發表于 旅遊2022-03-13
簡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

聖母廟是什麼教

在我的記憶當中,小的時候非常喜歡逛廟會,因為廟會有很多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長大後,我們的回憶裡經常會出現廟會的情景。然而,我們從來沒有去研究過廟會的由來,對於廟會的來歷不甚瞭解,其實廟會的歷史十分久遠。

從古至今,廟會就一直存在,那你知道廟會的歷史文化淵源嗎?

廟會就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的活動。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遠古時的人類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不能理解,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驅鬼逐疫的祈禱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從古至今,廟會就一直存在,那你知道廟會的歷史文化淵源嗎?

商周時期,廟會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有貢獻的英雄人物。這實際上體現了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變過程。

廟會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後來也有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同時,道教也逐漸形成。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裡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於是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廟會活動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最開放的時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釋道三教並立,進入全盛時期。廟會活動逐漸由祀神、娛神向娛人發展,增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廟、道觀,爭取信徒,招徠群眾,從而促進了廟會活動的繁榮。此時,廟、臺、祠、宮、觀、庵等宗教建築十分密集,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聖母廟、二郎神廟等數不勝數。這些為日後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廟會亦應運而興,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壯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則相對薄弱。

從古至今,廟會就一直存在,那你知道廟會的歷史文化淵源嗎?

明清以至於近代是廟會真正定型、完善時期。明代廟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行會(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陝西兩省工商業人士在全國各地所建的山、陝會館。

現今,廟會又重新成為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全國各地的廟會活動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有:北京地壇廟會、上海城隍廟廟會、南京蔣王廟會、山東泰山東嶽廟會、天津皇會、福建媽祖廟會等。豐富多彩的地方廟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廟會文化。

廟會文化是我國民族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複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近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城鄉各地廟會興起,規模可觀,值得研究。

廟會祭祀神仙的種類繁多。根據已經調查到的資料來看:

一是祖先崇拜物件。如三皇、伏羲、女媧等。

二是道教神靈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三是佛教神靈崇拜。如來(釋迦牟尼),大肚彌勒佛、觀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等。

四是英雄崇拜。孫悟空(齊天大聖)、關雲長等。

五是祈子廟會。送子娘娘、驪山老母、堯山聖母、石婆等。

六是祈安求富。城隍、媽祖、藥王孫思邈、財神等。

廟會文化內涵體現的是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質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倡孝揚善、祛災避兇。”農耕文化從根本上講是小生產者文化,是落後的、弱勢的經濟文化。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眾將希望寄託在對自然神、圖騰、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支配下,出現的有關神靈的崇拜和儀式,構成了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們在生命與健康、倡孝揚善、祛災避兇等觀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關愛一切。比如中元節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臘八節是人們用臘八粥敬獻祖先、神靈、動植物等的日子。中華民族是博愛寬厚、最重情感的一個民族,從廟會節慶文化活動中就能充分體現出來。

廟會和節慶是農耕文化遺留下來的兩個大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廟會的發展經歷了從祭祀祖先到祭祀神靈,從娛神到娛人的演變過程。廟會活動越來越受到政府的認可和高度重視,而作為廟會文化活動的主體——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也是愈來愈高,這是廟會的發展趨勢。在全國,尤其是陝西,在申請非遺保護中,廟會的申遺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民間對廟會產生了更大的熱情和興趣。

瞭解廟會的起源發展,挖掘它的文化內涵,研究它的發展走向,使廟會文化更加凸顯它的當代價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