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由 王子謙在江蘇 發表于 旅遊2022-02-13
簡介田禾浜——位於新惠路南段附匯,以附近田禾“浜”得名,曾名天打濱,1970年改該名

無錫春豐村現在什麼樣

除了街巷裡弄,無錫老城區也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地名,他們共同組成了無錫文化歷史的鑑證:

東門——1982年命名,舊城牆之東城門。曾名熙春門、靖海門,民國時改該名。明弘治時建,為出入無錫東鄉之唯一陸上要道口。1953年建解放路時拆除,名仍存。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東門舊照

南門——舊時城牆之南城門,曾名陽春門、望湖門。民國時改該名。明弘治時建,為出入無錫南鄉之唯一陸上要道口。1953年與舊城牆俱拆,名仍存,現望湖門是2009年異地重建。

西門——舊城牆之西城門,曾名梁溪門、試泉門,民國時改該名。明弘治時建,為出入無錫西鄉之唯一陸上要道口。1953年與舊城牆俱拆,名仍存。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西門舊照

勝利門——舊城牆之北城門,以紀念抗戰勝利而名,曾名蓮蓉門、控江門,俗稱老北門。明弘治時建,為出入無錫北鄉之陸上要道口,1953年與舊城牆俱拆,名仍存。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勝利門舊照

北倉門——位於長慶路中段處,原清代官廳糧倉門北,故名,1967年南倉門併入,現已成功改造為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北倉門夜景,引自“無錫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

前西溪——有前、後小河兩條,得名西溪。東起健康路,西至解放南路。

後西溪——以溪得名,東起中山路,西至解放西路,東段原為三皇街,1964年併入。現恆隆廣場南一帶。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後西溪舊照

周山浜——東至錫滬路一號橋、石人橋,南至湯家橋、滬寧鐵路,西至北新河,北至慶豐橋。周圍原有小木橋絲廠河浜,慶豐廠河浜,維新廠河浜,僅能行駛小船,得名“舟三濱”,後諧為週三浜、周山浜。現火車站北廣場一帶。

遊山船浜——舊時是燈船停泊之地,曾經也是煙花場所,

“遊山船”(畫舫)的集中地,

故名,北大街沿環城河至長安橋。

祝家浜——位於周山浜鐵路道口附近,清末時原為祝姓大墳,墳前有浜,以浜得名。

炒米浜——韓家弄至談渡橋弄,清末居民皆以炒米業為生,故名。

迎龍橋龍船浜——位於迎龍橋附近,原為龍船“浜”,西水仙廟龍船停放濱內得名。建國後河浜填塞,名稱沿用。1981年改該名。

倉浜——北起五愛廣場,南至儉德路,附近原有倉“浜”,建國後填塞,名稱沿用,段原為“油庫八間頭”。

灰場浜——位於南長街北段,建國後填塞灰場“浜”建房形成。

南河浜——位於跨塘橋附近,以河浜得名。

蔣尤氏浜——位於揚名路附近,清時有尼姑庵,以尼姑蔣尤氏而名

平安浜——位於泗堡橋附近。以原平安“浜”得名。

茅涇浜——位於茅涇“浜”南端,以浜得名。曾名同仁浜。

田禾浜——位於新惠路南段附匯,以附近田禾“浜”得名,曾名天打濱,1970年改該名。

錫豐浜——位於錫豐“浜”附近,因浜得名。

木樨廳——振新路附近。據傳,明末清初龔氏於此建一廳,四周植木樨樹得名。

江尖——為京杭運河分叉口一渚,四面環水,呈三角狀。舊時開設缸店,故名“缸尖渚”,後簡稱“缸尖”,地方諧音“江尖”。民間有“身無三千,不上江尖”、“江尖渚上團團轉”之說。

蓉湖山莊——位於李家浜北,京杭運河南岸。原為芙蓉湖,晉時

張闔

(晉元帝時任侍中之職)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前建有蓉湖莊,後廢,解放後舊址闢為蓉湖公園。1958年開鑿京杭運河新線時,公園大部分成河道。現蓉湖莊沿用原名,以運河為界分為前、後兩處。

坭旺莊——位於湖濱廣場東側,舊時居民以賣黃坭為生,故名。

吊橋灣——明洪武年間,東門吊橋建成,位於橋堍,呈平圓形,故名。

搖車灣——位於書院弄中段西側。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逐步形成。里弄彎曲,故名。

倪家灣——為大窯路上一灣,明代時灣內居民皆姓倪,故稱。

青山灣——於城西郊,惠山東南部青山寺下之山灣,以及惠河路中段,周圍有青山、團結、勝利等6個居民新村,市內主要居民區之一,也是

原無錫輕工業學院

(江南大學前身)所在地。

灰埠頭——位於迎新弄附近,1938年前,浜中積肥農船常集散於此,故名。東段原為淘沙巷。

十八間頭——位於北新橋附近,解放前為五豐絲廠(繅絲二廠)工人住宅,共十八間,故稱。

八間頭——位於北倉門南段處,1924年居民諸根祥於此造房八間得名。

大碼頭——位於長慶路東段,附近有一碼 頭,清同治(1862——1874年)時,位於工藝橋西堍。1915年左右建宅。

水溝頭——位於工農兵路北段,民國時原有大水溝,東通倉浜,西至外城河,俗稱水溝頭。建國後逐漸填溝建房,名稱沿用。

小橋頭——湖濱廣場附近,由一小石橋得名。

上城頭——位於北大街附近,據《無錫金匱縣誌》載,明嘉靖三十三至三十四年間,無錫知縣

王其勤

為抗擊倭寇,改造城牆,此為頹垣遺址。

石鋪頭——位於南尖附近,舊時製作石器,故稱。

青石路九間頭——位於青石路附近,1932年由市民胡茂林醫生在此造房九間得名。

青石路十間頭——位於青石路附近,1930年“五洋百貨店”老闆任紹基於此造房十間得名。

楓棚間——於錫惠橋西堍南,民國期間曾安裝楓棚(變壓器)得名。

塔橋上——位於南長橋附近,以妙光塔旁原塔橋而名。

高墩上——位於工藝路北段,1946年逐步建宅,因地勢高於周圍,故名。

灣頭上——位於南長橋南堍,為宋時南城門外四灣之一。

馬場上——位於伯瀆橋附近,明時此處居民皆姓馬。

俞巷上——位於“泰安裡”東。居民多俞姓得名,1973年張巷併入

謝巷上——位於槐古新村小橋巷南,居民多謝姓得名。

壩基上——位於全昌路北段,原有一小壩得名。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壩基上,引自網友“鏡遊天下”

大魚池邊——位於棉花巷中段,原有大魚池得名,1938年建房形成。

縣下塘——錦樹裡至中山路,曾名倉浜弄、崇武南街,1981年恢復該名。

上河塘、下河塘——位於惠山“浜”南、北岸。原為蘆葦蕩,明末清初挖掘惠山“浜”形成。

白水蕩——以弄內原有“白水蕩”水池得名。北段原為大王廟弄,南段原為長大廈。位於盛巷中段。

西水墩——系梁溪河北口一十墩,以墩上西水仙廟得名,曾名西施墩。

癩團渚——位於石子街附近,形似癩團(蟾蜍)得名。

鴨子灘——南長街至定勝河,舊名聖塘裡。據傳1749年

乾隆帝

南巡過此,見河內白鵝肥鴨,傳旨將聖塘裡改名鴨子灘。曾名鵝溪、四新橋、四新村。

虹橋下——位於虹橋堍得名,明時為莫家花園,多高樓大廈。故原名長大廈。

壩橋下——位於棉花巷附近,因橋得名。

大車口——位於塘涇橋附近,建國前為車水入田之河口,故名。原名馬車渡。

高步沿——位於“馬場上”東,明時原為低田,後築一高岸,高出低田一步,由此得名。

小田岸——位於後祁街附近,原系稻田,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房形成。曾名後祁街小田岸。建國後改該名。

曬麥場——位於泗堡橋附近,昔日為小麥倉庫,以場上常曬小麥得名。

石灰場——位於北閘街附近,1850年左右附近有石灰窯,此為裝卸石灰之場地。

高墩——位於五里新村附近,原為荒墳,地勢較高,俗稱荒墳,因名不雅,解放後改該名。

錫山腳——位於錫山腳下,舊時原為夢神殿、魯班殿、順親閣、紫竹庵、錫善堂等,後逐漸改為居民住宅和廠房。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錫山舊照,源自網路

錫園——原為市民周紹國所建“錫園山莊”得名。

聽松坊——位於寄暢園西側,舊時能聽到“聽松石床”周圍的松濤聲得名。曾名聽松街,1960年改該名。

崇安寺——東自盛巷,西至中山路,南起人民中路,北至白水蕩。據《無錫金匱縣誌》記載,崇安寺始建於公元364年,原有三清、玉皇、雷尊、七元、真武、三元、太乙、長聖、八殿堂和魁星、元都、吟仙、涵碧等樓閣及大雄寶殿、皇亭等古蹟,佔地約10畝,後寺毀名存。

那些正在消失的無錫地名——老城區篇下(角落一隅)

崇安寺

北柵口——東至一里街,南至顧橋港,西至惠工橋,北至北新西口,舊時城北至江陰出口處,置木柵,故名。

參考資料:

《無錫縣誌》、《無錫縣地名錄》、《無錫市地名錄》及部分網路文獻,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因精力和材料有限,以上只是整理的老城區一部分特色地名,不到之處請批評指正,遺漏之處也請補充,如有優質的家鄉圖片可私信發給小編,小編也將在圖後備注來源,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守護好鄉土文化,如果感覺小編做的內容還不錯,

請關注下點個贊

,未完待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