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由 古籍 發表于 旅遊2022-01-19
簡介史記:司馬貞索引(第72卷)[M]

秦襄王墓在哪裡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2011年,筆者曾與焦南峰合撰《西漢帝陵選址研究》一文,系統分析了西漢帝陵選址受到諸如傳統葬俗、風水思想、政治形勢以及皇帝個人好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1]

。這是西漢帝陵選址的普遍規律,具體到每座帝陵的選址,又與陵主的自身情況息息相關,本文主要討論漢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的主要原因。

漢文帝為漢高祖庶子,公元前180年即位。當時,高祖、惠帝已入葬咸陽原,形成祖陵區。文帝卻放棄此地,另擇新址,營建霸陵。箇中原委,史無明載,後世學者頗多研究考證,其觀點不外兩種:其一,西漢帝陵按昭穆排列,文帝繼兄而立,其陵位與惠帝安陵均為穆位,無法安排,故只能另闢新址

[2]

。其二,西漢帝陵無昭穆制度,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主要是個人原因

[3]

這兩種觀點都涉及到昭穆制度,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這種制度多用於宗廟

[4]

,也用於墓地。《周禮·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5]

考古發現的按照“昭穆制度”排列位置的,只有陝西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築群遺址略有其意

[6]

,但墓地的例項卻從未發現。

漢文帝時,為規劃祖先陵園寢廟,丞相韋玄成提出按照“昭穆”規劃宗廟:“臣愚以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為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毀,承後屬盡者宜毀。今宗廟異處,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廟而序昭穆如禮。”

[7]

這裡明確強調的是宗廟,何況韋氏明言當時即便宗廟也是“昭穆不序”,更遑論陵墓!因此,西漢帝陵不可能有昭穆制度,漢文帝霸陵選址當另有原因。

筆者以為,漢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解決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其二,政治需要,即扼守交通要道,防禦東方諸侯;其三,文帝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漢文帝之所以離開咸陽原祖陵區別葬他處,其首要原因應當是為了解決其母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

史書記載,文帝之母薄氏原為秦末復立的魏王豹妾妃,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死,劉邦“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

[8]

。文帝即位後,薄氏被尊為皇太后,其陵墓禮儀問題自然會提上議事日程。當時,劉邦已葬長陵。古代有“夫妻一體”

[9]

“生死相恤,墳墓相從”

[10]

觀念和葬俗,西漢也有嬪妃祔葬帝陵的制度性規定

[11]

,更何況劉邦嬪妃已有戚夫人、傅夫人等陪葬長陵

[12]

。因此,按常理薄氏應該入葬長陵,陪伴高祖左右。

在中國古代,墳墓是墓主留在世間的最後遺蹟,反映著墓主的終極地位和最後的榮耀。《周禮·春官·冢人》載:“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

[13]

《呂氏春秋·孟冬紀》也說:“營丘壠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

[14]

。因此,墳墓絕不僅僅是埋葬死者的場所,它還有相當深厚的社會文化含義。正因如此,已被尊為皇太后的薄氏的墓葬絕非小事。它以哪種規制營建?不僅關乎薄氏本人的終極地位問題,甚至會影響到文帝承繼漢室的正當合法性,因此,不可不慎。然而,呂后此前已作為正妻與高祖合葬,長陵不可能出現2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長陵,只能以嬪妃的身份祔葬。這樣,其墓葬規制將大大降低。

漢初對喪葬應當已有制度性規定,《史記》記載:“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謂叔孫生曰:‘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習。’徙為太常,定宗廟儀法。”

[15]

張家山漢簡即出土有《葬律》

[16]

。漢景帝時期,武原侯衛不害“坐葬過律,國除。”

[17]

漢哀帝祖母傅昭儀以皇太太后的身份,強行合葬元帝渭陵,也只能按照一般貴族大臣的等級使用“甲”字形墓葬

[18]

,其封土因超高,被王莽以“不應禮”

[19]

為由,將之平毀。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根據考古資料來看,西漢帝陵陵區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兩座陵墓是主墓,其墓葬形制為帶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地面有高大的封土(一般在30米左右),陵墓周圍有大量外藏坑。其他嬪妃姬妾、貴族大臣的墓葬規制則一般是“甲”字形墓葬(個別為“中”字形),封土高度10多米,大多無外藏坑。

如果薄氏要入葬長陵,大概只能以後者的規制修建陵墓。這樣的墓葬形制,明顯貶低了已被尊為皇太后的薄氏。倘如此,我們勿作他論,僅從情感上來講,文帝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史書記載,薄氏進入漢宮之後,“歲餘不得幸”,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邦“召而幸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代王劉恆生於漢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去世的七八年間,按理說,他應當有機會與父親一起生活相處。但問題是其母薄姬“希見高祖”

[20]

。在古代皇家,母以子貴,同時,子也以母貴。既然母親被冷落,兒子恐怕也是“稀見”父面。偌大的漢宮中,母親薄氏是年幼的劉恆唯一的親人和依靠。

薄氏母子當時的處境淒冷,卻也因禍得福,“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

[21]

從此,薄氏母子在邊鄙之地——代國相依為命,互為慰藉。期間,“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代國雖僻遠,但王府侍女應不缺少,劉恆親力親為,以王者之尊服侍母病達三年之久,其心可鑑!誠如爰盎所言:“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遠矣。”

[22]

足見劉恆對母親的摯愛與至孝。他因此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孝”,世代傳頌。古人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23]

文帝絕對會以最高的禮儀修建母親的陵墓,以盡最後的孝道。

在漢文帝之前,秦昭襄王嬴稷的情況與其頗為相似。嬴稷是秦惠文王的庶子,“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

[24]

“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羋氏,曰羋八子者是也。”

[25]

關於秦昭襄王的父親惠文王、兄長悼武王的葬地,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有學者研究認為,他們可能葬於咸陽原秦都咸陽以西

[26]

。但昭襄王並未隨父、兄葬在咸陽原上,而是在咸陽以東另闢陵區,“葬茝陽。”

[27]

其母宣太后作為秦惠文王的嬪妃,也沒有祔葬公陵,而是隨子“葬芷陽酈山。”

[28]

前朝舊事,文帝應該有所耳聞。仿照秦昭襄王的做法無疑是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文帝霸陵離開咸陽原祖陵區,另擇新址。其母薄氏則以“近孝文皇帝霸陵”

[29]

為由,順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禮營建陵墓。薄氏喪葬禮儀問題迎刃而解。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漢文帝以別葬他處的辦法解決了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但霸陵選址白鹿原卻是由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

漢初,政權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東方的政治勢力,即六國舊貴族和異姓諸侯王;其二,北方的遊牧部落,即匈奴。為了消除這些威脅,漢朝的建立者高祖劉邦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面對異姓諸侯國這一明顯的威脅,劉邦在被迫分封不久,就確立了逐一翦除的方針,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到他去世前,幾乎將其消滅殆盡,這個威脅可以說基本消除。但六國餘孽妄想復辟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另外,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因為實力不足,無法消除,後雖以“和親”的辦法避免了大規模的衝突,但匈奴仍不時南侵搶掠。這些問題,漢帝國在短時間內沒有能力徹底解決,只好採取防範的措施來化解。皇帝陵墓的選址必然會為當時的政治服務,因為其附設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防範手段。

漢高祖劉邦將陵墓建在與京城長安僅一水之隔的咸陽原上,“長陵位於長安正北,控制著北向甘泉宮的馳道。由甘泉宮所在的雲陽再向北,有直道直通北邊長城防線。”

[30]

因此,漢高祖劉邦在此建設陵墓,設定陵邑,徙民移居,等於在京城北側設了一道緩衝的防線。此後,漢惠帝安陵又建於長陵西側,同樣也設陵邑,遷徙民眾。此舉不但加強了京城長安正北的防禦力量,也能起到緩解來自西北威脅的一些作用。馬正林認為:“西漢王朝把陵區選擇在咸陽原上,除講求‘風水’外,封鎖交通要道、保衛國都長安也不能不是考慮的重要問題。”

[31]

漢初,匈奴多次南下抄掠,其前鋒甚至直抵雍城(今陝西鳳翔縣)、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北)一帶,直接威脅長安。在長安北首的咸陽原上建設帝陵,並設定陵邑,大批遷徙關東的六國舊貴族,將之置於京城眉底,嚴密監控,後患自然消除;另一方面數十萬人遷居咸陽原,無疑為京師長安的北門戶增添了一道防禦匈奴的堅強屏障。因此,咸陽原祖陵區的選址可謂一石二鳥。

漢文帝即位時,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經在京城北側建起了一個緩衝地帶,但長安以東除了關中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之外,卻再無屏障。一旦關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秦末,劉邦攻破武關,進軍霸上。秦王子嬰很快就“素車白馬,繫頸以組”

[32]

從咸陽出降。劉邦破秦不久,項羽突破函谷關,進軍鴻門,劉邦也只好親赴楚營,卑辭言和。這些史實都說明,函谷、武關失守,分居渭水兩岸的咸陽、長安即無險可守,只有束手就擒。

長安以東的防禦嚴重不足,但威脅卻不斷加劇。上文提到,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一翦除,但他卻沒有在其地盤設定中央直轄的郡縣,而是分封同姓諸侯國。這些同姓諸侯國逐漸變為漢朝廷的反動因素。漢文帝即位前,齊王劉襄就曾興兵西向,威脅京城長安。儘管其矛頭是針對擅權謀篡的呂氏集團,但仍然被認為是反叛中央的軍事行動。當時,率漢軍阻擊的大將軍灌嬰在諸呂已被誅除,齊國也已退兵的情況下,依然嚴厲問責唆使齊王起兵的齊國中尉魏勃,一向勇武的魏勃居然“股戰而慄”

[33]

,足見此事性質之嚴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又悍然發兵,“欲襲滎陽”,威脅長安。漢文帝“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

[34]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前被及時逮捕,雖未造成騷亂,但卻表明了來自東方同姓諸侯王的威脅日益嚴峻。

為防止長安受到來自東方的直接威脅,必須控制交通要道,緩衝壓力,屏衛京師。在此情形下,文帝可選的措施之一,就是仿效乃父高祖劉邦,在關鍵位置修建陵墓,並設定陵邑,遷徙民眾,形成京城屏障。

如此,霸陵的選擇就只能在長安以東,其位置則必須是東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秦末,劉邦破武關,降子嬰,入咸陽。滅秦後,除派兵把守函谷關外,親率漢軍主力“乃還軍霸上”

[35]

,以觀天下形勢。此時,項羽攜鉅鹿之餘威一路西進,勢不可擋。函谷關劉邦所遣守軍幾乎是螳臂擋車,但其進入關中後,卻在距秦都咸陽咫尺之遙的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北)停住了腳步。我們推測,這當與劉邦先行駐軍霸上不無關係。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舉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征討。為屏衛京師長安,臨行前“上乃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軍霸上。”

[36]

公元前158年,匈奴從北方和東北兩個方向大舉南侵,文帝除詔令軍隊急赴北方禦敵之外,還緊急調集三路人馬防禦京城長安,其中一路“宗正劉禮為將軍,居霸上”

[37]

。霸上之所以位置重要,是因為當時通往關東的兩條主要道路都匯聚於此,“受地形控制,武關道只能在長安附近與函穀道相交。”

[38]

馬正林認為:“說霸上是控制武關道的樞紐,容易被人們接受,而說它又能控制東通函谷關的大道,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其實不然,唐代以前東出函谷關的大道就在漢霸陵縣附近與武關道分離,距霸上很近,自然受到它的控制。”

[39]

關於霸上的具體位置,學界意見不一,辛德勇認為:“隋以前的霸上當指今謝王莊、王家圍牆、上橋子口一帶(西安市東北郊——筆者注)”

[40]

。馬正林則講:霸上“位於白鹿原上,或者說在白鹿原的北端。”

[41]

但無論霸上位置是否在白鹿原上,通往關東的主要道路——函穀道和武關道從白鹿原旁側經過都是不爭的事實。“白鹿原居高臨下,又有灞、滻兩河護衛,綰轂東去和東南去的兩條大道,兵家相爭,勢所必然。”

[42]

如果在此營建陵墓,設定陵邑,遷居大量民眾,扼守東西交通要道,勢必在京城長安以東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

漢文帝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白鹿原西北部。後又將其母薄太后的南陵也建在其西南約兩千米處,同樣設定了陵邑,這與安陵輔助長陵,加強其屏障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解決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扼守交通要道,防禦東方諸侯應當是霸陵選址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文帝個人的情感因素可能也會影響到霸陵的選址,雖然這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但我們也應加以考慮。

文帝個人情感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文帝不願葬在父親劉邦身邊;其二,對代國的眷念之情。

前者的原因應當與文帝兒時的境遇有關。我們上文提到,薄氏生了劉恆之後,就“稀見高祖”,隨母生活的劉恆肯定也“稀見”父面。這樣,勢必造成他與劉邦在感情上的生疏和隔膜。而同為高祖庶子的趙王如意之母戚夫人卻“日夜待御”,趙王如意也“常抱居前”,劉邦也明言如意是“愛子”“類我”。兩相對比,可謂天壤之別,劉恆心中感受可想而知。劉邦的態度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劉邦晚年曾明確講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

[43]

,多次“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

[44]

,“大臣固爭之,莫能得”

[45]

,以至於“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

[46]

。雖然劉邦此處所言“不肖子”是指嫡子劉盈,但相對父親的“愛子”如意,被冷落的劉恆肯定也在“不肖子”之列。我們假設文帝入葬咸陽原祖陵區,根據其嫡兄惠帝安陵緊鄰長陵西側的情況來看,文帝陵墓應當選在緊鄰長陵東側的位置。我們推測,文帝可能更願意避開這樣的情況,遠離父親的陵墓或許能使其稍稍心安一些。

除此而外,文帝對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國的眷念之情可能也影響到了霸陵的選址。

文帝幼年離京,與母親在代國相依為命生活了15年。代國雖北鄰匈奴,多有邊患,卻給劉恆母子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因此,呂后曾欲將劉恆遷到河東腹地趙國,然“代王謝,原守代邊。”

[47]

漢文帝即位之後,提倡節儉,其本人也很少出巡,但卻四次巡幸代國,有一次居然留居兩、三個月之久

[48]

。文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劉武和劉參封太原王,王其故地。當劉武徙為淮陽王后,文帝又徙封劉參為代王,“復並得太原,都晉陽如故”,“如文帝在代時”

[49]

。可見其對代國的眷念之情。

馬永嬴: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

據《漢書》載:文帝曾到霸陵巡視,家在趙國邯鄲的慎夫人隨從,“上指示慎夫人新豐道,曰:‘此走邯鄲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悽愴悲懷,顧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

[50]

史書記載的這個歷史細節,使後人能夠藉此一窺漢文帝的內心情感,對其陵墓選址做出較為合理的推測。

代與趙同在河東,位置比鄰。文帝給慎夫人指示家鄉的道路後,緊接著提到了陵墓之事,而且“意悽愴悲懷”,他應該是想起了視為故鄉的代國。限於當時的條件,文帝不可能遠葬代地,因而只能寄望於百年之後,魂魄能夠方便迴歸代國。西漢杜鄴曾經說過:“骨肉歸於后土,氣魂無所不至”

[51]

,說明當時確有靈魂出遊的觀念。漢墓中的壁畫、畫像石等多有車馬出行的題材,時人認為靈魂也需要乘車出行,這就需要道路。東漢張衡《冢賦》:“修隧之際,亦有掖門。掖門之西,十一餘半。下有直渠,上有平岸。舟車之道,交通舊館。”

[52]

可見靈魂是需要乘車、船沿著道路(包括水道)才能回到舊居。既然如此,靈魂的居所—墓葬建在大道旁邊自然會方便出入。由此可見霸陵的選址,文帝頗有用意。

另外,文帝提倡薄葬,霸陵“因其山,不起墳”

[53]

,為了便於防水,可能需要藉助白鹿原頭“高敞”的自然地勢,這大概也是霸陵選址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應當不是因為“昭穆制度”的限制被迫別葬,而是為了解決其母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併兼顧扼守交通要道,防禦東方諸侯的政治需要;同時,文帝的個人情感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霸陵的選址。

註釋

[1]焦南峰,馬永嬴。西漢帝陵選址研究[J]。考古,2011(11)。

[2]a。杜葆仁。西漢諸陵位置考[J]。考古與文物,1980(1)。b。楊寬,等。秦漢陵墓考察[J]。復旦大學學報,1982(6)。c。劉煒。西漢陵寢概談[J]。中原文物,1985(2)。d。馬正林。咸陽原與西漢諸陵[J]。人文雜誌,1987(2)。e。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西漢帝陵分佈[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7)。f。秦劍明等。西漢帝陵昭穆與陵位探[J]。文博,2002(2)。g。雷百景等。西漢帝陵昭穆制度再探討[J]文博,2008(2)。h。劉尊志。西漢帝陵分佈及相關問題淺析[J]。中原文物,2010(5)。

[3]a。時瑞寶。西漢帝陵與昭穆之序[J]。中原文物,1987(1)。b。葉文憲。西漢帝陵的朝向分佈及其相關問題[J]。文博,1988(4)。c。焦南峰,馬永嬴。西漢帝陵無昭穆制度論[J]。文博,1999(5)。d。黃展嶽。西漢陵墓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文物,2005(4)。e。趙化成。從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獨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J]。文物,2006(7)。f。劉瑞。昭穆制度與西漢帝陵排序[C]//西部考古(第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g。同[1]。h。崔建華。論皇權傳承規範對西漢帝陵佈局的制約[J]。考古與文物,2012(2)。

[4]a。禮記·中庸:“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83:27。b。周禮·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左社稷,右宗廟,……辯廟祧之昭穆。”孫詒讓。周禮正義(第3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7:1421,1435。c。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孫希旦。禮記集解(第1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343。

[5]孫詒讓。周禮正義(第4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a。發掘者認為:“馬家莊一號建築群為宗廟性質的建築是毫無疑問的。”陝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築群發掘簡報[J]。文物,1985(2)。b。韓偉:“《簡報》所稱的“朝寢建築”實為太祖廟。與其形制相同的左前方建築即為昭廟(即東廂),右前方之建築則為穆廟(西廂)。”韓偉。馬家莊秦宗廟建築制度研究[J]。文物,1985(2)。

[7]班固。漢書(第7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司馬遷。史記(第4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楊天宇。儀禮譯註:喪服第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班固。漢書(第4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焦南峰。西漢帝陵“夫人”葬制初探[J]。考古,2014(1)。

[12]a。戚夫人因受劉邦寵愛,遭呂后忌恨,被其殘害致死。劉慶柱等認為:“呂太后在世時不會把她安葬在長陵附近,使之陪葬於高祖。然而,呂太后去世後,諸呂被翦滅,戚夫人被遷葬於長陵附近還是有可能的。”“戚夫人墓,傳說在長陵以南,即今咸陽市秦都區肖家村鄉柏家嘴村的大漢墓。” 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b。關於傅夫人陪葬長陵事,文獻記載:漢哀帝時期,司隸校尉解光言:“臣謹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髮長陵傅夫人冢。”班固。漢書(第97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同[5]。

[14]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第10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15]司馬遷。史記(第9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J]。江漢考古,2008(4)。b。彭浩。讀雲夢睡虎地M77漢簡<葬律>[J]。江漢考古,2009(4)。

[17]司馬遷。史記(第1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漢元帝渭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2013(11)。

[19]班固。漢書(第97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0]同[8]。

[21]同[8]。

[22]同[10]。

[23]焦循。孟子正義(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7(6)。

[24]司馬遷。史記(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5]司馬遷。史記:司馬貞索引(第7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6]a。焦南峰,等。秦人的十個陵區[J]。文物,2014(6)。b。劉衛鵬,等。咸陽原上“秦陵”的發現和確認[J]。文物,2008(4)。c。徐衛民。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J]。唐都學刊,2010(1)。

[27]司馬遷。史記(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8]同[24]。

[29]同[8]。

[30]王子今。西漢帝陵方位與長安地區的交通形勢[J]。唐都學刊,1995(3)。

[31]馬正林。咸陽原與西漢諸陵[J]。人文雜誌,1987(2)。

[32]司馬遷。史記(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3]司馬遷。史記(第5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4]司馬遷。史記(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5]同[32]。

[36]班固。漢書(第1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7]同[34]。

[38]辛德勇。長安城興起與發展的交通基礎—漢唐長安交通地理研究之四[J]。中國歷史地裡論叢,1989(2)。

[39]馬正林。也論霸上的位置[J]。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

[40]辛德勇。論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J]。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41]同[39]。

[42]同[39]。

[43]司馬遷。史記(第5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44]同[15]。

[45]司馬遷。史記(第9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6]同[8]。

[47]司馬遷。史記(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8]文帝三年,“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留遊太原十餘日。”“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代。春正月,上自代還。”“(後元)三年春二月,行幸代。”“(後元)五年,……秋七月,行幸代。”班固。漢書(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6)。

[49]班固。漢書(第4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0]班固。漢書(第5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1]葛洪。西京雜記:杜子夏自作葬文(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2]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冢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3]班固。漢書(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原載《考古與文物》 2021年第1期

推薦文章

  • 合肥市區新增及更新公交車100%“新能源”

    據悉,“碳達峰十二大行動”是《實施方案》的重點任務,分別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能效提升行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行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生態系統碳匯鞏固提升行動、居民生活綠色低碳行動、...

  • 昆明消防:復工復產應注意消防安全

    昆明消防:復工復產應注意消防安全恢復生產前,須對企業全體員工開展一次消防知識培訓,重點就單位(崗位)火災危險性、單位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規程及火災報警知識、初期火災撲救和疏散逃生技能、居家“三清三關”和電動腳踏車停放充電等知識內容進行培訓教育,並就滅火器、室內消火栓...

  • 1927年馮玉祥坐車被罵“王八蛋”,下車後大方賞給車伕一塊大洋

    當天晚上,馮玉祥準備回府上休息,天色太晚,剛好看到旁邊停著一輛黃包車,於是他決定乘坐黃包車回家,順便探探車伕的口風,看還有沒有政府官員敢違反他的律令...