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鮮為人知的遼代南京城

由 一名亰人 發表于 旅遊2022-03-08
簡介遼代南京為遼國陪都,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呈矩形,城南北長約三千米,東西寬約兩千二百米,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

遼朝的首都是哪裡

遼(九〇七年至一一二五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一、遼代國號: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誌,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而遼代則不然,曾多次反覆用“契丹”、“遼”為國號。

鮮為人知的遼代南京城

五代時期,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之機統一各部,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取代痕德堇可汗後,於九〇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即可汗位。九一六年三月十七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九四七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在汴京登基改汗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元年(九八三年)國號改稱“大契丹”。一〇〇七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自臨潢遷都於此。遼道宗耶律洪基鹹雍二年(一〇六六年)復國號“大遼”。

二、遼代五京:

“京”的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築物,本意為人工築成的高丘。由於都城多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又指國都、首都。“京”有高大的含義,將國都叫做“京”,也是取其大的含義。

鮮為人知的遼代南京城

遼朝都城採用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但只有上京是首都,其它均為陪都。至澶淵之盟(北宋和遼國在一〇〇五年締結的盟約)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的首都地位。

三、遼代南京:

九三八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老北京城西南廣安門一帶定為“南京幽都府”;一〇一二年改稱“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析津府就是遼代南京。

鮮為人知的遼代南京城

遼代南京為遼國陪都,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呈矩形,城南北長約三千米,東西寬約兩千二百米,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

遼代南京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基本保留了唐城面貌,內外城門名稱、城市大小裡數、許多坊巷名稱均沿用未改。

鮮為人知的遼代南京城

遼代南京城分為外城和內城。

外城又稱大城,東城垣在今法源寺東側,西城垣在今白雲觀西側,南城垣在今白紙坊西街北側,北城垣在今白雲觀北側。外城共有八門,東為安東門、迎春門,西為清晉門、顯西門,南為丹鳳門、開陽門,北為通天門、拱辰門。

由於內城位置偏居外城西南隅,城中只有兩條貫通全城的幹道,一條是東西向幹道,連通安東門和清晉門,一條是南北向幹道,連通開陽門和拱辰門。另外兩條幹道則只能從外城門通到內城門後終止,一條是東西向幹道,由外城迎春門到內城宣和門而止,一條是北南向幹道,由外城通天門到內城子北門而止。

外城除幹道之外,還有次一級道路。裡坊區分佈在內城周圍,從文獻中可以確定方位的有歸厚、顯中、棠陰、甘泉、時和、仙露、敬客、銅馬、奉先等九坊。坊內的一些寺院及建築一直保留至今,如憫忠寺(現法源寺)、天王寺塔(現天寧寺塔)。

內城又稱子城、皇城,宮城、大內,位置偏居外城西南隅,四面各設一門。內城西門與外城共用顯西門,其西牆即外城西牆的南段,內城南門與外城共用丹鳳門,其南牆即外城南牆的西段,門的稱謂都一樣;東門稱宣和門,北門稱子北門。

內城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內城東半部分,既有元和、仁政等宮殿,又有景宗(耶律賢)、聖宗(耶律隆緒)二御容殿,還有供帝王遊幸的球場、內果園和泛舟的湖泊。宮殿區南為南端門,其兩側有小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另外,內城西南角建有清涼殿,東北角有燕角樓。

以上是遼代南京城的概況,而後的金中都城就是在遼代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如今,在北京西南二環附近,還能見到一些金中都城的遺蹟,而遼代南京城的遺蹟則就極少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